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
論言語中潛在的沖突現(xiàn)象及有效緩和策略
楊婷婷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摘要]人際交流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交流過程中通常會伴有沖突的出現(xiàn)。為了達到緩和矛盾沖突,保全交際雙方面子的需要以及促進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的目的,緩和語通常被用在會話中來扮演潤滑劑的角色。談話者通過對言語的修飾和轉(zhuǎn)換,使得語言以一種恰當、得體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進而達到降低、消除或避免沖突的目的。本文采用緩和語策略中的禮貌標記語、模糊限制語以及間接言語行為對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沖突案例分析,旨在通過個案研究探討促進人際和諧關(guān)系的普遍適用策略。
[關(guān)鍵詞]言語沖突;緩和策略;人際和諧
沖突性言語行為往往伴隨著不禮貌現(xiàn)象的發(fā)生,表現(xiàn)為說話人對所言強加的施為性特征。Culpeper(1998)提出不禮貌言語行為不僅會影響到聽話人的面子,甚至會作為一種帶有蓄意性和惡意性的負面交際策略,直接威脅到聽話人的面子,導致沖突。也就是說,當人們的立場、觀點、意見不一致時,說話人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憤怒和不滿往往采用反駁、否定的言語來支撐自身觀點,反對或阻止交際的順利進行,并伴隨起始話輪與交換話輪之間的雙向性和對抗性矛盾的發(fā)生。在人際交往中,話語的選擇和使用往往伴隨著會話內(nèi)容的正負面效應,當交際者采用帶有反駁性等冒犯話語加以回擊時,就會威脅到對方的面子,加劇雙方的矛盾沖突,產(chǎn)生負面效應;但當交際者采用具有緩和性的禮貌策略來降低言語的負面施為效果時,不但會降低對對方面子的威脅,減少矛盾沖突,而且還會以一種巧妙的手段達到以言行事用意的目的,產(chǎn)生正面效果,因此對于言語中潛在沖突的有效解決策略的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學術(shù)界的理論成果,而且對于促進實際生活中的和諧人際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性意義。鑒于目前語言學中對日常生活中言語沖突現(xiàn)象以及沖突原因、沖突類型研究頗多,對會話沖突和有效解決措施結(jié)合起來進行的研究頗少的研究現(xiàn)狀,本文以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個案沖突事件作為研究對象,從禮貌標記語、模糊限制語以及間接言語行為等具有緩和性的言語策略出發(fā),旨在從緩和個案沖突事例中探討其具有普遍借鑒性的有效解決對策。
緩和語,是與沖突性言語行為相對應的用來達到緩和人際矛盾,促進人際和諧的一種語用策略。Fraser將緩和語界定為“降低言語行為在聽話人身上引起不愉快效果可能性的一種手段”。冉永平在人際交往中將其定義為是與驅(qū)使性、強加性等語用強化、語用凸顯手段相對立的,其選擇與使用受制于多種人際因素與目的的語用策略。從語用功能角度來說,緩和語的使用并不是多余的,它們能夠降低話語的指使力度,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進而達到促進談話向所期待的方向發(fā)展的目的。
對于緩和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國外學者Lakoff的女性研究課題中,F(xiàn)raser(1980)將緩和語正式錄用到語言學術(shù)語中,并從概念、分類、策略選則以及語用功能方面進行研究;相對于國外緩和語的研究來說,國內(nèi)雖起步較晚,但是由于緩和語所具有的人際語用功能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學術(shù)界對其迅速展開了研究熱潮:李海輝(2008)從語用角度對緩和語分類,從命題型緩和、施為用意型緩和及成事效果型緩和角度研究其功能。冉永平(2012)針對國外研究現(xiàn)狀的不足,在緩和語的和諧取向和人際功能方面進行研究,并在符合中國人使用緩和語的情況下重新定義其概念,歸納研究類型并解讀人際功能??v觀國內(nèi)外緩和語的語用研究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策略選擇以及語用功能方面,很少涉及從沖突的個案現(xiàn)象當中尋找具有普遍性的使用策略。
1.禮貌標記語與緩和語
禮貌標記語作為緩和語中的重要語用原則,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弱化言語施為力度,減少言語的命令性和強制性的作用,是人們在日常交際中使用范圍最廣、頻率最大的一種緩和標記語。從形式來看,禮貌標記語可以是一段話語,也可以是一個稱呼語,可以用在正式談話場合,也可以用于日常言語交際中,可以出現(xiàn)在主導言語的前面,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導言語的后面,但目的都是為了通過禮貌的言語行為達到緩和矛盾沖突,進而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緩和語中的禮貌標記語首先需要符合禮貌原則,這些原則可以是交談雙方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照顧對方的面子,博取對方的好感;其次禮貌標記語在交際中不僅作為一種禮貌的形式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以言行事用意的緩和目的。禮貌標記語包括帶有請求的“請”“please”,帶有歉意的“麻煩您了”“excuse me”,帶有謝意的“謝謝”“thank you”,帶有分歧性想法的“well”以及帶有語用移情作用的“咱們”“we”or“l(fā)et's”。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社會中的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請求別人幫忙做事,如“小王,請把書遞我一下”明顯要比“小王,把書遞我”禮貌得多,因為后者帶有較強的命令性和施為性語氣;當我們和別人意見不合時,“well”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對對方面子的威脅,如,——“I think Mr.White and Mr.Brown are excellent engineers, do you think so?”——“Well, I think Mr.Brown is excellent.”在這個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答話人并不同意問話人的觀點,但為了能夠減少沖突的可能性,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因此使用了“well”,給發(fā)話人一定的預設,進而讓對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觀點。
2.模糊限制語與緩和語
模糊限制語作為緩和語的一種重要的語用緩和策略,通過在談話過程中使用間接、模糊的語言來達到弱化所言對聽話者的負面情感影響,借此來表達正向的、積極的情感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程中,總是會有意見上的分歧和不一致,為了避免批評話語中的極端和絕對,人們往往使用弱化的、模糊的詞語來達到緩和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給聽話人思考的空間,弱化批評話語所帶來的人身攻擊,而且也會使得說話人的觀點不易被否定,減輕自身對所述觀點承擔的責任,達到以言表意的效果。常見的這樣不確切的詞語如“好像”“something like”,“有點”“somewhat”,“差不多”“approximately”,“據(jù)說”“It is said that”等。這類詞語在日常會話及訪談節(jié)目中所見甚多,如在《實話實說》節(jié)目中,崔永元采訪青海省省長宋秀巖的一個片段:
在上述談話中,主持人對宋秀巖不愿接受采訪這件事很確定,但是為了避免直觀陳述事實帶來言語沖突,他先后用了“我聽說”和“好像”這樣帶有不確定的模糊限制語來降低對對方面子的威脅,同時又能避免自己的觀點被對方直面反擊過來,帶來不必要的言語沖突;面對崔永元的提問,宋秀巖也同樣使用了模糊限制語來回應,一方面可以對主持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自己謙遜的態(tài)度,避免聽眾覺得自己是在賣弄、擺架子。
3.間接言語行為與緩和語
間接言語行為指的是以一種間接的禮貌的方式來實現(xiàn)交際言語預期效果的最大化,并為了維護自身面子以及最大程度上顧及對他人面子而采用的一種語言策略。相對于英語中的間接言語行為,漢語中其使用要更加廣泛,使用間接言語行為所表達的內(nèi)容不是說話者本人的看法或推測,而是說話者本人通過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觀點,從而以一種巧妙的方式間接地表達說話者本人對待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電視劇《咱們結(jié)婚吧》中,當桃子得知她心里最靠譜的好男人西風姐夫出軌后十分傷心,果然過來勸桃子。
桃子: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果然:男人都不是好東西?。ㄍnD了一下)也有個別例外的,就是但是那個個別吧,需要人用心睜大眼睛去發(fā)現(xiàn),你眼睛就挺大,還很美麗!
對于西風的做法,果然和桃子都很生氣,在桃子否認所有男人的時候,果然先是肯定了桃子,然后間接地指出自己屬于個別好的一類的,希望桃子用心去發(fā)現(xiàn)他的好。這種間接言語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維護自身的面子獲得對方對自身觀點的認同,而且還可以通過話輪的轉(zhuǎn)換給聽話人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避免潛在的話語沖突,使得談話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般來說,沖突性話語往往伴隨著社交技巧的缺失,因而導致不禮貌言語現(xiàn)象出現(xiàn),進而會威脅說話人的面子,導致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溝通障礙。緩和語的使用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主要出于兩方面的目的:一是以一種禮貌的方式減少或降低交際中的沖突和面子威脅;二是預防或避免潛在的交際沖突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緩和語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禮貌標記語、模糊限制語和間接言語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探討制約話語沖突的有效語用緩和機制,旨在探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緩和策略,從而降低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的分歧或者矛盾,使得談話氣氛和諧融洽,進而達到促進人際和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341- 350.
[2]Nash W.(Ed.)The Writing Scholar: Studies in Academic Discourse [C].Newbury Park,CA: Sage,1990.
[3]李海輝.話語緩和的語用移情解讀[J].暨南學報,2012 (9):117- 123.
[4]冉永平.緩和語的和諧取向及其人際語用功能[J].當代外語研究,2012(11):4- 10.
崔永元:您好。見到您我特別高興,我不知道您見到我是什么心情?
宋秀巖:終于見到真人了。
崔永元:但是我聽說好像您不是特別愿意接受我們的采訪,是不喜歡采訪呢,還是煩我?
宋秀巖:其實挺喜歡你的,如果你要到青海去,我會非常高興和你聊天,你想聊多長時間就聊多長時間,但是我不想在這個場合和你聊天。
崔永元:這有什么不一樣的嗎?我覺得是一樣的。
宋秀巖:當然不一樣了。在這個場合和你聊天總有一種好像要宣傳自己的感覺,所以我不愿意,其實我非常想低調(diào)地做人,公開地做事。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0046(2016)1- 0203- 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度遼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課題(2014lslktwx17)“禮貌原則視域下的語用緩和策略研究”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