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旬靈
?
張宗祥先生致周傳瑛函一通兼及其他
解旬靈
摘要:浙江圖書館藏張宗祥先生手稿本《改編浣紗記七折》中,所附致周傳瑛信函一通以及各折結尾的說明文字等,對于原文進行整理并對于相關人事稍加注釋。信函之前以按語形式對于相關內(nèi)容略加申述,以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張先生此信及說明文字的意旨所在。
關鍵詞:張宗祥;周傳瑛;浣紗記;昆劇
張宗祥(1882—1965),浙江海寧硤石人。名思曾,后慕文天祥為人,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張先生一生主要從事文教、圖書館事業(yè),執(zhí)掌浙江圖書館、西泠印社多年,學識淵博,識見獨到,工詩能文,精于鑒賞,在文學、史學、考古、金石、書畫、醫(yī)學、音樂、戲曲、史地等各方面均有所建樹,蔚成大家。浙江圖書館所藏張先生大量手稿,未曾揭載,關涉張先生平生所治各門學問,其中有昆曲劇本若干。筆者在董理相關部分,于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改編浣紗記七折》劇本之中,發(fā)見張先生1957年寫給浙江昆劇團周傳瑛先生的一封信①張宗祥:《改編浣紗記七折》劇本前附。浙江圖書館藏手稿本。,以及附在每折之后針對原劇改編之處所作的說明文字。此通信函兼相關說明文字,既展示了張先生深厚的昆劇專業(yè)素養(yǎng),也從側面顯現(xiàn)出張先生對于包括昆劇演員和昆劇演出團體等相關從業(yè)人員的關懷和扶持。
周傳瑛(1912—1988),江蘇蘇州人。本名根榮,于昆曲傳習所習藝期間,得藝名為傳瑛。周傳瑛先生是我國昆劇藝術建國后的代表人物,工小生。自1951年起,在其長期擔任時已先后易名為“國風蘇昆劇團”、“國風昆蘇劇團”副團長、團長,及其后改組而成的國營“浙江省昆蘇劇團”、“浙江昆劇團”團長期間,仍兼任主要演員和教師。其后,因為執(zhí)導并主演的《長生殿》,被列為1954年世界文化名人;1956年,率領浙江省昆劇團晉京演出他本人參與改編、導演、主演的《十五貫》,產(chǎn)生廣泛而良好的影響,被稱為是“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他本人也被譽為“活況鐘”。在晚年,更是傾心培育后起之秀,將自己一生六十馀年的寶貴藝術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為新中國的昆劇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傳瑛先生在昆劇發(fā)展歷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浣紗記》是中國明代著名戲劇家梁辰魚(1521—1594)根據(jù)史書《吳越春秋》改編而成,第一次將世稱“水磨腔”的昆山腔用于舞臺,將昆山腔由文人清唱的案頭曲目,演變?yōu)榭晒┪枧_演出的具體劇目。這一改變,在昆曲表演歷程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因而該劇在昆劇發(fā)展史上,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劇故事曲折、結構完整、唱詞優(yōu)美、音樂與劇情結合充分自然,計有四十五折①[明]梁辰魚:《浣紗記》,浙江圖書館藏《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影印長樂鄭氏藏明刊本,原書版框高二十一厘米、寬十四厘米。目錄部分列出,上卷:家門游春謀吳伐越交征被圍通噽允降送餞投吳捧心談義養(yǎng)馬打圍越嘆問疾效顰降赦(放歸論俠宴臣訪女);下卷:迎施遣求演舞寄子別施見主圣別采蓮定計諫父死忠思憶被擒飛報同盟(誓師行成不允顯圣吳刎擒噽治定泛湖)。,開拓了昆劇曲目以生旦悲歡離合抒發(fā)家國興亡之感的傳統(tǒng)。張先生此次改編,針對原劇冗長的戲劇編排和旁蕪的情節(jié)設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精簡了劇目,改為七折②《改編浣紗記七折》,目錄部分列出,第一折謀吳;第二折訪施;第三折教舞;第四折進施;第五折采蓮;第六折沼吳;第七折泛湖。,使得新劇更適合現(xiàn)代演出。每一折結束之后,張先生都針對梁氏原書情節(jié)或唱腔的設置在改編劇本中的相應改動和變化,作出了或詳或略的說明,以期使得自己的改編意圖為別人所充分了解(詳見文后附錄部分)。
張先生此次改編的劇本,在角色設置上,也對梁氏原書未盡臻善之處做了改動。在改編劇本的目錄之后,列有該劇細致的角色設定和安排③《改編浣紗記七折》,目錄之后列出,越王生,夫人貼,范蠡小生,文種末,西施旦,東施丑,縣官雜,執(zhí)事雜,干將雜,陳音雜,門官雜,伯噽丑,泄庸凈,計倪丑,太子友小外,船家雜,宮女眾,軍士眾,院子院,侍女侍。,計有二十個角色,九種行當。在相關的改動之后,張先生針對角色設置的改動有相應的說明。張先生在致周傳瑛先生的信中,對于安排演員飾演角色也進行了合理建議,足見先生對于浙江昆劇事業(yè)的熟悉和熱情。據(jù)周傳瑛先生自己的回憶,早在1930年前后,他在上海大世界搭班演出的時候,就曾得張先生教授過文化課④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劇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55-56頁?!皬堊谙橄壬俏覈膶W者?!浅S袑W問,對昆曲很有研究?!d之所至,他就給我們說戲,介紹作者,說劇情,講曲文,解曲意。他講得很透徹,對我們幫助很大,……大概是一九三〇年吧,……我們就到張先生家里去上課。他點了五個學生:我是小生,傳薌、傳芳、傳蘅三個是旦,傳浩是丑;選定了一本講歷史典故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作為課本,……這樣,我們每天上午從馬浪路步行到他的寓所——新閘路大通路培德里,總要走四十分鐘左右,八點鐘前趕到,讀兩個鐘頭書,回去吃完中飯趕日場。如此總有幾個月時間吧,收益確實很大,對我以后在編戲、排戲、說戲方面很有幫助。我本來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在傳習所也沒有學到幾個字,平時主要靠自己讀曲文,學字很吃力,要說后來能粗通文墨,這還是張宗祥先生點出問題,幫助我們學習《幼學瓊林》打的底子?!?,對于他的演出以及后來的戲曲教學事業(yè),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周先生終生對待張先生均以師事之。張先生不僅在學理上幫助昆曲藝人提高文化水平,而且身體力行,拿出自己的積蓄支持他們的演出。1931年前后,傳字輩藝人和恩主鬧翻,藝人們自己組織了名為“仙霓社”的共和班。在這最為艱難的時刻,張先生給與了他們物質上的鼓勵⑤《昆劇生涯六十年·仙霓社的新嘗試》,第62頁。“張宗祥先生又再次資助了我們”。。幾十年如一日,二十馀年過去,當張宗祥先生和周傳瑛先生人生軌跡于杭州再次交匯之時,他們延續(xù)了在上海的情誼,合力為昆劇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張先生以自己獨到的藝術造詣,為浙江昆劇團以及以周傳瑛為代表的浙昆演員奉獻自己的熱情,為他們改編劇本,并悉心指導他們的舞臺演出,提高他們的業(yè)務水平,推動昆劇藝術的發(fā)展。
通過張宗祥先生對于梁辰魚《浣紗記》的改編,可以看出張先生對于昆劇藝術極為深厚的專業(yè)造詣。首先是戲劇結構方面的改進。一則原劇長達四十五出,全本搬演需要幾天時間,不符合現(xiàn)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二則情節(jié)旁蕪雜出,頭緒紛亂,戲劇矛盾不夠尖銳和集中。張先生改為七折,三個多小時即可全部演完(詳見文后附錄劇本封面張先生所批文字),既沒有損害原劇的基本故事發(fā)展脈略,又符合現(xiàn)代劇場演出的時間規(guī)律。張先生為了堅持這一符合現(xiàn)代戲劇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甚至不惜刪減自該劇誕生以來,在昆劇舞臺上常演不衰的傳統(tǒng)折子劇目《寄子》等名段。其次是角色設置的改進。張先生在第一折說明文字中提到“原書勾踐小生,范蠡生,覺得不太協(xié)調(diào),今把來對換了。范蠡是計然(即計倪)學生,年紀是輕的”(詳見文后附錄),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再次是唱腔曲牌的一些改進。諸如第一折、第二折、第四折、第七折的說明文字,張先生在曲牌、音樂方面均有詳細具體的說明。還有就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在改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張先生在第六折說明文字中,對于為何改編劇將伯噽的最后處死改為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種表現(xiàn)方式,做了詳盡的解釋。不僅是為了規(guī)避某些不合史實與自然規(guī)律的因素,也烘托了勾踐痛快沉著的性格特征。還有第五折說明文字“夫差少年時亦有作為,且為一國之君,不應描寫成少年無賴,故唱句中亦皆改去。如‘頓然心癢,恨不得就上牙床'等句”,也體現(xiàn)了張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嚴謹態(tài)度和對于史實的尊重。此外,改編劇還對一些違背歷史事實的細節(jié)做了修訂。如第三折說明文字所言,“曲中‘金蓮'改‘華茵',因為當時女子尚未纏足,‘金蓮'向來是形容小腳的典故;‘裊裊'改‘綽約',因為下句‘紛紛'兩字,不能形容舞態(tài),改作‘繽紛',就牽連到此二字”,第六折說明文字有“此折原曲有‘丹楓'等語,時令不合,改去”,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一位劇作家所應保有的嚴肅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張先生在此通信函以及相關說明文字中,不僅從編劇的身份對于《改編浣紗記七折》一劇,做出了一定的理論上的剖析,也從專業(yè)演出的角度給予了浙江昆劇團實踐性的指導意見。此函與劇本的說明文字在研究張先生戲曲藝術思想諸多方面,譬如張先生的戲曲創(chuàng)作上、張先生與昆劇藝術家交往的史實上、浙江昆劇團發(fā)展史上、昆劇改編與表演史上等均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值此張宗祥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際,特此揭示,以饗讀者。
傳瑛弟:
你三四次說起要致力這部《浣紗記》。今年回杭,又向我說“昆蘇劇團”中各藝人,已在學唱劇中曲文。是的,這一劇本是值得注意的。一、這是一部歷史劇。劇中主人是數(shù)千年來全國聞名的美人——西施。二、梁辰魚為了幫助他創(chuàng)造昆腔的好友魏良輔,專心刻意來寫成此劇扶助昆腔,使得能融會南北二曲,成一種獨立的腔調(diào),這就說明了此一劇本,可以作為昆腔的開山祖師。我想了許久,現(xiàn)在要拿來全部演唱,卻有兩種難處:(一)全書四十五折,連臺排演,也得要四五日方能演畢;(二)梁氏此劇以《吳越春秋》一書為底本,又參加進一些其他材料,因之極為復雜。一忽兒說伍子胥,連“寄子”也編進去了。一忽兒說“王孫駱”,一忽兒又說晉君,千頭萬緒,鬧得“不亦樂乎”,從而把主題倒反削弱。我的意思:現(xiàn)在演唱,非在三四小時內(nèi)解決不可,此其一;非把主題突出、使觀眾了然劇本意義不可,此其二。根據(jù)這兩點意見得出編改的原則是:將所有材料專圍繞在西施一個人身上,無關的一切刪去,比較有關的可以在道白曲文中反映一二。其它如預言、鬼神、報應等等,當然一點不留。這就可以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使觀眾完全明了“浣紗記”三字意義。但是又須明確認定這一劇本,究竟為什么要排演?我意思是:梁氏編劇時,僅僅談到復仇,起發(fā)一點狹義的愛國觀念而已?,F(xiàn)在應該在弱肉強食帝國主義者侵略弱小民族一方面著眼。況且當時越國確是指定地區(qū)種葛,以供吳國貢品,這就是古代帝國主義者侵略弱小民族的事實?,F(xiàn)在世界上侵略者未盡消滅之前,是可以排演的。根據(jù)這一理由,拿它改變了立場,讓勾踐夫婦,仍以復仇為主,拿主要人物西施,改變成反抗帝國主義的人物,我認為并不十分違背事實的。其次,這是一部昆腔經(jīng)典劇本,唱昆曲的劇團,當然有責任要排演它。主要人物產(chǎn)生在諸暨,在浙江的昆曲劇團,尤其要排演它。因此我就大膽地、草率地,動手改編,成此劇本。
我近來外貌不大改樣,其實耳朵、眼睛,都打了折扣。尤其是怕冷、怕煩、怕動,已經(jīng)十足顯得衰老了。不趁此刻動手,恐怕更沒有機會搞好它;又恐怕或者有人拿來改編成“話劇加唱”,脫離了昆腔的疇范,所以匆匆地寫出此稿。存在著問題很多:一、刪改得是否適當。二、演唱時要占多少鐘點。第一點可由團中將此稿寄北京、上海,讓韓世昌、白蕓生、俞振飛許多同志和其它愛好戲曲者盡量提出意見,在明年二月底匯齊,進行修改。第二點我原擬將“回營”一折加入,所以“謀吳”一折中有“文大夫行賄”一語,后覺過長刪去。但如果嫌短,仍舊可以改動加入(必須改動,方好加入)。倘照現(xiàn)編七折演唱尚覺時間過長,必須刪節(jié),那就只好在“教舞”、“進施”兩折中設法了,但極愿不再刪減。
演出時在團中人員上的支配。我建議由你及張嫻①張嫻(1915—2006),江蘇蘇州人,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張鳳霞,工旦角。京劇師從楊小培,先唱老生,后改花旦。后唱昆劇,師從王傳淞。創(chuàng)造了《長生殿》中的楊貴妃,《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紅娘,《牡丹亭》中杜麗娘等藝術形象。父親張柏生,配偶周傳瑛,兩姊張艷云、張鳳云皆為戲曲界人物。扮越王和夫人,傳淞②王傳淞(1906—1987),江蘇蘇州人,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1921年入昆劇傳習所,師承沈月泉、沈斌、陸壽卿等,后曾參加國風蘇劇團,1956年國風蘇劇團改組成浙江省昆蘇劇團,因排演改編昆劇《十五貫》而轟動劇壇。他在其中出演婁阿鼠一角,亦因塑造人物神態(tài)逼真、技藝精湛而蜚聲中外。著有《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一書。扮伯嚭,朱國梁③朱國梁(1903—1960),浙江鎮(zhèn)海人。蘇劇兼昆劇著名演員。本名阿國,初學評彈,后從張柏生學唱蘇灘。1929年4月,他與張鳳云共同創(chuàng)辦國風社,應接蘇灘堂會,并于游樂場演出。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即嘗試將蘇灘《花魁記》、《白蛇傳》等折子戲串連,整理成本戲演出。爾后,又將自編歷史劇《林則徐》,昆劇改編本《呆中?!贰ⅰ遏浯鋱@》等搬上蘇劇舞臺,使曲藝形式的蘇灘逐步發(fā)展成蘇劇。1941年8月將國風社易名為“國風蘇劇團”,并經(jīng)歷了一條極為艱難曲折的創(chuàng)業(yè)道路,一直堅持到解放,為蘇劇事業(yè)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朱國梁也是昆劇事業(yè)的支持者,四十年代初,仙霓社散班后,他接收王傳淞、周傳瑛等昆劇“傳”字輩演員入團,使行將斷絕的昆劇演出得以依附于蘇劇舞臺而薪傳不息。朱國梁工丑行,兼老生、凈角。演唱口齒清,咬字準,音色美,韻味濃。對藝術嚴肅認真,虛心好學,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他在昆劇《十五貫》中飾演過于執(zhí),把一個自命不凡、但實際上是主觀主義草菅人命的官僚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扮吳王,傳鐸④包傳鐸(1920—1997),江蘇蘇州人,昆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原名根生,入昆曲傳習所習藝得藝名傳鐸。工末行。1949 年2月起,參加國風蘇劇團及后來改組而成的浙江昆蘇劇團、浙江昆劇團擔任演員兼教師。1956年4月隨團赴京演出改編本昆劇《十五貫》,轟動全國。他在戲中擔任周忱一角,演得很有氣勢,頗合身份,評價甚高。扮文種。范蠡、西施,唱做多,分兩小生、兩旦扮演。小生團中本有兩人,旦角尤多,但必須擇扮相好、嗓音好、身段好、生合式,可以仔細研究。
龔祥甫⑤龔祥甫,蘇昆表演藝術家。工小生,《十五貫》中出演熊友蘭。浙江昆劇團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龔世葵(1938—)之父。病得如何?許多小寶寶想必思想上、身體上、藝術上,多有進步。希望他們更大大的有進步。翻過頭來,替老一輩作榜樣。好么?我怕煩,就拿給你的信,寫在這一劇本前面,作為說明,好么?祝你們進步團結,一切順利。
張宗祥 一九五七·十·三十
如果你們唱“教舞”中的【二犯江兒水】,就會感到抑揚婉轉,表現(xiàn)出眾舞情況來。唱“采蓮”中【右輪臺】,就會感到熱鬧繁華的場面。唱“泛湖”中的【南北對曲】,就會像聽到喁喁對語的情形。所以向來曲牌,雖不明分哀樂,可以隨便處理;但是能夠精心選擇,實在也可以代表出劇中情節(jié)來的。又及
附錄
第一折【說明】:
梁氏《浣紗記》,從吳越檇李戰(zhàn)事說起,其中穿插伍子胥等許多事跡,幾乎拿一部《吳越春秋》材料盡數(shù)歸入記中。在當時連臺續(xù)演,原可鋪排盡致。今則須在三小時至四小時之間演完,自不能仍用此例。而且其中有許許多多事跡,與西施關系極少,何必牽入,反致本題不突出。現(xiàn)在故以原書《宴臣》一折(亦名《謀吳》)改編為第一折。此折原書作勾踐歸國未臨朝政時事,今將他推遲幾年,理由是求合史實。原書旨在報仇,這就成為夫差勾踐兩人私事。今改成求脫吳國羈絆,免去貢役,以見古代帝國主義之侵略,且史實上實亦如此。原書勾踐小生,范蠡生,覺得不太協(xié)調(diào),今把來對換了。范蠡是計然(即計倪)學生,年紀是輕的。原書【錦堂月】重三闋、【醉翁子】重一闋,今皆不重,既可節(jié)省唱工,又不失昆戲規(guī)律(凡改編之意,已見此條者,下不重見)。
第二折【說明】:
原書《游春》一折,范、施訂婚。事既突然,又蹈襲才子佳人老一套。此折是合《游春》、《捧心》、《迎施》諸折,剪裁改造而成的。曲牌則用《游春》,刪去【繞池游】、【水紅花】重者兩闋。原本用韻由麻轉支,一折兩韻,向有此例。惟可用一韻的,還是用一韻,唱時較協(xié)調(diào)。故【玉抱肚】二闋仍用麻韻。凡昆曲,一折曲牌,實有一定。首用何牌,次用何牌,不可任意刪移,方合規(guī)律。梁氏此書,比較正確,尤宜注意。
第三折【說明】:
此折為唱工重頭,而且音節(jié)至佳,是梁氏為安排唱調(diào)最注意之作,故均照原文,但改白文。曲中“金蓮”改“華茵”,因為當時女子尚未纏足,金蓮向來是形容小腳的典故;“裊裊”改“綽約”,因為下句“紛紛”兩字,不能形容舞態(tài),改作“繽紛”,就牽連到此二字。此折重唱,比較悶。
第四折【說明】:
此折照原書節(jié)去【二郎神】、【囀林鶯】四曲,非獨事實應節(jié),以曲論亦覺太多可省,且仍合規(guī)律。
第五折【說明】:
此折原曲有“丹楓”等語,時令不合,改去。夫差少年時亦有作為,且為一國之君,不應描寫成少年無賴,故唱句中亦皆改去。如“頓然心癢,恨不得就上牙床”等句。
第六折【說明】:
此折合許多刪去節(jié)目中事跡,寫成一頁總帳,做一小結束。獨有太子之死,敘得較明,因要借他來作戰(zhàn)場的對手,其他連夫差行成自刎,一概略去,以圖簡省。伯嚭之死,各書記載不同,但原劇本作為鬼神陰譴,既入迷信,又違史實。蓋各書敘述雖不同,為越所殺則同。今來一個當場出采,比較痛快;一方面又反映出了勾踐的性格(戰(zhàn)時如要熱鬧,可再添
入莫邪統(tǒng)率女兵)。
第七折【說明】:
此折亦原書唱工最重之折,故僅刪去【北梅花酒】、【南錦衣香】兩曲,惟詞句因求合事實,改動較多。西施之死,戰(zhàn)國末期人,已有“西子之沉以其美也”之說,可知他是從伍大夫,不是從范大夫。既拿唐人詩句,勉強作一翻案,在戲劇中原無不可。但必要先訂婚,后賜金燭結婚,這種俗套排場,我是認為污蔑西施的,所以盡皆刪改。
封面:
寄到后盼寫一信來。可油印數(shù)十份,征求意見。原稿還我,我要留作紀念。
交給傳錕他們看了,認為局面緊湊,三小時馀可以演完。你們再考慮考慮看。
參考文獻:
[1]張宗祥.改編浣紗記七折[M].浙江圖書館藏手稿本.
[2]梁辰魚.浣紗記[M].浙江圖書館藏《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影印長樂鄭氏藏明刊本.
[3]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劇生涯六十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周立波)
One Letter from Mr. Zhang Zongxiang to Zhou Chuanying and Other Things
XIE Xunling
Abstract:Mr. Zhang Zongxiang's manuscript Seven Acts of Adapted Notes of Washing Gauze in Zhejiang Library attached the letter to Zhou Chuanying as well as the explanatory text at the end of each act. It sorts out the original text and gives a little comment on related things. Before the letter,explanation of relevant contents is given in the form of commentaries to help the rea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Mr. Zhang's letter and the intent of the narration.
Key words:Zhang Zongxiang;Zhou Chuanying;notes of washing gauze;kunqu opera
中圖分類號:J820. 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02
作者簡介:解旬靈(1974— ),女,安徽靈璧人,文學博士,浙江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市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副編審,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城市歷史文脈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方面研究。(杭州3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