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強
(山西省農(nóng)業(yè)廣播電視學校大同分校,大同 037004)
薯蕷栽培技術(shù)
唐澤強
(山西省農(nóng)業(yè)廣播電視學校大同分校,大同 037004)
薯蕷是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短日照、喜溫作物。苗期生長最適溫度15~20 ℃,生長盛期最適溫度25~28 ℃,20 ℃以下生長緩慢。薯蕷一年一茬,從終霜出苗到降霜結(jié)束,生育期180 d左右。主要栽培技術(shù)為種塊準備、施基肥、整地、播種和田間管理、收獲、貯藏等。
薯蕷 特性 塊莖 栽培技術(shù)
薯蕷是薯蕷科,薯蕷屬(或稱山藥屬)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通稱山藥。薯蕷屬中的植物有600種,許多是有毒的,能食用的僅50余種,栽培較廣泛的只有10種。薯蕷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南、華中和西北、華北較溫暖地區(qū),北方主產(chǎn)區(qū)是江蘇北部、山東西南部、陜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區(qū)。我國栽培的薯蕷有2種:普通山藥,又稱家山藥,染色體組為2 n=4 x=44,地上莖蔓圓形,在我國中、北部廣泛栽培;田薯,又名大薯、柱薯,染色體組為2 n=8 x=80,莖蔓多棱且有棱翼,易于普通山藥區(qū)分,主要分布在亞熱帶的福建、廣東、臺灣等。薯蕷地下根狀塊莖是收獲的主產(chǎn)品,富含淀粉,莖葉可作飼料。山藥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較高,我國歷史上一直食藥兼用,目前已成為重要的出口農(nóng)產(chǎn)品之一。
2.1 形態(tài)特征
薯蕷的根生于莖基部節(jié)上和塊莖上,行使吸收功能的主要是種塊不定芽基部產(chǎn)生的須根,直徑1.5~3 cm,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層內(nèi)。地上莖屬草質(zhì)藤本,右旋纏繞,莖蔓長達3 m以上,莖粗0.3~0.8 cm。當主莖長到3 m左右時,下部腋芽可發(fā)育成側(cè)枝。塊莖是由地上主莖蔓基部微管束周圍的薄壁細胞生長發(fā)育而來。地上莖和塊莖之間有一段較細的莖相接,稱“山藥栽子”,長10~35 cm,食用品質(zhì)差,可作為栽植的種塊。栽子下端是粗細均勻、食用的塊莖主體,也可將其切成小段作種塊,稱“山藥段子”。有些品種,地上部葉腋間還可產(chǎn)生小的鱗莖,屬氣生塊莖,稱“零余子”或“山藥豆”,長度1~2 cm,可食用,也可用來繁殖,以更新老山藥栽子。葉片呈箭頭形,下部互生,中、上部對生。雌雄異株,花序生在葉腋,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子房發(fā)育成蒴果,但一般不結(jié)籽。薯蕷依據(jù)塊莖形狀,可進一步劃分為扁形種、塊狀種和長形種3個類型或變種。扁形種塊莖扁,且有鄒褶,形似腳掌,入土淺,耐寒力較弱,如腳板薯;塊狀種常成短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長15 cm左右,斷面直徑10 cm左右;長形種為長圓柱形,塊莖長達50~100 cm,有的品種甚至長達150 cm左右,直徑3~10 cm,耐寒力較強。扁形種、塊狀種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而普通山藥的長形種(即長山藥),是我國薯蕷主產(chǎn)區(qū)的主要栽培類型。著名的品種有淮山藥、風山藥、嘉祥細長毛山藥、華洲山藥、河南懷山藥、河南鎮(zhèn)平山藥、大和長芋山藥、山東濟寧米山藥、吉林細毛長山藥等。薯蕷產(chǎn)量一般可達22.5~37.5 t/hm2。其中,風山藥可高達90 t/hm2以上。
2.2 生物學特性
薯蕷是短日照、喜溫作物。苗期生長最適溫度15~20 ℃。生長盛期最適溫度25~28 ℃,20 ℃以下生長緩慢。薯蕷忌連作,連作一年減產(chǎn)30%以上,且塊莖易腐爛,皮厚色暗,品質(zhì)差。適宜生長在疏松、肥沃、土層深厚的土壤中,但扁形種和塊狀種在土層較淺、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栽培。薯蕷比較耐旱,但不耐澇,不宜種在地下水位太淺或過分潮濕的土壤中。砂質(zhì)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為宜。薯蕷一年一茬,從終霜出苗到降霜結(jié)束,生育期180 d左右,一生可分5個生育時期。
2.2.1 發(fā)芽期
從塊莖芽萌發(fā)到出苗,約35 d。其中栽子(山藥嘴子、山藥尾子、龍頭)作種約20 d,段子作種30~35 d。生長中心,主要是向上抽芽、向下生根和發(fā)生塊莖。
2.2.2 發(fā)棵期(或塊莖生長初期)
從出苗到現(xiàn)蕾,并開始發(fā)生氣生塊莖為止,約60 d。此期以莖葉生長為主,占一生干重的1/3以上,塊莖生長量只占一生的1/50。
2.2.3 塊莖生長盛期(或塊莖膨大期)
從現(xiàn)蕾到莖葉生長基本穩(wěn)定,約60 d。地上莖葉及塊莖生長旺盛,塊莖重量接近90%,零余子(山藥豆)的大小也基本形成。
2.2.4 塊莖生長后期
地上莖葉不再生長,塊莖體積不再增加,但重量仍在增加。
2.2.5 休眠期
霜后莖葉漸枯,塊莖和零余子進入休眠。此時收獲,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優(yōu)。
3.1 播前準備
3.1.1 種塊準備
一般播種前25~30 d,從塊莖上截取種塊,并進行斷面藥劑處理和曬種。要求種塊大小、粗細適中,表皮無損傷。種塊供應(yīng)植株生長的時間要達3個多月,種塊太小不僅影響前期生長和產(chǎn)量,也會造成新生塊莖粗細不勻;太大會使地上部莖葉生長過旺,影響光合產(chǎn)物向地下塊莖的轉(zhuǎn)移。種塊確定應(yīng)采取先重量、后粗細、再長短的原則。一般種塊大小以150~250 g、直徑為2~3.5 cm為宜。若以栽子作種,種塊可適當小些,一般栽子作種比段子做種產(chǎn)量高10%左右。但每個塊莖只能切1個栽子,不能大量做種。長形種塊莖可任意橫切成段子栽植,但塊狀種往往只有頂部才能發(fā)芽,應(yīng)縱切,使每個種塊都帶有頂部。截取種塊時,要選擇溫暖晴朗的天氣。
種塊可帶菌傳染的病害有枯萎病、褐腐病、黑斑病、線蟲病等,除田間選無病植株留種外,截取種塊后,要用藥劑及時處理斷面??捎?0%代森錳鋅可濕粉蘸種或稀釋成4~5倍的藥液浸種。斷面處理好后,要立即曬種。曬種可促進發(fā)芽,同時有利于播種時,判斷種塊的上下端。當曬到20~30 d,上端的皮色明顯呈綠褐色,而下端表皮色仍與未曬時相仿。曬種時,避免相互擠壓,防霜,防潮。
3.1.2 施基肥
薯蕷需肥量大,每生產(chǎn)1 000 kg塊莖,約需吸收純氮4.32 kg、五氧化二磷1.07 kg、氧化鉀5.38 kg。薯蕷忌氯,不宜用氯化鉀,強調(diào)重施有機肥。一般高產(chǎn)田基肥每公頃需施45~75 m3腐熟的有機肥、磷酸二銨350~400 kg、尿素250~300 kg、硫酸鉀150 kg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間,耕翻于25 cm左右的土層中。
3.1.3 整地
薯蕷應(yīng)實行2~3年輪作。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主要是開挖供塊莖向下伸長的疏松溝,一般溝深1 m以上,溝寬20~25 cm,溝間距80~100 cm。種植風山藥、大和長芋等長形種的溝深,最好達到1.5~1.7 cm。人工開溝比較費時,一般在冬前進行,開溝后回填土時,注意不要打亂土層順序。用專門的開溝機功效高,可在播前一個月進行。
3.2 播種
適時定植。一般要求5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9~10 ℃后,即可定植。蜀南及兩廣地區(qū)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華北地區(qū)4月中、下旬定植,東北5月上旬定植。定植方法是用鋤頭開溝8~10 cm,將種薯縱向平放在溝中,以芽嘴為準,均勻鋪開,播種密度一般3.75萬~4.5萬株/hm2,株距25~30 cm,行距就是溝間距。風山藥單株產(chǎn)量高,一般行距1 m,密度3.75萬株/ hm2,淮山藥、嘉祥毛山藥等行距可縮小到80~90 cm,密度可達4.5萬株/hm2左右。播前,在已開溝的正上方,挖深度10 cm左右的播種溝,按株距將種塊順壟平放溝中,種塊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種后,覆土,拍平。
3.3 田間管理
3.3.1 整枝、搭架
薯蕷是攀緣植物,苗高30 cm前,必須搭架,架高1.5~1.7 cm,架材入土深20~30 cm。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種塊發(fā)芽時,一般可伸出1條主莖,但有時也可伸出2條以上,相應(yīng)會產(chǎn)生2~3個塊莖,相互爭奪養(yǎng)分,使每個塊莖又細又小,影響優(yōu)質(zhì)生產(chǎn),應(yīng)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莖蔓,只留1個粗壯的主莖。有的品種側(cè)枝過多,中后期要適當摘去下部側(cè)枝,以及主莖與側(cè)枝的頂頭。零余子大量形成,影響塊莖生長,一般可控制在1 500~2 250 kg/hm2。
3.3.2 追肥
進入莖葉和塊莖的旺盛生長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頃施氮、磷、鉀復合肥400 kg左右,并澆水。
3.3.3 灌水
前期只要表土5 cm以下濕潤就不必澆水。一般在苗1 m左右澆頭水;相隔20 d左右,進入枝葉生長盛期,再澆二水,前2次水要淺澆,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后1個月左右,進入塊莖迅速膨大期,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澆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澇。
3.4 收獲與貯藏
10月下旬至11月,莖葉全部枯萎時,開始收獲塊莖。塊莖貯藏主要是保溫防凍,適宜溫度為2~4 ℃,相對濕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溫暖的南方和長江流域,可隨收隨上市。零余子必須成熟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