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定義法視角看《論語》中“仁”的內(nèi)涵

2016-02-11 10:40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仁者論語定義

何 李

從定義法視角看《論語》中“仁”的內(nèi)涵

何 李

《論語》中關(guān)于“仁”的論述眾多,是孔子學術(shù)思想的核心。對“仁”的定義法可稱為“孔子定義法”。有著自身特征:包容性、情感性、靈活性、非對立性等,這種定義法是邏輯思維和象思維混合的產(chǎn)物。受其影響,“仁”的定義產(chǎn)生了重大實際功用:使“仁”成為了傳統(tǒng)倫理價值的總綱;提高了儒家學說的適應(yīng)能力;推動了學說的有效傳播。

孔子;論語;仁;定義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尋儒家思想的關(guān)鍵所在??鬃訉Α叭省钡恼撌鲇种饕性凇墩撜Z》這部書里,本文將以《論語》作為文獻底本,從定義法視角看《論語》中“仁”的內(nèi)涵。

一、《論語》中對“仁”的三類基本論述

楊伯峻在《論語集注》所附錄的論語詞典中指出:“(《論語》)介紹‘仁’字共出現(xiàn)109次,其中釋義為‘孔子的道德標準’的共105次,‘仁人’共3次,同‘人’共1次?!盵1]第一種釋義中的“仁”即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對象?!墩撜Z》全文僅有12700字,可“仁”卻出現(xiàn)如此之多。將含“仁”的章句全部摘錄并加以分析是不切實際的。不過,在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反復比對之后,發(fā)現(xiàn)可以將其大體分為三大類。

(一)闡述“仁”的價值

“孔子貴仁”,[2]但他又不直接說明“仁”是什么。不過,孔子曾多次頌揚“仁”的價值。他反復強調(diào)“仁”能給個人、百姓帶來好處。在對個人方面,他認為“仁”能使人安貧樂道,能使人長壽。如“仁者安仁”(《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等。在對百姓方面,他認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論語·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對百姓而言,“仁”的重要性比水火還大。除此之外,孔子雖未提出仁政,但也多次力主用“仁”的思想來管理國家、統(tǒng)治人民。因此,在孔子看來,“仁”對實現(xiàn)個人修身、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此類論述在整部《論語》中所占的份額并不大。

(二)從整體層面談“仁”

1.他很少談?wù)摗叭省?。這從文本的話中可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楊伯峻釋義為:“孔子是很少[主動]談?wù)摰焦?、命運和仁德的”。[3]與他的觀點不同,錢穆認為,此句中的“與”應(yīng)解釋為:贊許。即整句應(yīng)解為:“先生平日很少言利,只贊成命與仁?!盵4]金人王若虛、清人史繩祖也持這種觀點。不過,本文和楊伯峻的觀點相同,認為“不能因為記載的多便推論孔子談得也多,諸家所言未免過于拘泥了”。[5]

2.“仁”是崇高的,但非至高價值?!白釉唬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仁”是一個高于生命的價值存在,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依此可見“仁”的崇高。不過孔子心目中還有更高的價值。“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論語·雍也》)!孔子認為,一個幫助大家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人就不僅可以稱為“仁”了,他應(yīng)該稱為“圣”??梢?,“圣之境界,在仁之上”,“最高之人格為圣者,其次為仁者”。[6]不過也有反對聲音。白奚指出:“在孔子那里,圣只有對君主而言才有意義,圣的意義只是在于對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個要求,即達到仁的標準。”[7]將圣局限于君主,未免太過偏狹。“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雖為孔子自謙的話,但也表明了“圣”不是個專屬名詞。

3.“仁”是人人都能達到的價值?!白釉唬骸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子·里仁》)??鬃诱J為,“仁”并非離大眾十分遙遠,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它。這體現(xiàn)出孔子仁學的一大特點:“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8]通過個人的修身,就能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4.實現(xiàn)“仁”也是不容易的?!墩撜Z·公冶長》中有段這樣的記載:當時,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者均為孔子的弟子)是否“仁”??鬃拥幕卮鹗牵骸安恢淙??!彼J為三人雖優(yōu)秀,但都夠不上“仁”。他甚至覺得自己都不敢當,竟發(fā)出了如下浩嘆:“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曾子也傳承了他的這一觀念。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如果連孔子及其得意弟子這樣的以身載道之人都難以達到“仁”,那么普通老百姓實踐起來就更不容易了。

“這里前后好像互相矛盾,實際上各自強調(diào)的重點不同,其目的都在于高度肯定君子對‘仁’的追求和這種追求的精神?!盵9]欲深入理解他所宣揚的這種精神,惟有從其思想內(nèi)核中去探尋??鬃映缟兄杏怪溃@在他的言論中可見一斑。“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10]《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話恰當?shù)乇磉_了他的觀點,那就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依此推之,“仁”在孔子心目中是一個既容易實現(xiàn),又不容易實現(xiàn)的存在,它并不是一個終極的、固定的價值,而是一個永遠追求不到,但必須不斷追求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既能保持它的崇高性,又不會使它陷于庸俗。

(三)從具體層面談“仁”

這一類是孔子論述“仁”的主體。上文已指出,孔子并沒有給出嚴格的形式邏輯定義,但是他通過兩種方式將“仁”具體化了。第一種方式指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種德行是屬于“仁”的或者說仁者應(yīng)該怎樣做。第二種方式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行為或價值是不屬于“仁”或未必屬于“仁”的。

兩種方式孔子都有廣泛應(yīng)用。采用第一種方式至少有15次。這些行為或道德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如何約束自己,即從消極面來談。如“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二為如何對待、幫助他人,即從積極面來談。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三為“仁”與具體德行的關(guān)系。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采用第二種方式也至少有9次。這種方式要么指出什么不是“仁”,如“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要么指出什么未必是“仁”,如認為有口才未必“仁”,忠于國家未必“仁”(可參見《論語·公冶長》)。所謂未必“仁”就是認為這些行為或價值還夠不上“仁”,只能算作“仁”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或者不相關(guān)條件。

二、“孔子定義法”的特征提煉

由于《論語》中“仁”的使用者主要是孔子,“仁”也是他學術(shù)思想的核心,因此,可將這種獨特的定義法命名為:“孔子定義法”。它具有的特征包括:

(一)包容性

孔子并沒有糾結(jié)于如何闡述內(nèi)涵,而是將“仁”的論述全面鋪開?!叭省焙喼卑_萬象,它不但可以用于探討治國之術(shù)等宏觀層面,還可以用在交友、識人等生活的細節(jié)層面。另外,這種包容性并非僅指范圍的廣泛,還在未知領(lǐng)域預(yù)留了“仁”的位置?!墩撜Z》文本有限,給后人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鬃邮呛苌僬劇叭省钡模谒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可以歸在“仁”之下。也就是說《論語》文本中所述的與“仁”相關(guān)的言辭只是孔子全部思想的一隅。隨著時代的變化,后人完全可以將新思想、新事物通過“注”的方式加諸在“仁”的名義之下。相反,如果孔子給出了一個“仁”的具體定義,那就無異于將自己的學說束縛住了。

(二)情感性

孔子的“仁”不是一種冰冷的說教,而是與實實在在的情感相聯(lián)系。正如李澤厚所言:“儒學之所以不是某種抽象的哲學理論、學說、思想,其要點之一正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訴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論,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11]鄭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這里的“相人偶”就是一種禮儀,代表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親愛與相互尊重。可見,“仁”是建立在情感基礎(chǔ)之上的。在春秋時期,家庭倫理觀念已是舉足輕重,家國同構(gòu)也已成不爭的事實。因此,惟有調(diào)和好與家庭倫理的關(guān)系才能為自身學說贏得市場。它的情感性在個人、家庭和國家三個維度都有體現(xiàn)。個人不違“仁”,便能成為受人尊重、個人價值得到最大實現(xiàn)的君子。家庭中有“仁”(即孝悌),便可幸福和睦。國家實行了“仁”,便可以大治。這種情感性是其思想的根本指歸,也為后世儒者將儒家學說引向政治倫理提供了思想源泉。

(三)靈活性

孔子很討厭機械的看待問題。在對管仲的評價上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在《論語·八佾》中,孔子批評管仲氣量小并稱他奢靡、不知為臣之禮。然而,在《論語·憲問》中,當子貢問孔子,管仲輔佐殺死自己主人的桓公,這是不是不“仁”時,孔子卻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將成為蠻夷的奴隸。在傳統(tǒng)道德看來,管仲的個人作風不良,政治行為不忠,是不應(yīng)屬于仁者的??煽鬃訌拿褡宕罅x出發(fā),卻認為管仲精于治國,給予人民很多的恩賜,這是種“大仁”??梢?,在“仁”的標準問題上,孔子并沒有持機械、僵化的態(tài)度。對于已有的價值和具體的實例,他主張靈活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中,各種價值之間常常會發(fā)生矛盾,如忠與孝,忠與義,孝與禮(法)等等,如何處理好這一系列價值之間的矛盾呢?這就需要一個核心價值標準的存在,于是“仁”便應(yīng)運而生了。

(四)非對立性

孔子并沒有將社會的價值和行為分立為“仁”和“不仁”,他的思想不是二元對立式的,不是欲求通過樹立“仁”來攻擊不在“仁”范圍內(nèi)的人或事。在“仁”與“不仁”之間,孔子設(shè)立了一個中間層,這個中間層既包括某種價值如忠于國家、清白等,也包括某種虛華,如巧言令色等??鬃与m然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但“‘鮮矣仁’并不是指違背仁的精神和原則,而是指不符合仁的精神實質(zhì)、尚達不到仁的標準的思想和行為?!盵12]只有違背“仁”的精神和原則才被歸為“不仁”,沒有達到“仁”并不意味著丑陋、邪惡。相應(yīng)地,孔子也認為在“仁者”和“不仁者”之間有許多人,他們通過個人修養(yǎng)就可以成為仁者。這種劃分拋開了世俗的地位、階級、財產(chǎn)等標簽,使人人在“仁”面前都是平等的??梢?,這種非對立性的實質(zhì)就是包容。在“仁”上,孔子設(shè)立了較高的門檻,他認為實現(xiàn)“仁”是任重而道遠的,但在“不仁”上孔子也設(shè)立了較高的門檻,不能將所有沒有涵蓋進“仁”的東西都劃到“不仁”里。

三、邏輯思維與象思維之辯

從上述分析中能夠看出《論語》中關(guān)于“仁”的規(guī)定明顯不同于現(xiàn)代流行的定義法,因此在學術(shù)界就“仁”的定義問題引發(fā)了經(jīng)久不息的爭論。這些爭論往往要追源到思維模式的范疇。

(一)西方學者對傳統(tǒng)定義法的反思

所謂傳統(tǒng)定義法就是指西方自“軸心時代”以來廣泛使用的“屬加種差”定義法。這種定義法作為邏輯思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有如下特點:“以概念為起點、普遍化、靜態(tài)化、高階對象化、事后反思化和后意義生成化?!盵13]它雖然能夠在終極問題的思考上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卻無法對特殊的、動態(tài)的、非對象的(如“道”)、生成中的事物加以規(guī)定。為了糾正這一弊端,一些西方學者進行了反思。馬克斯·韋伯在對資本主義精神進行定義時說:“它(指資本主義精神)不能按照‘屬加種差’的公式來定義,而必須逐步地把那些從歷史實在中抽取出來的個別部分構(gòu)成為整體,從而組成這個概念?!盵14]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科斯也指出:“分析優(yōu)于定義?!盵15]他認為,與其執(zhí)著于給某一對象加諸定義,倒不如從現(xiàn)實中,從這個對象與其它事物的關(guān)系中找到基本的共同點,從而接近對象的內(nèi)涵。他們在定義法上的反思與突破僅是西方方法論革命的一個縮影。這反映出即使在西方也并不是一味強調(diào)概念,惟傳統(tǒng)定義法是從。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維之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否為邏輯思維,這點在學界存在著很大爭議。周云之和劉培育很早就指出:“(孔子)非常注意用極精煉的語言來表達一個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以達到‘正名’的目的,他所運用的這種明確概念和表達思想的方法相當于定義的方法?!盵16]黃朝陽認為:“(孔子)第一次在倫理思維中應(yīng)用了近能取譬的邏輯方法?!盵17]這種“近能取譬”邏輯法實質(zhì)為類比推理法。劉文英也有相關(guān)的論述:“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主要是邏輯思維,而不是直覺思維。”[18]不過他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維和西方的形式邏輯思維還有所不同。它(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表現(xiàn)為概念或范疇的多相性”。[19]這種“多相性”是相對西方的“單向性”而言的,“所謂多相式概念就是一個概念通過許多判斷來規(guī)定”。[20]在《論語》里,這種概念的“多相性”的確普遍存在,在“仁”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但是,這仍僅是在某些層面看到了邏輯閃光,還不能推廣到《論語》中所有關(guān)于“仁”的論述。

與此同時,王樹人則提出了“象思維”。他認為:“‘象思維’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維本質(zhì)內(nèi)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盵21]這種思維方式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還是僅存于少數(shù)典籍,他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他指出,“‘象思維’不像西方那樣是主客二元、對象化、現(xiàn)成的思維模式,而是整體直觀、非對象性、非現(xiàn)成的”。[22]“象思維”重在“悟”,“是一種在‘做’中成就‘做者’、‘被做者’和‘新做’的思想方式,或者說是在相互粘黏與纏繞中成就意義自身的思維方式。”[23]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以“近仁”,就屬于體悟。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孔子對“仁”的思考中的確受到了“象思維”的影響。

(三)混合思維:一項“執(zhí)中”的思維模式

在“仁”的定義上,孔子受到了多相、類推等邏輯思維乃至“象思維”的多重影響,只不過其影響在不同方面深淺不同而已。《論語》中并沒有排斥理性,孔子常常教育學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論語·為政》),他反對沒有根據(jù)的判斷,主張“仁者根據(jù)理性來判斷是非”。[24]然而,他的思維中又夾雜著“象”的因素?!跋蟆痹谙惹卣軐W中已成為一種本體化的存在,類似于道家的“無”,是思維生發(fā)的原點。他將自身融入到自己的學說之中,在以身載道中不斷感悟,不斷探索,以求得生命的真諦。

可見,兩種思維模式在孔子定義法中實現(xiàn)了某種混合,這與儒家“貴執(zhí)中”的理念有著內(nèi)在一致性,意欲在兩種思維之間求得一種動態(tài)平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這種平衡關(guān)系的不同把握,便引出了后世儒學的分化和論爭。

四、孔子定義法的重要價值

定義法的運用既是思維慣性使然,也是出于當時學說發(fā)展的需要。正因為它的存在,才有了儒家學說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將傳統(tǒng)倫理價值統(tǒng)一于“仁”

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產(chǎn)生之前,中華民族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倫理價值體系,這在周禮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及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傳統(tǒng)價值體系處于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僅強調(diào)某一種價值已不足以扶大廈之將傾,這就需要一個新的概念,它能涵蓋所有孔子認為的需要繼承的價值。因此,與其說“仁”是某一新創(chuàng)的價值,倒不如說它是孔子心中所有傳統(tǒng)優(yōu)良價值的結(jié)晶。面對傳統(tǒng)價值丟失、崩壞的局面,將它們統(tǒng)一于一個體系之下絕非易事??鬃佣x法的采用顯然對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功不可沒?!叭省钡奶岢?,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橋梁,將各種倫理價值如孝悌、忠、義、勇、禮等,重新聯(lián)系了起來。馮友蘭曾說過:“《論語》中亦常以仁為人之全德之代名詞,……惟仁亦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之統(tǒng)攝諸德?!盵25]他的這一判斷,雖曾遭受過質(zhì)疑但今日已為多數(shù)學者所接納。

(二)提高學說的適應(yīng)能力

孔子的定義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其學說走向僵化。廣泛性使孔子的學說空間廣闊,少有藩籬,便于后學發(fā)揮;情感性使其始終關(guān)注倫理與道德,并且不斷調(diào)適自身的理論以適應(yīng)時代的新需求;靈活性使其思想不至于走向教條化,從而更好地調(diào)適傳統(tǒng)價值體系內(nèi)部的矛盾;非對立性使其思想不會與其他思想產(chǎn)生極端對立,而是包容它們并汲取其合理成分為己所用,這在孔子之后的孟荀思想,魏晉之后的“三教合一”中都有所體現(xiàn)。

(三)推動思想的有效傳播

孔子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一方面,積極入世,意圖在政治實踐中推行自己的學說,在一地受阻后,又周游列國進行游說;另一方面,設(shè)壇講學,廣收門徒,不以出身、財產(chǎn)來設(shè)定收徒門檻,在各階層中培育接班人。以上兩點都說明孔子熱切盼望其思想能夠為他人所接受。在這一目標的驅(qū)使下,學說本身是否迎合君王、士大夫乃至普通民眾的需求,是否能更好地為弟子所吸收,便成為孔子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于是,在政治宣傳方面,他讓“仁”服務(wù)于政治實踐,對君主說“仁”能安邦,對民眾說“仁”能治世;在教育方面,孔子采取“有教無類”的方針,也就是因材施教,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故而,他采用此種定義法,根據(jù)不同階層的理解能力將“仁”具體化。實用、通俗的東西往往容易為他人所接受,以上措施都大大推動了其思想的有效傳播。

[1][3][5]楊伯峻.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19.85.86.

[2]呂不韋門客編(關(guān)賢柱等譯).呂氏春秋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623.

[4]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220.

[6]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263.

[7]白奚.“全德之名”和仁圣關(guān)系——關(guān)于“仁”在孔子學說中的地位的思考[J].孔子研究,2002(2):14-19.

[8]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

[9]劉文英.“仁”的抽象和“仁”的秘密[J].孔子研究,1990(2):3-10.

[10]傅佩榮.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40.

[11]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28.

[12]白奚.從否定的方面看孔子對“仁”的規(guī)定[J].孔子研究,2011(4):10-14.

[13][22]張祥龍.概念化思維與象思維[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3-9.

[14]【德】馬克斯·韋伯(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32.

[15]經(jīng)濟學消息報社.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專訪錄:評說中國經(jīng)濟與經(jīng)濟學發(fā)展[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5.134-135.

[16]周云之,劉培育.先秦邏輯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3.

[17]黃朝陽.中國古代的類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1.

[18][19][20]劉文英.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的邏輯特征[J].哲學研究,1988(7):61-68.

[21]王樹人.中國的“象思維”及其原創(chuàng)性問題[J].學術(shù)月刊,2006(1):51-57.

[23]王樹人.中西比較視野下的“象思維”——回歸原創(chuàng)之思[J].文史哲,2004(6):108-114.

[24]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88.

[2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1.101.

(責任編輯 叢文娟)

何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郵政編碼 300350)

B222.1

A

1672-6359(2016)05-0092-04

猜你喜歡
仁者論語定義
成宏:妙手不負懸壺志,仁者長懷濟世心
如何讀懂《論語》?
仁者愛人
仁者
成功的定義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修辭學的重大定義
安陆市| 宁津县| 赤壁市| 望都县| 武汉市| 全南县| 永善县| 扶沟县| 龙游县| 玛纳斯县| 香港 | 甘谷县| 南华县| 乌拉特中旗| 尼木县| 腾冲县| 岳普湖县| 积石山| 洛浦县| 乌苏市| 环江| 沾益县| 江达县| 高要市| 利辛县| 肃北| 观塘区| 赫章县| 如皋市| 昆明市| 玛纳斯县| 漯河市| 疏附县| 安图县| 福清市| 灵宝市| 柘城县| 宝丰县| 松阳县| 永春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