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
一個有關稅收正義的理論
文/李煒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稅收正義是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部分,是稅收立法、執(zhí)行和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也是判定稅制設計及稅收政策調整是否合理與正當的價值基準。
稅收正義原則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是19世紀瑞典經濟學家維克賽爾。他在《財政理論研究》中表白,他的研究采用的是“一種反對傳統(tǒng)學說的異端立場”,目的是為了在現實中為實現稅收正義尋找一種方法。
與當時的主流觀點有所不同,維克賽爾認為稅收正義的原則是受益原則,而不是當時多數經濟學家所持的量能原則。他的理由是,受益原則涉及公共支出的成本和效益,有利于更全面地實現社會正義。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在實踐中貫徹和實現這些原則。
維克賽爾對于當時將征稅者抽象為開明、仁慈的君主的傳統(tǒng)財政學理論提出了批評,認為無論是行政部門還是立法部門,“它們并不是純粹的、沒有自己想法的、只以促進社會福利為目的的社會機構”。他的觀點是:人們最應關注的,不是力圖消除這些政府部門的自我主義,而是給它們劃定權力界限和依法律行使這些權力,“以便能夠用它來保護納稅人的合法利益。”
當時的經濟學家們一般從宏觀視角把握公共支出的合理界限,而維克賽爾是把稅收和公共支出結合起來加以研究,考慮的是某個具體的公共支出項目是否應該由政府來提供,以及該項公共產品預算支出和成本負擔方式的問題。他認為,公共問題的決策并不是以往人們所理解的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的和集體選擇的過程。
傳統(tǒng)財政學認為,納稅人可以在各種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收入,這樣,在每種產品上納稅人便可獲得相同的邊際效用水平,并最終達到效用最大化。對此,維克賽爾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稅收政策的這種要求實際上沒有什么意義”。比如,議會在審批為某項公共服務項目籌資的稅收分攤方案時,如果按照通常采用的那種簡單多數的表決規(guī)則,某些納稅人從這項服務中獲得的收益很可能少于所交納的稅額,這些納稅人就不是基于自愿而只是被迫納稅。這樣一來,稅收正義便無法實現了。
在民主社會中,要實現受益原則和效用最大化,必須通過納稅人或其代表在政治過程中實現。維克賽爾認為,如果政府認為舉辦一個公共項目是必要的,如修建一條高速公路或是橋梁,首先要對這個項目是否值得做出判斷。那么,如何在民主的條件下促進稅收正義的實現呢?他提出了著名的一致同意原則。即使全體一致原則在現實中因過于嚴格而難以實施,至少也應采用接近全體一致原則或有效多數原則。而采用該原則的前提是,必須同時對公共支出及其稅收負擔分攤方案進行表決。采用一致同意原則對公共收支決策進行表決,納稅人通過稅收支付的價格,將會低于通過收費支付的價格,并等于所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從而整個社會就將達到最大效用或福利。
這個原則背后隱含的假設是,社會福利是社會每一個成員加起來的總和,它是否有所增進,要看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福利是否都有所改善.即制定政策不能大而化之地說“為全體人民服務”,而是要考慮每一個人的偏好。
一致同意原則在現實中被很多人認為不具有實際操作價值。對此維克賽爾的看法卻樂觀得多:“只要被考慮的花費有著使之創(chuàng)造的效用超過成本的希望,找到一種成本分配方法,使各方都將花費視為有益的因而也許會一致同意,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可能的。”他認為,一致同意能保護每個公民免受壓迫,使得維持人們之間合作的成本最小化,但也強調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立法保護少數人的權利。他的這種研究方法跨出了傳統(tǒng)財政學的范圍,正如他本人在1896年所指出的:“財政科學要時刻把政治條件銘記于心”。這可以認為是他思想的高度凝練。
半個世紀以后,一個全新的經濟學理論——公共選擇學派誕生。這個學派以善于運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財政問題而著名。其創(chuàng)始人布坎南以一種崇敬有加的語氣說道:“維克塞爾的異議對我的思想就像真正的音樂一樣動聽,在我關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形成的幾個影響因素中,維克塞爾占有重要地位?!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