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背景下對自領域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成為自領域發(fā)展的一個必經之路。在多維環(huán)境視角下的傳統工作,如何借以新技術進行“革命”性的改良,是對工作者及自身載體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微信作為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新名詞,以其迅猛的發(fā)展速度不斷沖擊著人們的眼球。高校檔案館作為地域文化的標志,在與微信結合進行改良式的服務成為構筑檔案再價值的一個良好契機。
1.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公眾平臺則是微信這個智能終端的一個子程序。官方的定義為微信公眾平臺簡稱weChat。曾命名為“官號平臺”或“媒體平臺”。最終定位為“公眾平臺”[1]。微信公眾平臺創(chuàng)立最初主要是針對名人、政府、媒體、企業(yè)等機構推出的合作推廣業(yè)務。自2013年8月5日微信版本從4.5升至5.0后,其服務的范圍與模式也做了很大調整,新增訂閱號和服務號兩個分支以服務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
在筆者對微信及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深入的了解之后發(fā)現,微信作為騰訊公司繼QQ之后的又一種網民交流與信息溝通模式,是在互聯網新時代下完成的一次完美轉變。據統計,微信從2011年1月誕生以來,用戶已突破6億[2]。從數據不難發(fā)現,微信正在成為中國網民用于交流的新選擇。
2.高校檔案館信息服務現狀
高校檔案館作為檔案工作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工作模式與服務機制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近年來一直成為學界探討的熱門話題??v觀我國高校檔案館的現行服務形態(tài),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服務人群單一
高校檔案館籠統的來講是服務本校師生的內部檔案服務機構,主要保管有高校學生的成績單、畢業(yè)論文以及教職員工的一些人事任用通知,同時還保管有涉及高校發(fā)展歷程的一些文件資料與實物檔案。但就目前情況來講,平時對檔案的利用主要是師生對自己資料的查閱與調用。服務人群僅限于在籍在冊人員以及一些畢業(yè)生,這樣單一的服務人群使高校檔案館難以全面發(fā)揮功能。
(2)服務效率低下
現在的高校檔案館大部分還是采用原始的查檔方式,即需要自行到檔案館進行查檔,提出要求后,由檔案館工作人員找出對應的檔案進行復印簽章方可生效。固定的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在信息化占主導的社會中,以這樣一種原始的查檔方式,不僅檔案查詢的效率很難提高,而且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了查檔人員對于檔案利用的時效性,更從側面反映出高校檔案館服務模式的固定。
(3)服務機制落后
高校檔案館應是兼有檔案查閱、校史編修、文化開放等綜合服務與校園文化構建的學習基地,但能將這種協調聯動機制運作起來的則很少,大部分高校檔案館只是承擔了師生查閱個人信息的資料保管庫的功能,這就影響了高校檔案館內部服務機制,出現不平衡的情況,所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發(fā)揮應有功能的情況下推動整體運作的良好發(fā)展,以一種不平衡或欠缺機制的被動牽引顯然成為導致服務機制落后的致命問題。
微信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寵,在發(fā)揮自身能動作用的前提下,與傳統工作進行互介式的對接已然成為高校檔案館進行革命性改良的最佳選擇。
1.現實需求
對高校檔案館的界定應是高校體制下的一個支系,是作為高校師生與學校發(fā)展歷程資料的一個保管機構,因而現實情況下的首要需求無外乎是為了滿足高校師生對檔案資料的查閱。這當中涉及到有關于人事檔案、學籍檔案等的整理與保存。這不僅是對在校師生信息進行統計與整理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對已畢業(yè)校友信息的保留與歷史見證。
高校作為地域性的文化機構,不僅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基地,同時也是地域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生在這土地上的人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建設出美好家園的一頁頁圖景是對地方文化的最有利展現。費孝通曾說過:“文化是人類用以來滿足需要的人為工具?!惫P者認為,文化繼承著傳統,續(xù)接著精神,刻寫著文明。而高校就是人們滿足需要的人為工具的一種地域性的體現。例如位于陜西榆林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位于福建福州的華僑大學、位于吉林延邊的延邊大學都是對地方文化的現實體現。高校檔案館又是地域性文化現實載體之下的一個文化記憶庫。可以說地域性文化需求與高校檔案館功能建設是相輔相成的。
時代的腳步逐漸加快,在滿足物質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的主流偏好,而這樣的追求又會反作用于物質文化的建設,進而促進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宏偉藍圖的實現。因而民眾對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逐漸成為高校檔案館依托高校在學術思想與文化開發(fā)之下的又一現實需求。
從冷兵器時代發(fā)展到互聯網信息時代,正是人們不斷的追求超越而得來的結果。每個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有相應的物質基礎與產品與之匹配。同時這也就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某些領域的發(fā)展。從最初的甲骨檔案到現在的電子檔案就是一種改進,這當中無不體現出時代的影子。對高校檔案館乃至整個檔案界進行信息化的改進已成為時代發(fā)展需求的現實縮影。
2.實踐方向
高校檔案館相較于地方性的綜合檔案館而言,查檔人群較為單一。但由于高校所接收的學生并非限于本地區(qū),而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一種人才選拔。這樣在查檔人員的區(qū)位分布上就大于地區(qū)性綜合檔案館。很多高校檔案館不接待電話查詢的規(guī)定,不但難以及時滿足查檔人員的需要,而且還影響了工作效率。將微信服務介入高校檔案館的服務,在設定身份認證信息后就可對檔案進行及時的獲取。同時高校檔案館也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定期發(fā)布一些信息以輔助查檔人員的查檔需求。
檔案不僅是人們保存?zhèn)洳榫哂性加涗浶再|的文件,同時還是地方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展現。將微信納入到高校檔案館的服務體系之中,可以設置專人對微信服務平臺進行管理,定期發(fā)送一些高校與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相關的歷史圖片與一些學者、專家在對檔案進行研究后的理論見解。普通民眾皆可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搜索附近的人的形式對高校檔案館的微信公眾號進行關注添加,平時無需出門就可關注到本地文化建設與記憶發(fā)掘在檔案視角下的新動向。這對一些行動不便或工作繁忙無法親歷檔案館的人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微信不同于微博等的特點就是微信是兼有圖、文、聲、像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網絡傳播媒體。這不僅在無形中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同時也為老年人帶來了方便。高校檔案館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一些與高校發(fā)展、地區(qū)文化相關的微視頻、文字資料的聲音輔助解讀、檔案利用程序的卡通連環(huán)畫,這樣不僅活化了原有人們囿于檔案的刻板模式,而且可使高校檔案館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1.完成從“互聯網+”到“檔案館+”的轉變
“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于楊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fā)言。2015年3月馬化騰在兩會上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建議》議案之后,這個新名詞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熱門話題?!盎ヂ摼W+”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yè)”,是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生態(tài)[5]。在對“互聯網+”這一概念進行解讀之后筆者認為,高校檔案館開展微信服務正是在“互聯網+”這一模式之下的一種新發(fā)展,有鑒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yè)的結合,是以互聯網為中心的一個散射發(fā)展模式。我們不妨也可逆向思考,高校檔案館微信服務模式是一種“檔案館+”,這是傳統工作與互聯網的一次完美結合??此坪唵蔚奈恢没Q,這其中卻可凸顯出檔案館作為一個中心位置的主導作用,它已不再是囿于固有思想的老機器,而是加入了電子芯片的新引擎,帶動著記憶與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
2.形成由口述式的查詢模式到口袋式全天候共享式的自搜索轉變
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以網絡進行溝通為主導的新模式下,移動終端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智能手機已經代替?zhèn)骱魴C成為人們的選擇,在感嘆技術飛速發(fā)展的間歇我們享受到的是技術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微信進入高校檔案館的服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高校檔案服務由口述式的查詢到口袋式的全天候共享式的自搜索轉變。這樣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檔案的利用效率,同時也為高校檔案館的工作貼上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標簽。口袋地圖、口袋餐廳、口袋新聞、口袋旅游、口袋CD、口袋商店、口袋書屋等等,以智能移動終端的技術革新匯于一部手機上的軟件開發(fā),成為各大媒體、運營商及商家努力的方向。同時互聯網不像實體的機構,要有具體的工作時間,以非定式時間的形態(tài)呈現也是互聯網優(yōu)于傳統工作的一個方面。轉變思維是轉變行動的前提,而這又反作用于思維的改進。高校檔案館微信服務模式的工作,正在努力成為口袋式家族的一員。
3.局限性的空間實體轉變?yōu)橐环N大范圍的傳播場域
布迪厄這樣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6]”借以布迪厄對場域的闡釋,筆者認為空間實體以其客觀關系網構成的位置限定在原有圈子里,功能的發(fā)揮必然限于其內。這樣看來,高校檔案館就是這樣一個帶有局限性質的空間實體,在融微信于自體系之后,這種客觀關系網構成的場域的傳播路徑逐漸擴大,從自體系到地域文化開發(fā)的轉變無疑給我們一個新的價值判斷,就是高校檔案館成為了變原有局限性空間實體之后的一種大范圍的傳播場域。粗淺分析這樣的場域似有悖于場域理論的解釋,但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這樣的一種傳播路徑是擴大了的原空間實體的價值實現。同時這樣的傳播也從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個多位一體的生態(tài)傳播數據鏈。
4.提高檔案館員自身素質與查缺補漏的有效形式
傳統的工作在傳統的理論支撐之下進行著傳統工序以保持其穩(wěn)定性與客觀性,但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卻在以潛意識推進著傳統工作的改進,不是破壞舊有體系的完整,而是以一種更加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形式存在。高校檔案館微信服務在擴大服務人群與服務功能的時候,公眾平臺交流的功能也在反向推動著檔案館的服務。通過人們對一些技術或文化要點問題的提出,可以檢驗檔案館的工作,這也可以促進高校檔案館查缺補漏以完善檔案。而將高校檔案館結合微信進行服務也是高校檔案館走出校園,走入社會的實現形式。面對社會的監(jiān)督,高校檔案館館員自身素質也可在這當中得到加強與提升。
不管以何種形式呈現的檔案,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微信服務在現代條件下成為高校檔案館的一個良好選擇,是時代給予二者的一個機會,也是二者價值的一種體現。在相互影響的前提下,二者能否有更大程度的契合,這還需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1]百度百科:微信http://baike.baidu.com/ 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2][3]賀晶晶,劉躍躍.檔案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策略研究[J].檔案時空,2014(10):12-14.
[4]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通訊的數學原理.貝爾系統技術雜志.1948(6)
[5]百度百科:互聯網+http://baike.baidu. com/view/10991568.htm
[6]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2002(2):146-150.
高校檔案館微信服務模式的新思考
■ 郭勝溶 趙局建
在電子媒介傳遞信息的新時代,作為檔案建設體系之一的高校檔案館,如何將新的服務模式納入自身發(fā)展的軌道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就微信服務在高校檔案館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思考其作為檔案服務新形式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價值,以供參考。
高校檔案館 微信服務 信息時代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