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常見這樣的場景:兩軍陣前廝殺,一方不幸被俘,做了階下囚;抓人的“德高望重”,不但不打不罵,反而喝退刀斧手,且慌忙從高位走下來,親自為其松綁,好酒好肉好招待,感動得被俘者熱淚盈眶,甘效犬馬之勞,水里火里在所不辭。
身為階下囚,無非面臨順逆兩條路,順者昌、逆者亡,此為“時務(wù)”。做了階下囚,手里沒任何籌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膽子大的仗膽罵兩聲,膽子小的早嚇得篩糠。人家高抬貴手,待為上賓,階下囚自然樂得順?biāo)浦邸⒊闷孪麦H,山呼“感謝不殺之恩”,此為“識時務(wù)”。
不過,也有不識時務(wù)的。比如《三國演義》里的關(guān)羽。關(guān)羽落到曹操手里,彼時的形勢是曹強(qiáng)劉弱。投降丞相曹操,意味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追隨草鞋匠劉備,無異于選擇了顛沛流離。且曹操已然放低身段,伸出了橄欖枝。階下囚關(guān)二爺偏偏不識時務(wù),竟然向曹操開出苛刻條件:降漢不降曹!一有劉備消息,便會立刻投奔。
再比如蘇東坡。蘇東坡因?qū)ν醢彩兎H有微詞,寫了些情緒詩,被人斷章取義,拿來做罪證,觸怒當(dāng)朝,被貶黃州。后來高太后掌權(quán),保守派得勢,自然想到他們心目中反對新法的“骨干分子”,于是蘇東坡得以回京。但經(jīng)過幾年貶官生活的蘇東坡,接觸到下層百姓,了解了許多民間疾苦,感受到新法帶來的種種好處,竟由當(dāng)初的反對新法而變?yōu)橘潛P(yáng)新法。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幕:這位被高太后寄予厚望的“保守骨干”竟然向高太后大講新法的好處。要知道這時王安石早已下野,反對新法的勢力正把持著朝政。結(jié)果,不識時務(wù)的蘇東坡再落得個貶官惠州,又貶儋州。
適時改變立場也許就會轉(zhuǎn)變?nèi)松\(yùn)。蘇東坡偏偏不識時務(wù)。今天我們再來讀他被貶官時所做的《念奴嬌》《赤壁賦》,深深為其曠達(dá)胸襟、豪放之情所打動,而全然未想到,此時的蘇東坡,正是遠(yuǎn)離朝都,獨(dú)守蠻荒。
看過一則介紹以色列的文章,有一個細(xì)節(jié)至今記憶猶新??偫斫右妵鴥?nèi)與其政見不同的某詩人,兩人經(jīng)過激烈交鋒,誰也沒有說服誰,最后詩人揚(yáng)長而出總理府,回家坦然做自己的詩歌,且仍舊不忘批評時政;總理竟然也不以為忤,自顧實行自己的治國之策。
這件事著實令人咋舌。卑為草民的一個詩人,竟然如此理直氣壯!按國人的邏輯,平民百姓受政府大員接見,那是三生有幸、祖墳冒青煙的事兒。即使已不興三跪九叩、五體投地、俯伏作奴才狀,也不免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或者哆哆嗦嗦、噤若寒蟬,何膽敢與大人物言語交鋒?別說沒有反對意見,即使有,也會因為被其垂青,而頓時化作感激涕零狀。更何況,那種場合,絕然不宜有反對的意見——那多不識時務(wù)?。?/p>
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當(dāng)權(quán)者權(quán)力無邊,為所欲為,叫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人只好“識時務(wù)”。但識時務(wù)者未見幾個成了俊杰,而關(guān)羽、蘇東坡等不識時務(wù)者,反倒流芳百世。只是這樣的俊杰在幾千年的中國史上寥若晨星。對比以色列這樣的國度,竟然人人可以“不識時務(wù)”,這就不得不讓國人大跌眼鏡了。很多人懷念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只因那個時候出了個魏徵以及一批的不識時務(wù)者。但逆龍鱗違圣意,說到底,那也需要主上圣明,圣主不以為忤,你才有不識時務(wù)的勇氣。
當(dāng)今民主與法制的時代,本有充分的法律制度來保障人人敢“不識時務(wù)”,可人們依舊不得不常常去“識時務(wù)”,這是法律還是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