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
(杭州外國語學校,浙江杭州310023)
新課程背景下改革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初探
☆洪源
(杭州外國語學校,浙江杭州310023)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信息的獲取、整理、分析和應用能力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智能小區(qū)、網(wǎng)上銀行、數(shù)字化城市等相繼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中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育、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zhì)量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目前,信息技術課程已經(jīng)成為中學的必修課。筆者根據(jù)積累的工作經(jīng)驗,提出在新課改背景下改革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
新課改;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對策
眾所周知,21世紀的國際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哪個國家擁有越多的高素質(zhì)人才,哪個國家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傲視群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繼續(xù)加強“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時,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這項改革對學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學校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夯實基礎。21世紀是信息技術時代,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對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大有裨益。本文先分析當前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接著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希望能為提高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獻出微薄之力。
1.思想認識不足
有的人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就是開信息技術課,是信息技術教師的事。也有的人認為信息技術課程與原先的計算機課程相比并沒有多大變化,只不過是課程設置成固定的,講的仍是計算機的一些基本知識,練的仍是一些基礎操作。在個別學校中,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不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而是為其它部門或?qū)W科服務,如制作課件。信息技術教師被作為一名特殊的教輔人員使用,以至無力鉆研教材,教學情況與效率低下。
2.教學質(zhì)量不夠理想
從目前來看,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nèi)容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同時,信息技術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還一直使用“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法,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久而久之就挫傷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另外,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具有強烈實踐性色彩的課程,如果教師忽視實踐環(huán)節(jié),勢必難以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就算有一些學校安排了實踐環(huán)節(jié),也只是將學生領進機房,安排他們進行操作就可以了,這樣的實踐缺乏目的性,學生很可能上機玩游戲、聊QQ,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3.忽視培養(yǎng)學生思維
有的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動作思維的訓練而忽視多種思維方式的結合訓練,學生雖然能夠按教師的要求做出作品,但是用語言卻表達不出來。有的信息技術教師仍然是滿足于講授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還沒有將觀念轉變到讓學生利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作為進行自主學習工具的角度上來。
1.教師要認真?zhèn)湔n
備課是教學過程的初始環(huán)節(jié),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鑒于中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學習特點,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必須樹立正確的備課思想。信息技術課程的備課應該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備課。傳統(tǒng)的備課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備課則要求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學法的設計。教師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然后進行備課。
二是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備課。傳統(tǒng)的備課強調(diào)一切從教材出發(fā),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知識點的歸納和分析,以使學生掌握教材內(nèi)容。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教材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單靠教材難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的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不斷積累資料,充實和豐富教學內(nèi)容。
2.教師要合理處理教材
一是根據(jù)教學活動設計對教材進行取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教學目標也需要借助任務得以實現(xiàn)。因此,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jù)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對教材進行相應的取舍,將教材內(nèi)容合理安排到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過程中。
二是根據(jù)滲透人文精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思想對教材進行處理。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教材時,不僅應該對知識和技能進行處理,更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有意識地設計與應用與信息技術有關的人文、社會教育主題,如帶有人文和社會沖突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關社會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同時要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貫穿在其它主題的學習過程中。
3.教師要靈活應用教學法
正所謂“教學無法,貴在得法”,隨著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不斷成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型教學法,如任務驅(qū)動法、案例教學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法,恰當使用這些教學法可以提升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質(zhì)量。
一是教師可以嘗試應用任務驅(qū)動法。這種教學法就是學生以任務為動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習得信息技術知識。在使用這種教學法時,教師要注意不要包辦整個過程,要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活動之外,還應該有效地發(fā)揮指導作用,為學生講解難點和疑點,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實現(xiàn)任務的基本技能,避免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陷入摸索和探究一些基本的操作過程中,失去培養(yǎng)其高層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機會。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處理好“模仿”與“探究”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一般是通過模仿教師來學習的。這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開展主動的探究,而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照抄,提倡多樣化和人性化學習。在總結交流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所完成的任務和過程進行交流及相互評價。評價可采用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任務驅(qū)動學習中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能,同時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對完成任務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習成果內(nèi)化為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二是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實施案例教學法。這是一種在西方已經(jīng)運用得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它最早出現(xiàn)在法律與醫(yī)學的教學活動中,是學生與教師一起對來源于現(xiàn)實的典型案例和疑難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從中獲得相關知識,并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及方法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借助真實案例所展現(xiàn)的問題,通過深度的討論活動,將學習內(nèi)容與學習者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主動參與學習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增強知識的可遷移性。它不僅影響教師的教學,同時也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所以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學習方法。信息技術課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形成對信息的本質(zhì)、價值、意義、活動原理等的認識,掌握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提升反思、批判思考、科學探究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案例,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調(diào)動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4.教師要重視實踐教學
信息技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就會使他們感到信息技術學習枯燥乏味,情趣索然。因此,在教學中上機練習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過上機練習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他們操作駕馭計算機的欲望。
一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的氛圍,使學生意識到操作計算機、應用信息技術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要鼓勵學生積極應用課堂上已學到的理論知識,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標。
二是安排學生擔當“小老師”,即讓學生走上講臺,利用主機為自己的同伴們進行知識講解和技術剖析,和同學一起完成技術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改革中學信息技術學習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不斷探索,結合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蔡海東.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踐行信息技術新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04):121-122.
[2]陳軍.中學信息技術探究學習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08,(51):183-184.
[3]鐘志賢,成麗娟.基于信息技術的探究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4,(10):17-20.
[4]王永江.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8):21-22.
[5]劉春,冉雷.淺析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29):239.
[編輯:莊豐源]
G434
A
1671-7503(2016)19-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