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蘭
也許是多年在農村生活的習慣,平時看日歷時,我總是先看看陽歷,然后也經??匆豢崔r歷,把陽歷日期和陰歷日期在心里默默對照一下,如果臺歷或者掛歷上,只有陽歷,沒有農歷,就感覺特別別扭,好像少了半邊天似的。
也確乎就是少了半邊天。因為在我的感覺里,在我的思想意識里,陰歷和陽歷,就像是一天的兩面,或者說就像是掌心和掌背,盡管我已經有二十多年不在農村生活了,農村的春種秋收等活計,農村的一些事物、習俗等等,我也已漸漸遠離,但,農歷,就像遺傳的文化基因,在我的身體里、靈魂里扎下了根子、留下了因子,這一生恐怕再也去除不掉了。
論說起來,在我們國家,農耕文化,那也確乎是生命的根子,也是文化的根子。那是五千年的滄桑啊,那是五千年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活在農歷里,活在五千年的農耕文明里。據說,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后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最早記錄。從考古中發(fā)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采取節(jié)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yè)結合得十分密切。
活在農歷里,活在大自然的博大懷抱里,做安靜的大地之子、自然之子,順應四時而動?!肮扔昵昂螅怨戏N豆”,“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棗芽發(fā),種棉花”,“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椿花落地,要吃燎麥穗;椿花落梗,要吃白面餅”……這些農諺、農謠、童謠都是小時候掛在嘴上的,是祖母、父母親有意無意地告訴的,我也自覺不自覺地背會了一些,這也算是農村孩子最早的文化啟蒙吧。因為農村人不識字的居多,他們教不了孩子背誦唐詩宋詞等等,即使是識些字的,像我的父親,也是整天忙于農活,身體勞累不堪,孩子又多,日子又艱難,根本就沒有閑心情、好心情教我們、給我們以文化啟蒙。
大部分農諺、農謠又都和二十四節(jié)氣緊密關聯,二十四節(jié)氣更是勞作于大地之上的農民們心里的刻度表。“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頭伏蘿卜,二伏白菜”,“立秋種,處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宜時”……節(jié)氣就是農時,《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所謂“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是耽擱不得的。這些農諺、農謠都裝在父親的心里呢,也裝在祖祖輩輩農人的心里。我們的春種秋收,和農歷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節(jié)氣是刻在草木們身體里代代遺傳的刻度表,節(jié)氣更是草木們生長的律令。平常過日子,感受最明顯的就是買香椿芽吃。清明前的香椿芽是小芽,鮮、香、嫩,美味無比,過了清明,香椿芽再長長就長成了嫩葉子,這時的香椿已經不是芽了,但清明到谷雨之間,葉梗也還是嫩的,還好吃,而且因為大量上市了,價格低廉。鮮香嫩的香椿芽,最好吃,小芽價格上是貴了些,再說芽葉也輕,買上兩小把嘗鮮花錢并不太多。椿芽上市后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個價地往下降,連續(xù)買上幾次,雞蛋炒椿芽幾次,放上鹽粒腌上一些,食品袋里裝好,往冰箱里儲存上一些,這一季的香椿就吃過了。谷雨之后,葉子就已經有些老,特別是這個時候的香椿葉梗里已經長出了木質的東西,就很難吃了。因為我懂得這些,所以谷雨之后從不買香椿吃。
再一個就是茶。采茶那就更講究了,有明前茶、雨前茶等之分,明代許次紓在他的專著《茶疏》中談到采茶的時節(jié):“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明前茶最珍貴,一葉葉的小芽,鮮嫩無比,人們給它起了美麗又貼切的名字:雀舌。清明到谷雨之間的茶,也還不錯。等到了谷雨之后,茶葉都成了老葉,用這樣的茶葉制作成茶,是最劣等的。有時會因為閏月的緣故,節(jié)令相對會晚一些,但也是相差不了多少天的。
活在農歷里,活在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里,活在一個接一個的美好節(jié)日里。我們的古人發(fā)明了天干地支紀年,真是大智慧。據說,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以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又有十數為一旬,三旬為一月,三月為一季度,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像一年里的重要節(jié)日,一個個數下來,你會發(fā)現,大部分節(jié)日也都是在農歷里。最隆重的自然是春節(jié),我們也叫它年,接下來是元宵節(jié)、二月二、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鬼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等,這些節(jié)日和節(jié)慶是傳統(tǒng)文化根子上開出的花,這也是歷史的印記、農耕文化的印記。像北方地區(qū)的民俗節(jié)慶,廣為人知的是冬至餃子夏至面,就是說冬至這天要吃水餃、夏至這天要喝面條。夏至是新麥收獲入庫的時節(jié),人們吃新糧慶賀豐收、祭祀祖先;冬至吃水餃最初是為了紀念名醫(yī)張仲景,后來誤傳為防凍耳朵。在南方地區(qū),大暑節(jié)氣里重要民俗節(jié)慶就是農歷六月十五日的“半年節(jié)”,由于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一般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半年圓”的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近些年來,雖然西風東漸,舶來的節(jié)日也不少,像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等。這些洋味十足的節(jié)日,更多是商家的推波助瀾、大肆宣傳,因為多一個節(jié)日,便多一個營銷賺錢的籌碼,何樂而不為呢。因此,洋節(jié)在中國,大多是一個浪漫的殼子,里面則充溢著濃濃的商業(yè)氣息。
動物們都是農歷王國里的好公民,不折不扣地順應著四時節(jié)令,每一個節(jié)氣的口令喊出來后,自會有無數的響應者。像驚蟄,猶如說書人的驚堂木一拍,那些冬眠了一個冬天的青蛙們、蛇們、熊們,還有隱居的螞蟻們、瓢蟲們等等,這些無論是隱于市的大隱們,還是隱于野的小隱們,都伸腰踢腿,舒筋展骨,振奮精神,紛紛登場,欣欣然踏上大自然的舞臺,出演一場場悲歡離合、生死愛戀的小戲和大戲?!皣缕澍Q矣,求其友聲”,田野樹林,花下草叢,高歌低吟,唱和應答,嬉戲追逐,轟轟烈烈地愛戀,勤勤懇懇地生兒育女,盡情享受生命之美、生命之樂。秋冬季節(jié),動物們又紛紛或北上或南下,攜兒帶女,呼朋引伴,該遷徙的遷徙,該放下的放下,該隱居的隱居,該藏匿的藏匿,也許有留戀,也許有不舍,但更多的是義無反顧,是循規(guī)蹈矩,順應四時的推移、日月的更迭。秋天里抬頭望天,經常會看到在北方生活了半年多的大雁們排成人字長隊,翩然南飛。
活在農歷里,也就是活在花草樹木的美好輪回里,與花草樹木們相親相愛。草木們都是時令的熱烈響應者,仿佛它們的身體里都有著奇妙的生物鐘,時令到了,該開花的開花,該發(fā)芽的發(fā)芽,該結果的結果,該落葉的落葉,從從容容,自自然然,不卑不亢。時令不到,迎春花嬌媚的小嘴會嘟著不開,含而不發(fā),這些我看到過。我還看到過,倒春寒帶來的風雪把綻開的迎春花、半開的迎春花埋裹起來,有不少花朵花蕾就此凍死、凍傷了,看著它們可憐的小模樣,仿佛還聽到它們頑強的掙扎聲、低低的呻吟聲。我看到過,綠意盈盈的小草沿著枯敗、枯白的草根,一點點地爬上來,那嫩嫩的新綠,是那么鮮亮可人、嬌媚動人,足以勝過暮春繁花的嬌艷。我也看到過,一朵朵潔白的玉蘭花,在料峭的春寒里輕盈端坐,素顏皎潔,優(yōu)雅安詳,讓人驚艷,讓人嘆賞,也讓人頓生愛憐。大棚蔬菜、大棚瓜果在給人們提供種種便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經常聽到一些人們的抱怨,草莓沒有草莓味,西紅柿沒有西紅柿味。也是,大棚里的草莓再大再鮮亮再誘人,也不如露天地里結出來的又小又難看的小草莓好吃,那些自然生長的,吸納了陽光雨露天地精華啊,口味口感都是那么純正、地道,讓人回味悠長,從舌尖一直甜美到心尖。
活在農歷里,活在美好的二十四節(jié)氣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這些節(jié)氣的名字念在嘴里也是那么美好,那么好聽,同時,腦子里浮現出一幅幅畫卷:春江水暖、蘆蒿滿地、耕牛遍地、草長鶯飛、雜花生樹、麥浪起伏、桃李滿園、瓜果飄香、大雁南飛……這樣的美,真是讓人迷醉,讓人心曠神怡,讓人遐思翩翩。是動美也是靜美,是優(yōu)美也是壯美,是詩意也是畫韻,是天籟也是人文景致。有人對照二十四節(jié)氣繪制精美的圖卷,我看到過用國畫扇面小品的形式所描摹的二十四節(jié)氣,一幅幅簡潔清雅的畫面,真是匠心別具,墨趣、情趣橫生。像畫驚蟄,一把水墨寫意的茶壺,高高的壺把手上,一只工細的小蟲靜靜盤桓,兩條細長的觸角似在美妙地顫動;大暑的一幅也很簡潔可人,橢圓的扇面,偏右一邊,斜垂下嫩嫩的細長柳枝,一只蟬兒輕伏枝上,別無它物,大面留白,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曾有人為二十四節(jié)氣配上優(yōu)美的攝影作品,美不勝收。
喜歡品賞古代書畫家的題款,文雅、美妙,別具一番情趣。古代的書畫家很多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學家,書畫好自不必說,詩詞文章也好,他們賦予了日子多么美好的名字。時間月令,比如,單是一月,就有好多文雅的稱呼: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楊月、新正、芳歲、華歲等等。這些雅稱多么美好美妙!雅稱里蘊含著美好的祝愿、寄托。
我的母親是一個字也不識的,即使是最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她也寫不來。文盲也文盲得夠典型的了。但母親也曾經告訴過我不少農諺農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順便說的,也就是說作為日常的生活常識。像“淋伏頭曬伏腳,打的糧食沒地方裝”,是說如果入伏這天下雨出伏這天天晴,這一年的秋糧就大獲豐收;像“二月二打囤”,也有一套很有意思的說辭。從這個角度說,母親雖然是文盲,但母親還是有文化的。
活在農歷里也好,活在陽歷里也好,踏踏實實地活在大地之上,感受到大地新鮮美好的氣息,珍愛我們的大地母親,珍重我們的大地母親,呵護我們的大地母親,不要讓她遭受任何人為的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