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紅
北上 向勝利前進
文紀紅
編者按:9月1日至12日,中國期刊協(xié)會老年期刊分會組織的“重走長征路,尋找長征精神”聯(lián)合采訪團沿著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從貴州出發(fā),經(jīng)過四川,一路北上,最后到達甘肅,順利完成了第二階段的征程。途中,采訪團成員瞻仰了多處紅軍長征遺址、長征紀念館,重溫了那段崢嶸歲月,追尋著永遠的長征精神……
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奪取瀘定橋后,中共中央在瀘定縣城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定紅軍避開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向北走雪山草地一線。隨后,紅軍展開了快速攻勢,順利進入寶興縣夾金山下藏民聚居的磽磧地區(qū),準備翻越夾金山。
夾金山海拔4114米,空氣稀薄,天氣瞬息萬變,被稱為“神山”。
9月6日,采訪團成員乘車前往夾金山,在山腳下一個藏族寨子里休息時,感覺這里的水冰冷刺骨。越往山頂走,山上的植被越少,半山腰還是郁郁蔥蔥的森林,靠近山頂就只能看到滿山坡的小草;山勢也越來越陡峭,坐在車上,看著路旁的深淵,感覺心驚肉跳。到了山頂,四周濃霧彌漫,寒風凜冽,遠處的雪山時隱時現(xiàn)。此時,采訪團成員大都饑腸轆轆,體力不支。坐車上山都是如此辛苦,當年紅軍缺衣少食,要翻越這座雪山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艱難。
1935年6月中旬,紅軍開始翻越夾金山。雖然是盛夏,可是山頂還是白雪皚皚,紅軍戰(zhàn)士餓了啃一口干糧,渴了抓一把冰雪,累了也不敢坐下來休息,因為高山缺氧,一坐下來就可能再也起不來了。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創(chuàng)造了挑戰(zhàn)生命極限的奇跡。
翻越夾金山后,紅軍進入懋功縣(今四川省小金縣)境內(nèi)。途中,紅一方面軍意外地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對這次會師,時任紅一軍團2師4團政委的楊成武在1956年出版的《星火燎原》一書中回憶道:“(紅軍)下至半山,……突然山腳下響起一陣槍聲,戰(zhàn)士們一個個警惕地注視著前方,握緊手中武器,準備向前沖殺。……山風送來了一陣很微弱的呼聲,這聲音越來越大,仿佛聽見是‘我們是紅軍!紅軍!’真的是紅軍?我正在半信半疑,一個偵察員飛奔回來,他邊跑邊喊:‘是紅四方面軍的同志呀’‘紅四方面軍的同志來了!’……我們蜂擁而至,同四方面軍的同志緊緊握手,熱淚奪眶而出,長時間地沉醉在歡樂中。二百多天,一萬多里的征戰(zhàn),我們遭遇的是敵人的層層堵?lián)艉拖胂蟛坏降闹刂乩щy,此刻突然和另一紅軍主力——最親密的同志會合了,我們怎能不激動!怎能不欣喜若狂!”
在位于寶興縣城內(nèi)的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采訪團遇到一位背著大背包的六旬老人,經(jīng)過交談,得知老人來自上海,退休后堅持重走長征路,每年除了在家中待兩個月外,其余時間全部奔走在長征路上。他并不是紅軍后代,但他對長征精神的執(zhí)著感染了采訪團的每一位成員,讓人肅然起敬。
1935年6月26日,為了確立戰(zhàn)略方針,統(tǒng)一戰(zhàn)略思想,中共中央在兩河口(今小金縣兩河鄉(xiāng)的一個關(guān)帝廟)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張國燾等16人,會議確定了紅軍揮師北上的重大戰(zhàn)略方針,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指明了方向。
如今,作為兩河口會議會址的關(guān)帝廟大部分已經(jīng)毀損,只留下一棟不大的房屋。在這里,采訪團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兩河口會議紀念館前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江西人民援建”幾個字。經(jīng)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得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江西省對口支援地區(qū)是小金縣。2009年,江西省投資4500萬元對兩河口會議會址硬件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建設了兩河口會議紀念館、紀念廣場和商業(yè)步行街。2010年12月,紅軍長征兩河口會議紀念館正式建成開館。
兩河口會議紀念館
兩河口會議后,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xù)召開了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明確了紅軍主力發(fā)展方向。隨后,紅一、紅四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繼續(xù)北上過草地。
日干喬大沼澤是紅軍過草地的中心地帶,位于四川省紅原縣瓦切鎮(zhèn)北部,面積約250萬畝,渺無人煙、氣候異常,被稱為陸地上的“死亡之?!?。在穿越日干喬大沼澤的途中,由于缺乏糧食、藥品等物資,許多紅軍戰(zhàn)士犧牲在草海、泥潭和沼澤中。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對沼澤的開溝排水、改植牧草、殺蟲滅害,日干喬大沼澤面積日益縮小。9月8日,采訪團看到,當年紅軍經(jīng)過的大草地已經(jīng)成為風景優(yōu)美的日干喬國家濕地公園,紅軍過草地紀念碑下的草地上,矗立著幾塊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題詞。一群身穿紅軍軍裝的年輕人正在石碑前激情高昂地唱紅歌,他們是來自武漢市的大學生,正沿著長征路線往北前進??粗陂L征路上的“戰(zhàn)友”,我們心里暖暖的。
紅一方面軍通過草地后,向甘肅省迭部縣進軍,擋在他們前面的就是臘子口。臘子口隘口約有30米寬,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是水流湍急的臘子河,河上架有一座小木橋,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天險。1935年9月16日夜晚,擔任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的紅一軍團2師4團與國民黨新編第14師魯大昌部發(fā)生激戰(zhàn),次日黎明時分取得了勝利。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紅一方面軍進入甘南開闊地帶,北上陜甘地區(qū)的通道開辟出來了。
現(xiàn)在,一座巍峨的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矗立在隘口,紀念碑南、西兩面分別鐫刻著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的“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離紀念碑不遠的地方,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以大量的實物、圖片、影像向人們講述著那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占領了哈達鋪。9月20日,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毛澤東從附近郵政代辦所得到的國民黨報紙上獲悉,陜北有劉志丹、徐海東領導的紅軍根據(jù)地。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達鋪關(guān)帝廟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會議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zhàn)爭的大本營放在陜北的重大決策。哈達鋪因此成為改變紅軍長征命運的重大決策地,成為紅軍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
如今,哈達鋪已經(jīng)成為一個商貿(mào)繁榮、交通便利的繁華小鎮(zhèn),是保留長征時期原貌最完整的一條街。哈達鋪紅軍長征一條街位于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大門正前方,由382家店鋪組成,有1200多米長,被稱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第一街”。1985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會寧縣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zhèn)和交通樞紐。1936年5月,先期到達陜北的紅一方面軍組成了西部野戰(zhàn)軍,開辟了縱橫400余里的根據(jù)地,并準備迎接紅軍另外兩支主力的到來。10月7日,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先后在會寧地區(qū)會師,歷時兩年的長征取得了勝利,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翻開了中國革命新的一頁。
9月12日,采訪團到達會寧縣時,正碰上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shù)團走進革命老區(qū)會寧慰問演出在會寧會師舊址廣場錄制節(jié)目,準備向長征勝利80周年獻上一份深情的禮贊。廣場上,一群小朋友歡快地排練著節(jié)目,從她們清澈的目光中,我們看到了長征精神在她們的心中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想起夾金山下的上海六旬老人,我們不由感慨,長征精神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在中國人的一次次行動中!
責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