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匋雅》塞義英譯本評析
——以深度翻譯理論為視角

2016-02-07 13:57鄒思懌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xué)人文社科學(xué)院江西景德鎮(zhèn)333403
中國陶瓷工業(yè)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杰弗里

陳 寧 ,鄒思懌(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xué)人文社科學(xué)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

《匋雅》塞義英譯本評析
——以深度翻譯理論為視角

陳 寧 ,鄒思懌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xué)人文社科學(xué)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摘 要:英國駐港官員杰弗里·塞義將中國陶瓷典籍《匋雅》譯成英文版本,這不僅為歐洲制瓷業(yè)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同時也掀起了中國陶瓷典籍英譯的新篇章。本文從深度翻譯的角度出發(fā),闡述深度翻譯理論在中國典籍外譯中所扮演的文化保護和文化傳遞的重要角色,并從譯者的個人經(jīng)歷、學(xué)術(shù)背景、時代因素等方面探究《匋雅》英譯本的編纂成因;將該譯本與原著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從編排結(jié)構(gòu)和注釋方法等方面探討其價值,以期為中國陶瓷典籍外譯的具體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guān)鍵詞:《匋雅》;杰弗里·塞義;深度翻譯;翻譯價值;文化傳遞

E-mail:2005chenning@163.com

1 引言

“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理論最早由美國翻譯理論家阿皮亞(K.A.Appiah)提出,泛指在翻譯文本中添加各種注釋、評注和長篇序言,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中,以使被遮蔽的文字意義與翻譯者的意圖相融合?!吧疃确g”一詞,當由“深度描寫”(thick description)一詞移植而來。英國哲學(xué)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認為,決定行為的意義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和行為者的意圖,但意義表達和理解具有復(fù)雜性,必須通過“深度描寫”,才能接近或達到事情的本質(zhì)。之后,美國文化人類學(xué)家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 將“深度描寫”應(yīng)用于民族志學(xué)研究中,強調(diào)闡釋自然結(jié)構(gòu)主義在民族志學(xué)描寫中的重要性。他在《文化的解釋》中曾提出,文化研究是一種解釋行為的理論,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xué),“深度描寫”就是文化研究者基于對源文化理解之上的再闡釋;并指出深度描寫的重點不在于是否準確闡釋某個特殊的社會,而在于是否深度呈現(xiàn)社會的相似與不同,以及從何種角度呈現(xiàn),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呈現(xiàn)。阿皮亞深受“深度描寫”的啟發(fā),在語言翻譯學(xué)中提出了“深度翻譯”理論,以使文學(xué)作品翻譯更加貼近源語文化的闡釋效果。

目前,學(xué)界就深度翻譯的概念、目的和具體實施方法等,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盡管如此,中外譯者在中譯外或外譯中的過程中,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實踐嘗試,如《紅樓夢》《西游記》《道德經(jīng)》《中庸》《尚書》《荀子》等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化典籍的外譯成果,或《亞洲簡史》《瓦爾登湖》等外國典籍的中譯成果中,都可以看到深度翻譯理論在其中的實踐運用。而就中國陶瓷典籍外譯的實際情況而言,盡管其編撰數(shù)量不多,如《陶記》《陶書》《陶說》《陶冶圖說》《陽羨名陶錄》《景德鎮(zhèn)陶錄》《匋雅》等重要的陶瓷典籍,總共也不過20余種,但卻是中國陶瓷生產(chǎn)歷史和制作技藝的概括和總結(jié),對于梳理和明晰中國陶瓷生產(chǎn)的發(fā)展脈絡(luò),傳承和保護中國陶瓷技藝,發(fā)展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緣于此,外國人為了了解和學(xué)習(xí)中國優(yōu)秀的制瓷工藝,早在19世紀中期,就開始翻譯中國的陶瓷典籍。法國漢學(xué)家儒蓮(M.Julien)首開其端,曾于1856年將《陶說》和《景德鎮(zhèn)陶錄》節(jié)譯成法文,第一次將中國陶瓷典籍引介到歐洲。進入20世紀后,中國陶瓷典籍外譯本漸多,如英國學(xué)者卜士禮(S.Bushell)于1910年將《陶說》全譯成英文;塞義(Geoffrey. R.Sayer)分別于1951年和1959年將《景德鎮(zhèn)陶錄》和《匋雅》全譯成英文;而在日本,早在明治時代,就有人將《陶說》和《景德鎮(zhèn)陶錄》全譯成日文,隨后,《陶說》《匋雅》《飲流齋說瓷》等中國陶瓷典籍也分別有了日譯本。這些外譯本的出現(xiàn),不僅擴大了中國陶瓷典籍的傳播范圍和國際影響力,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見證,還為當時世界陶瓷的生產(chǎn)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其中的翻譯思想和翻譯方法,亦頗值得今人借鑒和參考。本文以塞義英譯的《匋雅》為例,初步探討深度翻譯理論在中國陶瓷典籍英譯實踐中的具體應(yīng)用。

2 《匋雅》塞義英譯本的編纂成因

自16世紀初至17世紀中期,中國瓷器在歐洲風(fēng)靡一時,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甚至被認為具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當時,中國瓷器只有歐洲的皇室貴族才可能擁有,并作為貴重的物品加以珍藏,只有在宴會等正式場合上,才擺放出來,作為炫耀財富的資本,供賓客欣賞。直到17世紀晚期,中國瓷器才大量流入歐洲,中國外銷瓷的歐洲市場才真正完全形成。18世紀初,清政府允許歐洲國家在廣州開設(shè)貿(mào)易機構(gòu),歐洲國家的船舶可以直航廣州,中國瓷器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市場,成為歐洲人日常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昂特雷克萊(漢名殷弘緒)自歐洲來到中國,滯留景德鎮(zhèn)七年,將景德鎮(zhèn)的制瓷技術(shù)帶回歐洲,從此中國制瓷的“秘訣”逐漸曝光于整個歐洲。18世紀初,德國人最先燒制出高溫硬質(zhì)瓷;隨后,法國、英國、奧地利等人也相繼成功燒制出高溫硬質(zhì)瓷。到了18世紀晚期,歐洲諸國開始大規(guī)模地生產(chǎn)這種高溫硬質(zhì)瓷。由此可見,中國瓷器對16、17世紀歐洲的人文、藝術(shù)以及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擁有較高的“身份”地位。正是這種地位和影響,使歐洲人對中國制瓷工藝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沒有停止,繼殷弘緒的萬言信之后,法國漢學(xué)家儒蓮于1856年法譯了《陶說》和《景德鎮(zhèn)陶錄》,為歐洲制瓷業(yè)再度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英國人卜士禮于1910年英譯了《陶說》全文;之后,駐港官員塞義分別于1951年和1959年英譯了《景德鎮(zhèn)陶錄》和《匋雅》全文,為歐洲探索中國優(yōu)秀的陶瓷工藝提供了比較全面的參考資料。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塞義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興趣愛好,也是其英譯《匋雅》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成為香港的殖民政府。由于執(zhí)政者皆是英國人,英語成為官方語言,因此早期政府和市民所面對的溝通困難非常之大。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統(tǒng)治者掌握本地語言;二是提高市民的英語水平。英國政府在本國選拔大量精英派往香港擔(dān)任要職的同時,也要求這些官員學(xué)習(xí)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以便在實際工作中作有效的溝通和管理,塞義便是其中的一名官學(xué)員。塞義畢業(yè)于牛津大學(xué),對東方文化甚感興趣,通過公務(wù)員考試(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后,被派往廣州學(xué)習(xí)中文,之后兩度署任南約理民府助理官員(英國接收香港新界租借地后,最早設(shè)立的新界管治中心稱為理民府,理民府又分為南約理民府和北約理民府)。期間,塞義通過了法律考試,轉(zhuǎn)為署任警察官員。1914年10月,轉(zhuǎn)往破產(chǎn)管理署工作,后任港督梅含理的秘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塞義被英國政府派往來福部隊擔(dān)任軍官,并在法國受重傷,后因其精通中文,被調(diào)往法國的中國勞工營。1919年返回香港后,他仍居許多要職,如香港海關(guān)出入口管理處督察、香港教育司司長等。塞義通曉中國語言,了解中國文化,這為他翻譯和撰寫有關(guān)中國的著作,奠定了深厚的語言基礎(chǔ)和文學(xué)功底。塞義曾撰寫著作《香港1841-1862:誕生、少年和成年》,還與臺灣總督府外事部合著《香港繁榮物語序說》,這些著作都反映了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關(guān)注和重視。塞義曾潛心研究中國陶瓷多年,喜讀中國陶瓷典籍,尤對景德鎮(zhèn)陶瓷史料甚感興趣,這些都是激發(fā)他翻譯中國陶瓷典籍的主要動因,也反映了他翻譯中國陶瓷典籍的學(xué)術(shù)能力。前已有言,塞義分別于1951年和1959年將中國兩部重要的陶瓷典籍《景德鎮(zhèn)陶錄》和《匋雅》全譯成英文,這對歐洲制瓷技藝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整個歐洲制瓷業(yè)的生產(chǎn)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3 深度翻譯理論在《匋雅》塞義英譯本中的應(yīng)用表現(xiàn)

《匋雅》塞義英譯本的問世,對于當時日益繁盛的歐洲制瓷業(yè),無疑是錦上添花。塞義曾在譯本序言中評介了《匋雅》一書,認為《匋雅》富含作者對中國陶瓷的專業(yè)評價和給陶瓷收藏者的實質(zhì)性建議(如陶瓷真?zhèn)蔚膮^(qū)分、年代的鑒別等),以及作者眼中的西方人對中國陶瓷的認知和品鑒等。可見,該譯本對歐洲制瓷業(yè)的生產(chǎn)發(fā)展,以及中國陶瓷的收藏者和評論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本文基于深度翻譯理論的視角,從編排結(jié)構(gòu)和釋譯方法兩個方面,將《匋雅》原著和塞義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闡述深度翻譯理論在《匋雅》塞義英譯本中應(yīng)用的具體表現(xiàn)。

3.1編排結(jié)構(gòu)

《匋雅》原著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分為標題、匋雅自序、匋雅原序一、匋雅原序二、卷上、卷下六個部分;而塞義英譯本除了翻譯原著的這些內(nèi)容外,還增補了譯者序言、附錄一、附錄二、人名索引、堂名索引、主題索引等內(nèi)容。首先,在內(nèi)容編排上,塞義英譯本有別于原著的上、下兩卷,而將《匋雅》內(nèi)容分為相對均衡的四個部分,并將全文逐條冠以序號,如卷一(Book1):1-195;卷二(Book2):196-412;卷三(Book3):413-668;卷四(Book4):668-903,共計903條。對比原著的889條,塞義將譯本條目中的段落作了適當?shù)牟鸱终希菞l目順序保持不變。如原著中的第117條“康熙積紅大碗,厚有過二分者;雍正胭脂紅小碗,薄有如卵幕者”和第118條“乾隆大瓶有以白粉涂地而上繪九秋圖者,花枝生動,最有書卷氣,彩袖亦鮮艷異常。其豆青地而夾以彩繪者,又不如尋常白地之足珍也”,是各自成段的兩條,而塞義在譯本中將兩條歸并為一條,即第117條;但對原文內(nèi)容過長的單項條目,塞義則采用分段處理的方式,如原著中的第163條,其文字內(nèi)容過多,塞義將其拆分成了九小段譯之。

其次,新增的六個部分是深度翻譯理論在《匋雅》塞義英譯本中應(yīng)用的很好體現(xiàn)。其中,“譯者序言”部分,表達了譯者塞義對《匋雅》一書價值的認可,并將《匋雅》的結(jié)構(gòu)編排方式與《陶說》《景德鎮(zhèn)陶錄》等其他的陶瓷典籍作了比較分析,介紹了原著作者陳瀏的生活經(jīng)歷和學(xué)術(shù)背景。如其中言道:“陳瀏,江蘇人,因進京任職,居住北京20余載。喜好收藏陶瓷古玩,在北京經(jīng)營了數(shù)家瓷器店。閑暇之余,傳授陶瓷相關(guān)課程,因此常有機會欣賞和把玩到學(xué)生和同僚們的私人收藏。甲午戰(zhàn)爭和義和團運動之后,陳瀏有機會鑒賞到清朝三個世紀的皇家珍藏,有一些古董陶瓷昔日只能被皇親國戚所見?!比x通過比較分析,在“序言”中明確指出了原著內(nèi)容存在著編排不甚合理、缺少索引、注釋雜亂等不足。鑒于此,塞義在該譯本中增補了人名索引、堂名索引和主題索引等內(nèi)容,并設(shè)有留白,以供后人補充。此外,塞義還在“序言”中,舉例說明了翻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中西方對于“青”和“藍”兩種顏色概念認識的不同,中國古代瓷器中所謂的“青瓷”之色是指較淺的藍色,這與西方國家認為的“青”色多指綠色的理解,明顯有別,塞義對此作了特別說明。又如當譯文無法找到確切的詞匯甚或相近的詞匯進行表達時,譯者是該忠于原著(但可能造成譯文晦澀難懂),還是完全撇開源語語境去迎合譯本讀者?塞義對此也在“序言”中作了說明,即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選擇前者做法,并給出了他的兩點解釋:一是中文表達通常有趣,并能清楚闡明主題;二是譯本面對的讀者應(yīng)當具備基本的中國陶瓷知識,其知識量或不少于譯者本人。由此可見,新增的“序言”部分信息豐富,既有源語文化的知識,也有目的語讀者想要了解的信息,是深度翻譯理論應(yīng)用的重要表現(xiàn)。

而在新增的附錄一中,譯者列出了文本中參引的主要文獻,以其英文首字母進行排序,并用英文解釋了這些文獻的題名內(nèi)容,注明了其著者和成書年代。如“Ch'a Yü Kê Hua (Friendly talk after tea), by Yüan Kuei-sheng, 1763. 836 (ii)”,即“《茶余客話》(飲茶暢聊),阮葵生,1763.836(ii)”。

在新增的附錄二中,譯者列出了一些中國陶瓷精品,這些精品不僅在原著中有所提及,其圖片亦載入了公共藝術(shù)館典籍或中國陶瓷著作中。譯者將這些精選的器物制成索引,附上可供查閱圖片的相關(guān)出版物,標明其具體頁碼和圖片序號。值得注意的是,譯者所列出版物主要是五種手冊類典籍,即British Museum Handbook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 of the Far East(大英博物館遠東陶瓷手冊);V. and A. Museum Guide to Later Chinese Porcelain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晚期中國陶瓷手冊);V. and A. Museum Handbook of W. G. Gulland bequest(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W.G. Gulland遺產(chǎn));Catalogue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1935/6(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目錄1935-6);Later Chinese Porcelain(中國晚期陶瓷);Ceramic Art of China(中國陶瓷藝術(shù))。這五本手冊類典籍均是英文原著,容易被英文讀者獲取閱覽,由此反映出譯者希望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幫助英文讀者理解原著內(nèi)容。如塞義英譯本第468條:“Dishes with a circular window each holding a picture of a European; and also plates with rouge water daubed on the outside,and on the inside a drawing of a person in European costume, are both Ch'ien Lung dealers stuff. The draughtsmanship is rather crude; and they are certainly not worth collecting.”此條是有關(guān)乾隆民窯作品的描述,文中記錄了乾隆時期民窯盤碗器具的紋飾圖案、繪制風(fēng)格、用筆粗細等內(nèi)容,頗有代表意義。譯者為了方便英文讀者更加直觀地理解原著,在索引中注明了此類器物可供參閱的文獻及其所在條目“Ch'ien Lung Europeans; 468. Gulland Handbook,PI. 45 (a, b, c)”,這一做法正是深度翻譯實踐的具體表現(xiàn)。

3.2釋譯方法

通觀全文,該譯本整體采用的是直譯法,即先由古文轉(zhuǎn)化為白話文,然后再譯成英文。除序言、附錄、索引等新增的內(nèi)容外,該譯本的注釋較少,亦缺乏大量文化知識和工藝背景的介紹。

如:宋哥茗具,碗上各有蓋,滿身皆褐色細斑,碗邊作老黃色,或即所謂紫口歟。

譯文:Speaking of the tea things of Ko ware of Sung, each bowl had a lid, and was covered all over with grey-colored fine mottle. The rim of the bowl was old yellow in colour, or what is called ‘purple mouth'.

又如:葡萄水甚似西湖水,而市俗所名為西湖水者,色又近于松花石,并不似西湖水也,且有略泛藍色者。

譯文:Grape water is very much like Western lake water. Yet what the market slang knows as Western lake water is in turn close to ‘pine flower stone', and is not like Western lake water. Besides it has a trace of'floating blue colour'.

上面兩例句中的“老黃色”、“紫口”分別譯作“old yellow”和“purple mouth”,沒有添加任何的注釋說明,對老黃色和紫口的形成原因也未作任何的描述,是其直譯的具體表現(xiàn)。而“葡萄水”、“西湖水”均指陶瓷中的釉色名稱,將其直譯成“grape water”和“western lake water”,倘若讀者缺少一定的陶瓷專業(yè)知識,便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對此,塞義也有著自己的解釋,即他在譯者“序言”中所提到的,該譯本的讀者應(yīng)當具備一定的中國陶瓷知識,因此在譯文中無須詳細闡釋有關(guān)陶瓷工藝或器型的專業(yè)術(shù)語,并言原著文本中的一些條目內(nèi)容本身就是對陶瓷工藝或器型等內(nèi)容的描述,可作為定義參照理解。如對“餑餑凳”器型的描述:“Those that look like the oil hammer but have a very fat neck and go straight down like a bamboo section are called ‘cake stools' (po po teng).”

其次,譯者大量采用音譯法英譯一些特殊的名詞,如朝代名、器型名、窯口名、地名、人名、堂名等。如“乾隆”譯作“Ch'ien Lung”,“九江”譯作“Chiu Chiang ”,“慎德堂”譯作“Shen Te T'ang”等。可見,譯者并未使用漢語拼音譯法,而是以符合英語國家發(fā)音習(xí)慣的方式進行標注,使英文讀者對這些名詞的發(fā)音更貼近源語;而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詞語,音譯法就不足以表達語言本身的意思,譯者往往采用“音譯+描述”的方式進行翻譯,以幫助讀者理解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詞匯的含義。如“餑餑凳”譯作“po po teng(cake stool)”,“玉壺春”譯作“yü hu ch'un'(tea pot)”,并且全文凡出現(xiàn)“po po teng”、“yü hu ch'un'”之處,都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再次英譯,具體描述這兩種器型(cake stool、tea pot),這實為深度翻譯之雙重翻譯。

又如:粔籹餦餭(俗謂之糕點)謂之寒具,而星羅棋布于瓷品之中,狀如七巧之版,則謂之盤格(即俗所謂果盒者也)。

譯文:Chü chu chang wang (rice cakes and sweetmeats)—colloquially called 'sugar pastry'—are known as 'cold tools'; and are scattered like stars and spaced like men on a chess-board in the middle of the porcelain vessel. Its shape is like the shape of the seven piece tangram, and it is called a dish board (p'en ke)—popularly known as a 'fruit box'.

在發(fā)音上,句中“粔籹餦餭”四字的中文讀音為 “jù nǚ zhāng huáng”,而譯者按照英語讀者的發(fā)音習(xí)慣,將其譯成“Chü chu chang wang”,以便英語讀者更準確地發(fā)音;在含義上,原著標出注解為“俗謂之糕點”;而譯者并未滿足于將“糕點”簡單譯成“cakes”或“desserts”,而是從古代飲食文化的角度,作了具體詮釋?!盎壔s”是古代的一種食品,一般用蜜和米面,搓成細條,組成束,扭成環(huán)形,用油煎熟;“餦餭”也是古代的一種食品,是一種油炸面食,如今之馓子,塞義將其譯成“rice cakes and sweetmeats”,即米制糕點和蜜餞,并進一步注釋為“colloquially called ‘sugar pastry'”,即“俗稱‘蜜制油酥果子'”??梢姡撟g文從原材料和制作方法兩個方面作了深度描述,這無疑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轉(zhuǎn)換和對接,幫助英文讀者了解原著的背景文化,達到深度翻譯的目的效果。

最后,塞義在譯者“序言”中提到,譯本中圓括號里的注釋是翻譯原著中作者的中文注釋,而腳注部分則全部是塞義本人的注解。在“腳注”內(nèi)容中,譯者對中國朝代的更迭、地理疆域的變遷、人物的生平簡況、器物的特殊用途、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等作了闡釋說明,從時代演變的角度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習(xí)俗和文化風(fēng)貌,幫助讀者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和文化背景,將其置身于源語語言的環(huán)境中。如對“pitch pots”增補的腳注為“Ancient game of throwing arrows into a vase's neck”,即“古代用于投箭游戲的瓶子”,這樣描述和闡釋“投壺”,形象生動,富有畫面感。

當然,該譯本在譯文選詞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正如塞義在譯本“序言”中言,他在翻譯過程中面臨選詞問題時,往往忠于原著,即使這樣可能造成譯文的晦澀難懂。如塞義翻譯原文中的“秋海棠”一詞,將其譯成“Autumn sea-pear”,并對其注釋曰:“Rendered impartially by Anglo-Chinese dictionaries and others by ‘begonia'; ‘bignonia';‘cherry-apple'; and ‘quince'. I play safe by sticking close to the Chinese.”可見,塞義并未采用中英字典中表達“秋海棠”的詞語,如begonia, bignonia, cherryapple, quince等詞,去迎合英語讀者的理解,而采用直譯的方式,即“秋”譯作“Autumn”, “海棠”譯作“sea pear”, 試圖無限貼近原文。但筆者以為原文描述的嬌艷妖嬈的“秋海棠”是指“海棠花”,并非“海棠果”,而“Autumn sea pear”并非英語中指代海棠花的常用詞語,如此應(yīng)用可能造成中外讀者理解上的偏差甚或誤解。此外,該譯本中的一些注腳實在過于簡單,內(nèi)容不夠豐富,無法滿足讀者的求知欲或?qū)ο嚓P(guān)內(nèi)容的認知。如譯者對“Wu hsiang p'u”(無雙譜)的注解“A well-known set of picture books”,即一套著名的圖冊書籍。其解釋十分簡單,并且很容易讓讀者誤以為這只是一套普通的圖冊書籍。其實,《無雙譜》是康熙年間出版的版畫圖冊,由紹興金古良繪制,蘇州朱圭篆刻,精選了從漢到宋1400多年間的40位家喻戶曉的名人,如項羽、岳飛、文天祥等,繪成繡像,旁題詩文,是一套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版畫圖冊。倘若諸如此類的注腳能詳盡于此,則該譯本更具可讀性,其價值亦更高。

4 結(jié) 語

“中華向號瓷之國”,故品瓷鑒寶者眾多?!秳拧纷鳛楝F(xiàn)存較少的陶瓷專業(yè)典籍之一,其內(nèi)容包羅萬象,豐富詳實,尤其是對明清瓷器有著比較詳細的描述,對于了解和認識明清陶瓷的制作工藝、裝飾手法、品瓷趨勢,以及西方國家對華瓷的審美偏好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陶瓷鑒賞類著作,也是古今陶瓷收藏者和愛好者必備的查閱文獻。塞義或出于歐洲學(xué)習(xí)中國制瓷工藝的需要,或出于個人喜好的驅(qū)動,于1959年英譯了該書。這是他繼英譯《景德鎮(zhèn)陶錄》之后的又一次將中國陶瓷典籍譯成英文的活動,也是深度翻譯理論在中國陶瓷典籍翻譯實踐中的又一次運用。為了幫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蘊涵其中的中國陶瓷文化,塞義努力正確地闡釋漢語文本和中國文化。為了達此目的,他采取了深度翻譯策略,將深度翻譯理論在其翻譯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如在其譯本中增加了譯者序言、腳注、附錄、索引等內(nèi)容,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中,使讀者盡力去重構(gòu)漢語文本產(chǎn)生時的歷史氛圍,理解當時的中國歷史文化背景,這是深度翻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的一條新路徑。盡管該譯本在翻譯細節(jié)上尚存在著一些不足,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漏誤,但是瑕不掩瑜,它以其簡潔清晰的譯文風(fēng)格,受到了歐洲陶瓷生產(chǎn)者和收藏愛好者的一致認可,不僅推動了中國陶瓷典籍深度翻譯實踐的發(fā)展,擴大了《匋雅》的傳播范圍,還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陶瓷工藝和認識中國歷史文化提供了資料線索,強化了中國陶瓷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增進了國際陶瓷工藝及其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 Appiah, Kwame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J]. Post-colonial Discourse : A Special Issue,1993(4): 808-819.

[2]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3] 陳雨前主編.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M]. 長沙: 岳麓書社, 2015.

[4] 陳寧, 羅茜. 一部清末民初的陶瓷專論力作——《匋雅》內(nèi)容價值評析[J]. 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 2010(5): 22-25.

[5] 陳寧, 吳艷, 張俊娜. 中國陶瓷典籍深度翻譯的典范——論日本鹽田力藏譯注《匋雅新注》的價值[J]. 景德鎮(zhèn)陶瓷,2016(1): 8-11.

[6] 李雁.《紅樓夢》法譯本的“深度翻譯”及其文化傳遞[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14, 46(4): 616-624.

[7] 宋曉春. 論典籍翻譯中的“深度翻譯”傾向——以21世紀初三種《中庸》英譯本為例[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14, 46(6):939-948.

[8] 孫寧寧. 翻譯研究的文化人類學(xué)緯度: 深度翻譯[J]. 上海翻譯,2010(1): 14-17.

[9] 許德金, 周雪松. 作為類文本的括號——從括號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敘事政治[J]. 外國文學(xué), 2010(2): 48-56.

通信聯(lián)系人:陳寧,男,博士。

Received date:2016-01-22. Revised date: 2016-01-26.

Correspondent author:CHEN Ning, male, Ph.D.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dition of T'AO YA by Say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CHEN Ning, ZOU Siyi (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Abstract:Geoffery R. Sayer, a British offcial in Hong Kong, has translated the ancient Chinese ceramic book T'AO YA into English, which provided signifcant document literature for European ceramics industry and turned over a new leaf in the translation feld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ick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ts role in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books. It also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values of this English edition of T'AO Y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ranslat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time factors, comparing it to the original work from the structure and annotation, and gives practical reference to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ceramic books.

Key words:T'AO YA; Geoffery R. Sayer; thick translation; value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西省社科外語專項規(guī)劃項目(15WX304);2015年度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JC1324)。

收稿日期:2016-01-22。

修訂日期:2016-01-26。

DOI:10.13958/j.cnki.ztcg.2016.02.008

中圖分類號:TQ174.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2874(2016)02-0037-06

猜你喜歡
杰弗里
讓蘋果上樹
27年沒打完的鄰里官司
少年智斗大力士
理發(fā)
有效減肥法
恕不出售
找律師討房租
心照不宣的回報
據(jù)統(tǒng)計等
五华县| 门源| 榆树市| 新宁县| 靖西县| 茌平县| 尚义县| 昆明市| 来安县| 临泽县| 海安县| 富宁县| 盖州市| 新余市| 高陵县| 阿坝| 台北县| 香河县| 抚顺市| 乌兰察布市| 洛扎县| 乌苏市| 波密县| 邵东县| 哈尔滨市| 双城市| 湟源县| 象州县| 玉山县| 中西区| 桂林市| 大石桥市| 克拉玛依市| 小金县| 台州市| 汕尾市| 宽甸| 涟水县| 金溪县| 贵定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