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主持 寧霄
月令:四月節(jié)令戲之《狀元譜》
專欄主持寧霄
《狀元譜》,一名《打侄上墳》。講的是陳伯愚無子,兄嫂已歿,侄陳大官不肖,伯愚將其痛打逐出;適逢清明佳節(jié),伯愚上墳時(shí)見大官雖窮,猶能為雙親祭掃墳塋,感而將其收留。大官從此發(fā)奮,后來考取狀元。
《狀元譜》是一出傳統(tǒng)的骨子老戲,百余年來久演不衰,在清宮也是演出頻率較高的一出。較早的記載是咸豐朝即有演出,咸豐皇帝逃至熱河后,自咸豐十年十一月至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不到一年的時(shí)間,即演過兩遍《狀元譜》。光緒二十九年的《恩賞日記檔》記載:四月十八日,頤樂殿承應(yīng)《狀元譜》;六月初一日,頤樂殿承應(yīng)(本)《狀元譜》;十月初一日,頤樂殿承應(yīng)(本)《狀元譜》;十二月二十三日,寧壽宮承應(yīng)《狀元譜》;十二月三十日,寧壽宮承應(yīng)(本)《狀元譜》。一年之內(nèi),承應(yīng)五次,十二月中僅隔七日便承應(yīng)一次。且此劇由本宮班(即太監(jiān)戲班)和外班輪流承應(yīng),足可見其受喜愛程度。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光緒皇帝的最后一個(gè)萬壽節(jié),在頤樂殿承應(yīng)了本宮班的《狀元譜》。清朝覆亡前夕的宣統(tǒng)三年,在二月初一至八月十六間,演出了兩次《狀元譜》。
此劇既流行,各派老生當(dāng)爭相上演?,F(xiàn)在舞臺(tái)上所見老生,幾乎都是從老譚(鑫培)一路下來的。而在晚清,譚鑫培很難以此劇做到獨(dú)大。他自己說:「連《昭關(guān)》這路戲……前頭有程大老板,后頭有孫一掠……唱不過他們……至于《打侄上墳》……唱不過張勝奎?!箯垊倏钱?dāng)時(shí)著名的衰派老生(表現(xiàn)年老體弱角色的生行),老譚自然比不過。孫一掠即孫菊仙,老譚自謂《昭關(guān)》不如孫,恐怕在清宮,連《狀元譜》也要讓給孫。
故宮博物院存有升平署《狀元譜》劇本二種,其一在戲名后有「孫一啰、鮑福山」字樣,孫一啰即孫一掠,這可以明確是孫菊仙的演出本。齊如山曾講,「當(dāng)時(shí)戲界都稱孫菊仙為孫一掠,貶詞也」?,F(xiàn)在看來,這個(gè)「一啰」,同譚鑫培的「叫天」,羅壽山的「百歲」,余玉琴的「莊兒」一樣,都是藝名。而另一種在戲詞上也略有差異,在原版「老來無嗣」后多了兩句,很難講是不是老譚的本子。
故宮博物院另存有清宮舊藏《狀元譜》唱片二種。一為一九〇八年物克多唱片公司為雙處灌制,一為一九一〇年百代唱片公司為貴俊卿灌制。
雙處,即雙闊亭,曾為票友。舊年間凡票友演唱,皆稱「某處」,雙闊亭下海后,仍保留了自己當(dāng)票友時(shí)期的稱呼。雙處專門學(xué)孫菊仙,而貴俊卿則是老譚派的傳人,這也反映了慈禧之后,宮中對老生流派的欣賞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