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南史》是唐朝史學(xué)家李延壽撰寫的一部史書,屬于中國歷代官修正史的“二十四史”之一。此書中記載了兩個“偷鞋者”的小事。
一個被誤認(rèn)為的“偷鞋者”,是南朝時期的教育家沈麟士。沈麟士當(dāng)年曾隱居在故里,與鄰里相處得很和睦。有一天,他在村里散步。有位鄰居跟著他走了一段路,突然說:“你的這雙鞋,跟我丟的那雙鞋一模一樣,肯定是我的鞋?!鄙蝼胧啃α诵?,說:“是嗎?那你就拿回去吧。”說完,沈麟士脫了鞋,打著赤腳回家了。過了些天,這位鄰居發(fā)現(xiàn),自己丟的那雙鞋不知怎么掉在了自家后院的草地上。這位鄰居滿懷歉意,前去還鞋。沈麟士笑著說:“噢,原來不是你的鞋啊,那我就收下了?!?/p>
另一個被誤認(rèn)為的“偷鞋者”,是南朝時期曾任衡陽太守的劉凝之。那一天,劉凝之走在街上,有個人一直跟著他,盯著他腳上的那雙鞋反復(fù)觀察。劉凝之納悶地問:“你為什么這樣看我的鞋?”這個人說:“我敢認(rèn)定,你穿的這雙鞋,就是以前我丟的那雙鞋?!眲⒛α诵?,說:“是嗎?這樣吧,這雙鞋已經(jīng)快穿壞了。我家里還有雙新的鞋,我拿來給你吧?!边@個人也沒客氣,跟著劉凝之到家里拿了一雙新鞋,便高高興興地走了。過了幾天,這個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丟的那雙鞋,便親自上門還鞋,說:“實在不好意思,我丟的鞋找到了,應(yīng)該把這鞋還給你?!眲⒛χf:“你留著用吧,不必還了。”
沈麟士和劉凝之被誤認(rèn)為是“偷鞋者”,似乎是兩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為什么會名垂青史呢?
這大概是因為他們表現(xiàn)出兩個可貴的品質(zhì):一是寬容別人,有理也讓人;二是謙卑自己,像成熟的麥穗。寬容別人,是一個人的肚量;謙卑自己,是一個人的分量。這兩者合起來,就成了值得史學(xué)家書寫與贊美的榜樣。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