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月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不到園林 怎知春色如許
——品味蘇州昆曲、評彈的“韻”
黃 月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早聞蘇州評彈和昆曲獨具魅力,今夏我校團隊5人[1]南下到蘇州第一次近距離領略它既可以驚艷四座,又可以小家碧玉的大氣和柔美,感受中華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孤芳自傲,不虛此行,現(xiàn)將我們此次的旅行感受與同仁們分享。
博物館;評彈;昆曲
想入行一門藝術,博物館一定是首選之地,進入博物館你將感受幾百年藝術沉淀的心路歷程,按順序陳列的珍貴物品,鮮明直觀地將你的視線拉近各時期的歷史脈絡中,會發(fā)現(xiàn)藝術的價值與偉大。一天內我們參觀了兩個博物館,分別是: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中國蘇州昆曲博物館。
首先從中國評彈博物館說起,沿著平江路,走進中張家巷,會發(fā)現(xiàn)一處民宅,原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沈氏家宅,現(xiàn)在改為蘇州評彈博物館。在2004年6月建立并對外開放接納各地游客學者,博物館對于評彈的保護、傳承都做了實質性的貢獻,藏管里從晚清開始直至新中國初期,再到當下傳播到海外的各個時期階段歷史文物的介紹,評彈的伴奏樂器、服飾頭花、曲目腳本、代表人物,甚至是當時曲譜的記譜法(工尺譜),都一一在墻上或柜臺里展示。走進評彈博物館,它的歷史發(fā)展線條立刻映入眼簾,館內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科技,在每個展圖旁會有屏幕,讓你戴上耳機聽他講解一二,你能感受到數(shù)百年來評彈發(fā)展的興衰史,更重要的是它雅俗共賞的藝術特征。
其次是走進中國昆曲博物館,巧妙的是它與評彈博物館只差幾十米的距離,同樣坐落在蘇州平江路歷史保護街區(qū)內,它是由山西寓蘇晉商集資創(chuàng)建的,所以又叫山西會館,最初在1765年清朝乾隆時期,位于蘇州山塘街,光緒1879年,由山西商人再次集資重建于中張家巷內。2003年11月,中國蘇州昆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特展部分分為四塊:“一生四夢,得意處唯牡丹”、“盛開在閨閣里的杜丹”、“東風吹夢幾時醒”、“常留人間是倩影”。視線可見當年演唱《牡丹亭·游園》的紅色真絲斗篷,民國手抄本、民國名家老唱片等稀世珍品。站在二樓,撩開紗窗,發(fā)現(xiàn)有最精美的古戲臺,供表演使用,據(jù)說每星期都有昆曲演唱。這對于傳播昆曲藝術的魅力發(fā)揮了至關作用。這里可以穿越時空對話,感受至情至性的昆曲真諦!
說起蘇州評彈,有“江南奇葩”“蘇州評彈,中國一絕”“中國最美的聲音”[2]等美譽,他鮮明的藝術特色,長篇故事的敘事性與音樂性的完美結合,滿足了當?shù)靥K州人的日常休閑娛樂聽賞的需要。
走進“吳苑深處”書場,每天下午都由江浙滬各評彈團專業(yè)演員演出長篇評彈,短篇故事半個月說完,但長篇故事可講上2年之久。所謂“聽書”,重點在聽,吳儂軟語的獨特方言味道造就了評彈的特殊腔調韻味,舉手投足間的每個動作與表情,都會用最精致的方式來演繹。穿著旗袍的演員表演可謂“聲情并茂”,近距離的觀察臺上,共4件樂器,2名唱角開場用1把三弦,1把琵琶,短小的幾個樂句做開場引子,用完之后靠在椅子旁,換起另1把三弦和1把琵琶邊說唱邊彈奏(之所以分別用2把琴,是因為調不同,為現(xiàn)場調琴節(jié)省時間,故備好兩個調的琴),說唱的配角琵琶的演奏作為伴奏,細心聆聽會發(fā)現(xiàn)說唱的主角彈奏的三弦并不是一直都在彈奏,而是每逢一句話的重音或尾音需要強調的時候,彈奏一下用來加強語調,起到烘托氣氛,加強韻味的作用,算是“畫龍點睛”的效果。兩人中間有一條長桌,桌上放著古色古香的茶杯和兩把扇子,放下樂器講故事時,扇子作為道具來豐富故事情景,如演員說起:“包大人……”“回青天大人……”每處說到情緒高漲處,時而拍桌,時而舉扇,畫面感十足;底下觀眾坐在木質座椅上,有意思的是座椅是“狀元”來編號,我們有幸坐在了前排,喝著龍井茶,聽書的同時觀察演員的神韻,雖然聽不懂他們在唱什么(她們唱詞是無錫方言),但透過語調、表情、動作足以體會它獨特的韻味,十分濃厚。
傍晚時分,幾人來到山塘昆曲館,走進館內,坐下來,喝一杯館長為我們早以備好的龍井茶,在等待演員出場之前,首先是為我們普及些昆曲小常識,如昆曲發(fā)源于昆山,清代以來稱為“昆曲”,它的語言是以蘇州的吳語作為載體,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中,它之所以這么美,主要美在三方面:
(一)唱腔
聲音柔美,婉轉動聽,一字多音,一字甚至可唱接近一刻鐘時間。這也是昆曲最主要的音樂特征。
(二)舞蹈美
演員們的一個眼神、一個手指都不輕易放過,力求完美漂亮。館長現(xiàn)場教我們不同年齡的“蘭花指”有何不同,如六旦,約6歲,跟年齡有關,古代女子17歲都已嫁人,預示含苞待放的狀態(tài),手微微打開,而老旦的手則徹底而充分打開……這些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蘭花指手法是不同的,非常有講究,這也是昆曲舞蹈美細微之處的一大特色。
(三)文學美
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詞大部分用來寫景抒情,高興的情緒,但個別處有描寫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憂愁,為了愛情,為了生與死,一絲絲的略帶憂愁。歌詞的美如“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細細品味,獨具韻味。文學之美無處不在,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館長在欣賞之前簡單介紹之后,對昆曲的理論層面有了初步了解,接下來就待演員出場,而我們距離演員不過1米,不設加高舞臺,在古典的廳堂內只設一桌二椅,坐席30個,空間緊湊,密而不擁,演員與觀眾之間真可謂零距離交流。不求觀眾入戲,只為真情動人。窗內曲聲悠揚,撩開窗紗,映射眼簾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真所謂“山塘古街一千載,昆曲水墨六百秋,一曲清音河流水,一束幽蘭香滿樓”。
全劇注重視覺效果的同時更加注重聽覺特效,不像大劇院的舞臺有豐富的舞美做支撐,與演員不到一米的近距離的聆聽,還原了昆曲的原汁原味,最直觀的聆聽昆曲的唱腔本色之美。
我們這趟去現(xiàn)場聽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人們面對傳統(tǒng)戲曲評彈、昆曲的接受程度也局限于蘇州當?shù)厝耍ㄖ饕峭诵堇夏耆耍┖脱芯棵褡逡魳返膶W者們,廣羅大眾對這些地方戲曲是不太會主動去聽。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快節(jié)奏的生活,很難使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聽一字多音的慢節(jié)拍音樂,市場需求的減少,演出場所逐年減少,演職人員或從事戲曲行業(yè)的人為了生計自然要跳槽,口傳心授的戲曲無法傳承下去……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對于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再說起評彈,和演員閑聊時它說我們之所以會在說書,主要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所在,國家在場的資金支持、場地支持等后續(xù)保障。因為蘇州的經濟條件相對較發(fā)達,所以相比于其他省市的地方戲曲,蘇州這一塊算是做得相當好,但縱使門票如此便宜(十幾塊到一百元價格不等),愿意來聽的依然是寥寥無幾。同時昆曲的館長還說,這里除了固定的幾個老演員,對新演員的招收不像以前還挑剔美貌與聲音,現(xiàn)在是無任何條件招收,可見這些戲曲的演職人員數(shù)量嚴重不足,青年演員的水平由于沒有更多的演出實踐經驗,致使水平和能力相差懸殊,跟不上前輩老演員;而劇本也僅限于那幾部著名選段,劇目數(shù)量不足,傳統(tǒng)腳本嚴重流失等等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
戲曲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迫切需要傳承、需要大力弘揚,需要當?shù)卣蛯W者們挑起重擔,負起傳播民族音樂的責任,使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戲曲文化站穩(wěn)腳跟,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繁榮我國戲曲文化事業(yè)。
[1]此次調研團隊5人分別有:歐槐順,馬雁,甘曼寧,黃月,許冰清.
[2]吳恩培.吳文化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33-236.
黃月(1993—),女,安徽省馬鞍山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