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講話,俗稱賣嘴,是當官、做領導的基本工作樣式。大會小會、各種場合都要發(fā)言講話。說啥講啥?講意義講“性感”未免太“裝”,講新情況新問題新概括肚子里又沒貨,講深刻道理、講解決問題真招兒實策,那更是需要真學問真功夫的,而這正是一些官兒的短板兒。你別看官兒們這研究生那EMBA學歷,雖也都是真金白銀買來的,可除了填表裝門面,別的用場實在是派不上。你總不能講話前先把這小本兒拿出來示眾,再旁白“我有EMBA學歷,講話有水平”吧!這可怎么是好?話不能不講,言不能不發(fā),還不能讓聽者失望,更不能丟人現(xiàn)眼,咋辦?最好的辦法就是嘩眾取寵。
嘩眾取寵,語出《漢書·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揚抑,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眹W眾取寵:以浮夸的言論忽悠群眾,博取尊寵與支持是也。
嘩眾取寵,是技術也是藝術。雖然博大精深,但簡便易行的法子也是有的。這里,略談一二,供應急之需。
釣魚須有“餌”,嘩眾得有料兒,核心是用“啥”嘩?依愚之見,最好的東西就“三樣兒”。
首選“文化”。文化高雅有品普遍認同,古今中外,都是人的最好招牌和點綴。怎樣才顯得有文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當然是硬通貨,可談何容易!有無省事的法子?當然有。最省事的辦法就是顯擺讀書多。不見得“胸中歷歷著千年”,經史子集、中外名著都爛熟于心。真若如此,就用不著這般費勁了。沒讀要假裝讀過,也有省事的法子,最簡便的是“背書名”“背詩名”“背詞牌名”,古往今來,嘩者屢試不爽,都說“好使”。有了書名這個基礎,重點書目再了解個梗概,就可以會上去“嘩”了。如果你能把書名背得像《報菜名》《八扇屏》《白事會》的“貫口”,那掌聲同樣也是嘩嘩的。既然有文化,網絡新語詞、流行新段子、社會流行語、官場新套話也是少不得要拎出來渲染一番的。假如面對的是企業(yè)員工,什么“蟑螂理論”“墨菲法則”“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買單”你得會說;如果是同僚下屬,你得甩上幾個上層秘聞;如是官場政客,那就得會幾個黃段子,呵呵。記住第一樣兒的關鍵詞:“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再是能耐。這個能耐比能力的含義寬得多。能辦事,能成事,會平事,會來事,把黑的說白了,把死的說活了,紅白黑道平蹚等,都是能耐。逞能顯能,“過五關斬六將”是必須的,比如草船借箭的主意就是咱給諸葛亮出的,赤壁之戰(zhàn)巧送東風避免“銅雀春深鎖二喬”者,就是咱做的手腳。只要沒證據(jù),沒有啥不可以說的;只要時間允許,地球上沒咱擺不平的。這第二樣兒的關鍵詞:見了駱駝不吹牛。
后是關系。中國是關系大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勞工學醫(yī)一切辦事辦一切事都得求人,人脈是必須抖出來“嘩”一把的。講人脈講關系更有講究,要訣就是:非官不說,非長不表,非比自己大三級不提,非“腕兒”“星”“帝”“后”不言認識。最好能說幾個一提老百姓就哆嗦、小伙伴兒一聽都“哇噻”“哦也”的名字,你這個嘩眾取寵才算及格。記住關鍵詞:拉大旗作虎皮。
其實,嘩眾取寵,在老百姓眼里很簡單,就是“蒙事兒”“唬人”。照上述“三樣兒”行事,依樣畫葫蘆,雖不敢說百分百博取群眾信賴與喜歡,但做一個“官痞”混世,還是綽綽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