李學衛(wèi)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西安 710062;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史記》載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考辨
李學衛(wèi)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西安 710062;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孔子與《易傳》關(guān)系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史記·孔子世家》相關(guān)敘述。本文認為先秦時期傳本《易傳》的主要內(nèi)容已經(jīng)存在,孔子將先前的解易資料整理為《彖》、《系》、《象》、《說卦》、《文言》五種,是《易傳》早期的整理者或編纂者。傳本《易傳》是儒家后學進一步厘定篇目,編校文字的結(jié)果?!兑拙暋烦鲇谏裨捒鬃拥哪康?,裂《系辭傳》為上下篇,分《說卦傳》為三篇,增篇目《序卦傳》、《雜卦傳》,始立“十翼”說。
中國哲學;《周易》;《易傳》;易學
學界對于孔子與《易傳》關(guān)系,爭論焦點集中對《史記·孔子世家》的解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p>
第一類觀點認為《史記》所載不可靠。多數(shù)疑古派學者持此論,但仍視《易傳》為儒家后學作品。臺灣陳鼓應(yīng)教授進一步認為《易傳》乃道家學者作品。詳情可參閱陳鼓應(yīng)著《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及其相關(guān)文章。然《莊子·天運篇》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莊子·天下篇》評論儒家: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據(jù)此,把《易傳》歸之于道家作品,即便道家學者也不會認同。這類觀點成立的前提,是否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否定《論語·述而》“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睘榭鬃訉W易的記載。陳文發(fā)表后,即遭眾多質(zhì)疑。司馬遷乃西漢早期人物,世為史官,掌握的大量歷史材料,也可接觸到孔子再傳弟子;且《史記》筆法嚴謹,這些都是后世學者無法企及的。在沒有新出土文獻可以證偽之前,后世學者種種學理推測不足以否定《孔子世家》的記載。
第二類觀點認為《史記》所載可靠,孔子曾經(jīng)學易、傳易。這是絕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同的觀點。然因?qū)τ凇犊鬃邮兰摇匪d文字的理解不同而有若干種不同觀點?!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之后,《漢書·藝文志》載有:
至于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资蠟橹跺琛贰ⅰ断蟆?、《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藝文志》所載和傳本《易傳》篇目吻合,但和《孔子世家》記載有異。有些學者推測,司馬遷著《史記》時看到的《說卦傳》為三篇,即包含傳本的《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另有學者推測,司馬遷著《史記》時,孔子所序《易傳》本無傳本《序卦傳》、《雜卦傳》,傳本《序卦傳》、《雜卦傳》系后世增入。少數(shù)學者不滿足于傳統(tǒng)說法,通過重新標點,提出新的觀點。例如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將該段文字斷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這樣以“序”被解釋為傳本《序卦傳》的簡稱,如此,傳本《易傳》僅有《雜卦傳》無著落。然而,這樣一來,孔子僅是《易傳》的讀者,而非《易傳》的整理者或作者。
金德建教授在其《司馬遷所見書考》[1](P95)中,該段文字斷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序”“系”“說”當作為動詞用。如此,“序《彖》”,特別是“系《象》”、“說卦《文言》”理解起來殊為困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今者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馀萬言。
作為文體,這里有“說林”、“說難”和“說卦”用法可以相互印證,而“說卦《文言》”難以理解。張心澂《偽書通考》的斷句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序”“系”“說”“文”都是動詞。如此,孔子與傳本《易傳》沒啥關(guān)系,倒成了《易經(jīng)》的整理者。陳赟教授在其文《孔子的“述”、“作”與<六經(jīng)>》中認同這一觀點:
所謂“序”乃是整理編次之意,“序彖”意為整理卦名與卦辭;“系”則是重新編排、連綴、連屬之意,志“系象”指(以德、義)排列連綴卦象;“說”乃是解說,“說卦”意為對卦進行解說;“文”乃是修飾之意,“文言”是指修飾卦爻辭。[2]
即便傳統(tǒng)標點方法,也可衍生出兩種觀點。郭沂教授認為《易傳》諸篇早于孔子而存在,孔子整理《易傳》,并為其作序。將《孔子世家》所謂“序”《易傳》理解為孔子為《易傳》諸篇作序言。[3]然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即便孔子作此五篇“序文”,弟子能夠把先師言語回憶整理為《論語》,豈能將此五篇所“作”序文(郭文作《易序》)遺失?另則認為孔子是《易傳》作者。這種觀點將孔子“序”《易傳》,籠統(tǒng)地等同于“作”《易傳》,漢唐經(jīng)學家多數(shù)持此觀點。
本文認為傳本《易傳》的很多內(nèi)容先秦時期已經(jīng)存在??鬃釉鴮@些解釋《周易》的資料進行整理、編纂,并以儒家思想進行講解、傳授弟子,可謂傳本《易傳》最早的整理者。孔門后學繼續(xù)整理,并增入孔子講解言論,最終形成傳本《易傳》。傳本《易傳》是儒家后學進一步厘定篇目,修訂文字的結(jié)果。緯書出于神話孔子的目的,裂《系辭傳》為上下篇,分《說卦傳》為三篇,增篇目《序卦傳》、《雜卦傳》,始立孔子“作十翼”說。
《孔子世家》是最早記載孔子學易、傳易的正史資料。后世述寫這一文獻的文辭稍有差異。《孔子世家》言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序”是《史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整理文獻一種說法。“系”當是“系辭”的簡稱?!毒┓恳讉鳌范嗵幰断缔o》文為“系云”、“易系云”等,大概漢時學者常用此省稱?!稘h書·藝文志》載“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薄稘h書·儒林傳》載有“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薄稘h書》所述孔子與《易傳》關(guān)系,未用“序”字,而用“為之傳”。《易緯·乾坤鑿度》則明言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贝藭r,《易傳》已裂為七種十篇。《周易正義·卷首第六論夫子十翼》則明言孔子所作“十翼”即傳本《易傳》七種十篇。
總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序”《易傳》,到《漢書·藝文志》被傳為“作”《易傳》。那么,“序”和“作”有何區(qū)別呢?我們先考察《史記》中和文體連用時,兩字的異同。
“作”本字“乍”,甲骨文為“”,象“刀”加“縱橫的刻紋”,造字本義為木匠用刀具砍斫削刻,制作器物。金文將甲骨文的缺口“V“寫成“卜”。當“乍”的“砍斫制作”本義消失后,篆文由再加“人”(木匠)另造“作”,強調(diào)巧匠“人為創(chuàng)造”的含義?!墩f文解字》:作,起也。從人,從乍。“作”在《尚書》中常見,多用為“制作”義,含有“發(fā)起”、“創(chuàng)設(shè)”之義。在《論語》中含義基本一樣,而其中“作”、“述”對舉,更有益于我們理解其含義。在孔子及其后學看來,“制禮作樂”是有德有位的圣王之事業(yè),《論語·憲問》所謂“作者七人”。對于儒家經(jīng)典而言,所謂“經(jīng)”必為圣人作。而所謂“傳”,已是“述”“圣人之意”,傳授于后學,是轉(zhuǎn)述“圣人之意”,已經(jīng)沒有“作之意”。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九廣部庠下解曰:“禮官養(yǎng)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從廣羊聲。似陽切。”“序”作為名詞,先秦典籍中多指古代的教育機構(gòu),即學校;引申為“次序”、“位次”等,又用作動詞,多指“排序”、“編次”、“整理”、“有條理”、“敘”、“敘述”、“繼緒”等。這些用法在《史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笆觥庇梅ㄓ袝r和“序”同義。“述”“作”對舉,“述”具有“繼承”、“發(fā)揚”之意,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轉(zhuǎn)述”“敘述”含義接近。關(guān)于“述”和“作”,我們可以考察以下幾則文獻:
《論語·述而》載: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
《禮記·中庸》載: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禮記·樂記》載: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
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觀《論語》、《禮記》,即可領(lǐng)會“作者”的含義并非現(xiàn)代漢語所謂文章“作者”,也不是歐陽修所謂《系辭》以下非孔子所作的“作者”。至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作”和“作者”、“筆者”等,和《史記》以前文獻中的“作”、“作者”的含義已經(jīng)不太一樣,很多近代學者關(guān)于古代文獻的考證,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與不了解古代典籍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guān)。例如,古史辯派學者顧頡剛先生認為《周易》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但著作人已不可考。據(jù)該書原本只供卜筮之用推知,當出于那時史官之手。[4]事實上,《左傳》、《國語》、《論語》、《荀子》等先秦文獻存在許多直接引用《周易》卦爻辭說理的記載,說明《周易》并非只用于卜筮。而作為“記錄者”的史官,可以是現(xiàn)代意義的“著作人”,然必定不是古人所謂的表立“圣人之意”的“作者”?,F(xiàn)代意義的“作者”,在先秦文化語境里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序者”“述者”“編者”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周易》中表立“憂患意識”即“圣人之意”的“作者”,必然是文武周公,而不是作為記錄者的史巫之徒。
史遷世為史官,著《史記》不僅“信以傳信,疑以傳疑”,而且遣詞造句的文法筆法尤具法度,非后世史書可比?!妒酚洝と辣怼份d:
(太史公曰)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張夫子問褚先生曰:“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案諸傳記咸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乎?”褚先生曰:“不然。詩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柰何無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
觀史遷“信以傳信,疑則傳疑”可知史遷著《史記》的態(tài)度何等嚴謹。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事跡,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太史公自序》載有史遷作懷著為先圣繼絕學,為先祖光宗盡孝的心態(tài)作《史記》情形:
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p>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p>
漢去古不遠,史遷世為史官,所能見到的史料,所能聽到的傳說,等等諸如此類的文獻遠非漢代及漢代以后學者可比。懷疑《史記》記載的可靠性,懷疑史遷作《史記》的態(tài)度,近于懷疑史遷的人格,必然無法為廣大學者接受,也經(jīng)不起學術(shù)研究的考驗。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
“天下方務(wù)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
這里“序”、“述”、“作”的含義,非常清楚。作為典籍《詩》、《書》早已存在,孟子曾經(jīng)整理《詩》、《書》,繼承發(fā)揚三代之德和仲尼之意,而《孟子》七篇為孟子所“作”,盡管《孟子》七篇可能出自孟子學生之手。反觀《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與《易傳》關(guān)系的文字,就可以明白了: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顯然,孔子并未作《易傳》,而是序《易傳》。傳本《易傳》的內(nèi)容大部分已經(jīng)存在,孔子只是整理、編次《易傳》,或厘定具名為五種“彖、系、象、說卦、文言”,或由孔門后學厘定具名為“彖、系、象、說卦、文言”。
東晉韓康伯補注“十翼”,認為“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蘊也。蓋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唐孔穎達認同韓康伯觀點,認為“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yīng)非覆即變。然則韓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明義,蓋不虛矣。”歐陽修《易童子問》載:
童子問曰:《系辭》非圣人之作乎?
曰:何獨《系辭》焉,《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學《易》者,雜取以資其講說,而說非一家,是以或同或異,或是或非,其擇而不精,至使害經(jīng)而惑世也。
歐陽修的理由可歸納如下:一,《論語·述而》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二,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志,言不及易。三,如果《易傳》為孔子所作,不應(yīng)該在《易傳》中出現(xiàn)“子曰”字樣。然而,歐陽修在孔子“作《易傳》”的漢唐說法前提下,沒有認真比對《孔子世家》和《周易正義》相關(guān)文字差異,不了解儒家典籍成書的歷史過程——孔子講解,弟子記述,后學繼續(xù)整理——從而作出不夠確切的結(jié)論。
后世學者最終得出孔子與《易傳》無關(guān),《易傳》是漢時儒生所作的觀點。宋人趙汝楳作《周易輯聞》、元人王申子作《大易輯說》都襲此說,但仍然視《彖》、《象》為孔子所作。清人崔述、近人馮友蘭等進一步推斷《象》、《彖》亦非孔子之作。還有部分學者懷疑《孔子世家》相關(guān)記載,否認《論語》所載孔子學易的相關(guān)記載,認為漢代儒家經(jīng)學中易學非源于先前儒學,而是襲取道家、陰陽家學說。顯然,這些觀點都是缺乏對《史記》所處先秦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從而誤解《史記》孔子“序《易傳》”的敘述。
《漢書·藝文志》載:
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這里,“序”字當為名詞“序言”。班固記載孔子在整理《尚書》的同時,曾為之作“序言”,以“言其作意”。據(jù)此,郭沂教授推論記載類似歷史事件的《史記·三代世表》: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
和《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兩處文獻中的動詞“序”,兼有兩種含義:一是排列次序,二是序跋之序。并進一步推斷《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其中的“序”字,亦當如是觀。即孔子在研讀和整理編次《周易》時,曾為《彖》等五種作序文。然比較《史記》、《漢書》關(guān)于孔子與《尚書》關(guān)系的文字,兩者有明顯差異?!犊鬃邮兰摇匪洝靶颉稌鴤鳌贰钡膬?nèi)容,是“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辈⒎墙o《尚書》作序?!妒酚洝と辣怼费约啊洞呵铩贰ⅰ渡袝?,不及《書傳》。且明言“序《尚書》”的內(nèi)容為“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次春秋”“詳”,與“序尚書”“略”對舉?!靶颉薄ⅰ按巍庇质峭x詞,可知都是“編次其事”之意。
本文認為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即便孔子作此五篇“序文”,弟子能夠把孔子言語回憶整理為《論語》,豈能將此五篇序文(郭文所謂《易序》)遺失?因此,史遷所謂孔子“序彖、系、象、說卦、文言”,也不是為《易傳》“作序文”。正如《孔子世家》所記孔子序《書傳》一樣,孔子序《易傳》,亦作如是觀?!渡袝返摹皞鳌笨赡苤挥幸环N,故司馬遷言“序書傳”,而《周易》的“傳”有多種,故言“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因此,孔子僅整理《易傳》,并未給《易傳》諸篇作序文。后世儒家后學只是將孔子講解原始《易傳》的言論,也增入其中,主要是增入《系辭》、《文言》。
與《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序”《易傳》不同,此后學者多言孔子“作”《易傳》。例如,《四庫全書》收錄《易緯·乾坤鑿度》載:“(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薄兑拙暋で彾取份d:
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筮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無位?!笨鬃悠唬骸疤煲?,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后,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若曰:終日而作,思之于古圣,頤師于姬昌,法旦作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系辭。大道、大數(shù)、大法、大義,易書中為通圣之問,明者以為圣賢矣。
《易緯》①計八種十二卷,有東漢鄭玄作注,各書今本均為輯佚,殘缺不全,錯訛較多。臺灣教授菏澤恒認為,《乾鑿度》所謂“十翼”也可能是指下文“九問、十惡、七正、八嘆、上下系辭、大道、大數(shù),大法、大義”[5]。此論可疑。若孔子曾“作”過如此多的文章,奈何后世儒者不得見?既說何教授認為孔子不曾作《易傳》,又說“上下系辭”乃孔子所作“十翼”之一,豈不矛盾?“翼”取“翼助”之意,即《易傳》是理解、講授《易經(jīng)》的輔助資料?!兑拙暋匪^“十翼”當指代《易傳》。
孔子學易、傳易之前,《周易》已經(jīng)流行幾百年。史巫在傳授《周易》時,解釋《周易》的“易傳”肯定就產(chǎn)生了,即便是口耳相傳?!断缔o傳》關(guān)于八卦的產(chǎn)生、圣人觀象制器的傳說,可能在《周易》成熟前已經(jīng)存在;關(guān)于《周易》所用于占筮的大衍筮法,至晚也和《周易》同時流行?!墩f卦傳》關(guān)于八經(jīng)卦取象的內(nèi)容也不可能晚于《周易》?!峨s卦傳》關(guān)于六十四卦特點的描述,也是一個長期筮占實踐的結(jié)果,不可能出于某些人的推測。理論上講,《易傳》的好些內(nèi)容先秦時期已經(jīng)存在,這和儒家學者將這些資料編纂成篇,編纂成便于儒生講學用的傳本《易傳》不是同一回事?!蹲髠鳌?、《國語》中大量的筮例記載可以證明傳本《易傳》的部分內(nèi)容應(yīng)經(jīng)存在了?!蹲髠鳌でf公二十二年》所載:
……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左傳·昭公五年》:
……明夷,日也?!ぁぁぁぁぁと罩t,當鳥,故曰“明夷于”。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于”。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
《左傳·僖公十五年》:
史蘇占之曰:不吉?!鹬x,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
《左傳·閔公元年》:
初,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
其中“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明夷,日也”、“日之謙,當鳥”、“離,火也。艮,山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和“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等,以上諸例所見卦和相應(yīng)的卦象和傳本《說卦》所列卦及相應(yīng)的卦象基本相同,可以推知,當時已有類似《說卦》的解說?!巴凸瘫热搿?,在傳本《雜卦》有“比樂……屯見而不失其居?!毕喾?。
傳本《易傳·文言傳》里關(guān)于“元亨利貞”的解釋也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筮例:
南蒯之將叛也……“黃裳,元吉?!秉S者,中之色也;裳者,下之飾也;元者,善之長也。
《左傳·襄公九年(前561年)》:
穆姜薨于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唬骸巴?。是于周易曰:‘隨,元享利占,無咎。'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p>
相似的內(nèi)容也見于傳本《文言傳》: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而且,《左傳》、《國語》中的記載已經(jīng)顯示,當時史巫不僅重視“筮占”,也注重“德占”。這和孔子的解易傾向比較接近了。如前所舉《左傳·襄公九年》穆姜所謂“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又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載南蒯枚筮遇坤之比,占者惠伯曰:
“……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nèi)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p>
《周易》卦辭以元亨利貞德辭開頭,驗辭前常有德辭修飾,充分證明了《周易》本身非惟卜筮之書,并不是象一些學者以為的被《易傳》改造為義理之書,盡管它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體例不同?!蹲髠鳌ば辍罚?/p>
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伯廖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p>
此例伯廖用《周易·豐》上六爻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闭f明鄭公子曼滿無德而貪不會有好的下場??磥怼吨芤住坟载侈o在春秋之時已經(jīng)成為引經(jīng)據(jù)典的工具?!蹲髠鳌ば辍罚?/p>
《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藏兇。執(zhí)事順成為藏,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兇也。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
此例知莊子直接引用《周易·師》初六爻辭“師出以律,否藏兇?!眮碚f明行軍打仗紀律松散必敗,并用卦象進一步論證說明?!蹲髠鳌は骞四辍罚?/p>
……《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兇。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愿,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兇乎?
《復·上六》爻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睆拓阅艘魂柍跗?,陽氣從此逐漸壯大。象征正義的力量逐步壯大,亦象征一個人知錯能改,復歸正道。復卦至上六已經(jīng)走向極端,迷于一道而不能守中,故兇。
先秦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貴族士人研究、討論《周易》的類似傳本《易傳》文章。有文獻資料可資證明。《左傳·昭公二年》:
晉侯使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這里的“易象”可能和《易傳·說卦傳》中的關(guān)于八卦取象或者《象傳》相類。《晉書·束皙傳》里記載關(guān)于汲冢竹書:
……其《易經(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兑佐怼り庩栘浴范?,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jīng)》一篇,似《說卦》而異?!豆珜O叚》二篇,公孫
叚與邵陟論《易》。②
傳本《易傳》當在類似“易說”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
總之,《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與《易傳》關(guān)系本無誤??鬃油砟暝?jīng)學易、傳易,并整理、編次前代諸多“易說”文字而成傳本《易傳》的雛形。傳本《易傳》中“子曰”后的文字,當是孔子后學記載孔子解釋這類“易說”的文字。
[注釋]
①關(guān)于《易緯》形成年代可參考任蜜林著:《易緯》各篇形成考,《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3期。
②據(jù)史書載,西晉初年汲縣人不準盜發(fā)了戰(zhàn)國時魏襄王的古墓,得大量竹簡古書?!稌x書·束皙傳》記載這批古書的詳細目錄:“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fā)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shù)十車?!ぁぁぁぁぁて洹兑捉?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兑佐怼り庩栘浴范?,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敦韵乱捉?jīng)》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叚》二篇,公孫叚與邵陟論《易》?!ぁぁぁぁぁぁ保▍⒁娚虾9偶霭嫔纭抖迨贰房s印本)。
[1]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2]陳赟.孔子的“述”、“作”與《六經(jīng)》的成立[J].哲學分析,2012(1).
[3]郭沂.《易傳》成書與性質(zhì)若干問題平議[J].齊魯學刊,1981(1).
[4]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J].燕京學報,1929(6).
[5]菏澤恒.孔子與《易傳》相關(guān)問題覆議[J].周易研究,2001 (1).
[責任編輯喬根鎖]
[校對夏陽]
B221
A
1003-8388(2016)03-0122-06
2015-12-22
李學衛(wèi)(1971-),男,河南汝州人,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