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勇
?
宋型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孟子升格運動
武勇*
【摘要】唐宋之際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大變革,宋型文化形成。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孟子經(jīng)歷從政治地位到學術(shù)思想、治學方法的全方位變革,稱為“孟子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學的升格,又推動了宋型文化的衍生、發(fā)展及其民族意識、道德精神的形成。
【關鍵詞】宋型文化;孟子升格運動;唐宋變革
唐宋之際,中國經(jīng)歷過一場大變革,秦漢以來的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因當時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改變而漸趨解體,新的文化類型——宋型文化逐步形成。受此潮流影響,宋代經(jīng)學發(fā)生明顯轉(zhuǎn)變,“四書”地位超越“五經(jīng)”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必讀書。其中又以孟子升格最為顯著,經(jīng)歷了從政治地位到學術(shù)思想、治學方法的全方位變革,稱為“孟子升格運動”。目前國內(nèi)關于孟子升格運動的論文已有數(shù)十篇之多,如徐洪興的《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周淑萍的《宋代孟子升格運動與宋代儒學轉(zhuǎn)型》、李傳印的《孟子在唐宋時期社會和文化地位的變化》等,對孟子升格的過程、孟學的轉(zhuǎn)型等問題均有涉及,而以宋型文化為背景探討宋代孟子升格的文章則不多見,因此就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很有必要。
一、宋型文化背景下宋代孟子升格運動的成因
自20世紀初內(nèi)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起,國內(nèi)外學者先后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影響等視角對唐宋時期復雜多變的歷史圖景展開種種重構(gòu),“宋型文化”范式即是近三十年來探討唐宋變革的又一重要成果。目前所知最早提出宋型文化的學者是傅樂成。通過對比宋型文化與唐型文化,傅先生指出中唐以后儒學的逐步復興使“文化精神及動態(tài)亦轉(zhuǎn)趨單純與收斂”,“道統(tǒng)的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漸強固”,文化態(tài)度日趨排外*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氏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7年,第380頁。。王水照、劉方等學者則將宋型文化視為一種具備“新的文化特質(zhì)的、與此前的文化范型有著深刻差異”的新文化范型,其濫觴于中唐成型于宋,且以宋最為典型,故稱“宋型文化”*王水照:《“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與文學中的淑世精神——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之研究》,氏著:《當代名家學術(shù)思想文庫·王水照卷》,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2頁;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第19頁。。學者們都不約而同將儒學復興與理學形成作為宋型文化形成過程的核心問題看待。而伴隨理學的逐步形成,儒學核心經(jīng)典和詮釋方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孟子升格運動即其突出表現(xiàn)。孟子在宋代受到重視并實現(xiàn)升格,原因在于順應了文化轉(zhuǎn)型的需要,表現(xiàn)在:
其一,順應了宋型文化民族化、政治化趨勢。從唐中期到宋代,地方混戰(zhàn)不已,百姓流離失所,故孟子的尊王抑霸、“以德行仁”*[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氏著:《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35頁。、“親親而仁民”*同上,第363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同上,第216頁。等思想受到重視,造就了宋初士人憂患忘身、道忠君重的強烈使命感。同時,政治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沖突不斷,文化上外來佛教不斷擠壓儒學,故有民族本位觀念之興起。宋代士人力求在政治上樹立華夏正統(tǒng)觀念,文化上復興儒學、排辟佛教。而孟子在政治上主張“用夏變夷”,反對“變于夷”*[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氏著:《四書章句集注》,第260頁。;文化上則主張排辟異端,“正人心,息邪說”*同上,第273頁。。這些學說為宋人在文化上排辟外來佛教思想、復興民族傳統(tǒng)儒學以及在政治上樹立華夏正統(tǒng)觀念提供了重要啟示。
其二,符合了宋型文化道德精神趨向理性、精純的特質(zhì)。唐中期以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引發(fā)了社會道德淪喪和信仰危機,“士大夫?qū)鹘y(tǒng)‘天人之際’宇宙體系的終極依據(jù)發(fā)生懷疑與動搖”*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第95頁。。佛學重思辨的特點吸引了諸多士人,“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南宋]陳善:《捫虱新話》上集,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3頁。。故欲興儒學,必先排佛。宋初學者已意識到要想有效排佛,學術(shù)上必須打破漢唐儒學之弊,“直指人倫,掃除章句之繁瑣”*陳寅?。骸督鹈黟^叢稿初編》,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321頁。,深入挖掘儒學精深理論;思想道德上則力圖建立以儒學本體論、心性論為核心的新道德體系,以有效排擊佛學的精致理論。孟子重視心性問題,認為人性已天然具備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善的萌芽*[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前揭書,第237頁。,應通過培養(yǎng)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浩然之氣來修養(yǎng)道德。在孟子這些學說基礎上,宋人逐步建立了以道德本體論、心性論為特征的理學,文化精神也漸趨理性、精純。
實際上,孟子能夠在兩宋實現(xiàn)升格,有著充分的理由。如南宋施德操所說,孟子“道性善”“明浩然之氣”“辟楊墨”,“遏邪說于橫流,啟人心于方惑”*[南宋]施德操:《施先生孟子發(fā)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5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34頁。。正是由于符合了宋型文化形成的種種需要,孟子才逐漸受到重視,從而實現(xiàn)了在學術(shù)、政治上的升格。
二、宋型文化背景下宋代孟子升格運動的進程及其表現(xiàn)
孟子作為傳統(tǒng)儒家的一支,其在宋代的升格不僅指政治上被立為官學、配享孔廟、受到封爵等,還指其在學術(shù)上被升格為經(jīng)學、新的治學范式形成以及被納入道統(tǒng)等,是宋型文化民族化、政治化趨勢及理性、精純特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
(一)孟子升格的歷史進程
清代趙翼指出:“宋人之尊孟子,其端發(fā)于楊綰、韓愈,其說暢于(皮)日休也。”*[清]趙翼:《陔余叢考》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79頁。孟子升格運動導源于中唐,但均未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孟子升格運動真正興起于宋代,大致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理論準備階段,大致為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當時朝廷對孟子缺乏重視,而學者則對孟子推崇有加,多有理論建設。如柳開指出:“繼孔氏者,軻之下,雖揚雄不敢措一辭?!?[北宋]柳開:《河東先生集》第1冊,張元濟等輯:《四部叢刊初編》第79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第20頁。當時在學術(shù)上對孟子升格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孫復、石介,他們提倡并改進了韓愈的道統(tǒng)論,使得孟子的道統(tǒng)繼承者地位深入人心。
第二階段為政治準備與學術(shù)進一步發(fā)展階段,大致為宋仁宗時期。這一階段是孟子升格運動中學術(shù)發(fā)展的一個承前啟后階段,名家輩出,上承孫復、石介等,下啟二程、張載、王安石等,孟學理論發(fā)展迅速,尊孟成為重要思潮之一。當時尊孟的核心人物是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學術(shù)上,他們推崇孟子,如歐陽修認為“孔子之后,唯孟軻最知道”*[北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979頁。;政治上,又憑借自身影響力使尊孟思潮在士人、官員中迅速擴展。如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兗州知府孔道輔在鄒縣建成孟廟*[北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74頁。。官員、士人的關注,在政治上為孟子升格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階段為孟子實現(xiàn)政治升格和學術(shù)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大致為神宗熙寧、元豐時期。學術(shù)上,二程、張載等眾多學者在孟學上卓有成就。如張載認為“古之學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傳”,“要見圣人,無如《論》、《孟》為要”*[北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72—273頁。,體現(xiàn)出鮮明的道統(tǒng)色彩和尊孟傾向。但當時影響最大的還是王安石?!犊S讀書志》載:“王安石介甫素喜《孟子》,自為之解。其子雱與其門人許允成皆有注釋。崇、觀間場屋舉子宗之。”*[南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20頁。其主要貢獻還是在政治上采取許多措施,推動了孟子升格。如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升“兼經(jīng)”*[元]脫脫等:《宋史》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618頁。,成為科舉科目;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受封鄒國公*[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第2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8186頁。;元豐七年官方準許孟子配享孔廟*同上,第8291頁。,這些在歷史上都是第一次。盡管王安石變法失敗,但后來的主政者均接受了其尊孟取向,如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正式認可鄒縣孟廟*[元]脫脫等:《宋史》第8冊,第2551頁。;宣和間《孟子》第一次被刻成石經(jīng)*[南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冊,第417頁。,標志著其正式升格為經(jīng)。至此,孟子升格運動的政治目標已大致實現(xiàn)。
第四階段是孟子升格的學術(shù)理論完善與政治地位鞏固階段,大致為整個南宋。南宋初局勢未穩(wěn),孟子升格運動轉(zhuǎn)入低潮,但官方仍有一些尊孟活動,如高宗御書石經(jīng)即包含《孟子》。孟子學術(shù)升格的真正完成,要歸功于南宋后期的朱熹。朱熹著作中論及孟子之處比比皆是,其以理學為核心的《孟子集注》影響極大。到宋寧宗年間,劉爚等奏請將包含《孟子集注》在內(nèi)的《四書章句集注》列入官學,終獲朝廷準許*[元]脫脫等:《宋史》第35冊,第12171頁。。之后,理宗又下詔承認以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接續(xù)孔孟道統(tǒng)*[元]脫脫等:《宋史》第3冊,第821頁。。官方在政治上褒獎朱熹,實則亦是對孟子學術(shù)、政治地位的再次確認,至此孟子升格運動得以最終完成和鞏固。
(二)孟子升格運動的具體表現(xiàn)
其一,孟子道統(tǒng)地位確立。孟子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前揭書,第250頁。,據(jù)此提出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子的學術(shù)傳承體系,并以自己接續(xù)其后*同上,第376—377頁。。中唐以來,韓愈等學者在此基礎上構(gòu)建了道統(tǒng)論*[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0頁。,其說為宋初孫復、石介師徒所推崇。孫復指出孔子以后“夾輔我圣人之道”者以“孟子為之首”*[北宋]孫復:《孫明復小集》,前揭書,第174頁。。石介則明確提出,經(jīng)“孟軻、荀卿、揚雄、王通、韓愈,孔子之道復”*[北宋]石介著、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41頁。,即在韓愈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孟的道統(tǒng)之上,續(xù)以荀子、揚雄、王通、韓愈,改造成為一個新的道統(tǒng)體系。
在石介等人的道統(tǒng)體系中,孟子僅僅被視為道統(tǒng)傳承者之一,地位并不突出。經(jīng)后來學者反復論證,孟子最終被確定為宋以前道統(tǒng)的唯一傳承者,這一過程中以二程、朱熹貢獻最大。二程明確論證了孟子作為道統(tǒng)的最后傳承者的合理性,認為“孔子沒,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傳”*[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27頁。。程頤又以其兄程顥接續(xù)道統(tǒng),“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至程顥“開歷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同上,第640頁。。朱熹繼承其說,指出“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氏著:《四書章句集注》,第15頁。,將伊洛諸公納入道統(tǒng)。后學又加入朱熹,“孟子而后,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南宋]黃榦:《勉齋集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謚文朱先生行狀》,朱杰人主編:《朱子全書》第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66頁。。這一道統(tǒng)傳承譜系后來被官方所認可,孟子的道統(tǒng)地位亦得以最終確立。
唐宋學者之提倡道統(tǒng),意在增強其學說的可信度、合法性,在學術(shù)上排擊佛道、復興儒學,并通過對本民族道術(shù)傳承系統(tǒng)的嚴密認證,從政治上穩(wěn)固華夏正統(tǒng)地位。這是宋型文化政治化、民族化趨勢的重要體現(xiàn),也揭示出宋型文化與之前文化的連續(xù)性與差異性。
其二,孟學著作數(shù)量激增。孟子的政治升格是其學術(shù)影響擴展的必然趨勢,而政治升格又必然推動學術(shù)快速發(fā)展。當時孟子政治地位的迅速確立,對社會和學術(shù)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今國家設科,《語》、《孟》并列于經(jīng)”*[南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2頁。。書中增設“語孟類”,這是《孟子》首次作為經(jīng)書被寫入目錄類著作,直接反映出孟子地位的提升及其學術(shù)作品數(shù)量的激增。據(jù)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所著錄宋代孟學作品統(tǒng)計,去除重復后得182種,其中留存至今者46種,存佚不明者11種*顧宏義:《宋代〈四書〉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9—424頁。。它們間接反映出民間對孟學著作需求大大提高,足見孟子的地位已受到社會大眾認可。
其三,孟學輕訓詁、精義理的新范式形成。歷代孟學著作大致可分兩種:一是文獻學式的整理,注重詞章訓詁、考據(jù);二是著眼于對孟子思想、義理體系的研究。宋代孟學研究整體表現(xiàn)為輕詞句訓詁而重義理闡發(fā),這種轉(zhuǎn)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宋型文化核心——理學的深刻影響。解經(jīng)方式上,宋代孟學經(jīng)歷了從章句之學到義理之學的轉(zhuǎn)變。宋初三朝孟學沿襲章句之學,如舊題孫奭《孟子注疏》即采用了唐代《五經(jīng)正義》“義疏體”。隨著孟子地位逐漸提升,受宋型文化理性風潮影響,孟學主流轉(zhuǎn)向義理闡發(fā),其中以朱熹《孟子集注》最為著名。理論高度上,《孟子注疏》之類的章句之學是形而下的,而宋代重義理的孟學研究是形而上的。如《孟子·梁惠王上》首章“孟子見梁惠王”,趙岐注曰:“此章指言治國之道,明當以仁義為名,然后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jīng)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4頁。疏云:“其次第蓋以圣王之盛,唯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首,故以梁惠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七篇之首也?!?同上,第1頁?!蹲⑹琛分塾谥螄c仁義,以彰顯孟子的治國之道在行仁義,正是傳統(tǒng)章句之學舊范式。朱熹《孟子集注》則認為“此章言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繼而指出“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前揭書,第202頁。,即將孟子“義利”之說引入其“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體系中,使之理學化。足見宋儒在對治道的研究上已深入形而上學新領域,試圖以世間之道對接宇宙之道,理論高度遠超前人。
宋代孟學棄訓詁而精義理,是宋型文化趨向理性、精純的重要表現(xiàn)。宋儒即物窮理、善于思辨的精神,使之逐步揚棄了形而下的章句之學,催生了一種更精純、更具形而上特質(zhì)的義理學新范式,很快這種新范式便成為孟學的主流。
三、宋代孟子升格運動與宋型文化的精神
孟子之所以能在唐宋變革時期實現(xiàn)升格,與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關。而孟子之升格吸引更多學者深入研究孟學,為宋型文化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宋型文化的民族意識、道德精神也逐漸形成。
(一)孟子升格與宋型文化的民族意識
兩宋較之歷代,民族矛盾較為突出。孟子夷夏論中的“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之說*同上,第260—261頁。,為學者所吸收,有利于華夏正統(tǒng)觀念的形成。同時,兩宋對少數(shù)民族及外來文化也采取了一種審慎態(tài)度,民族本位意識興起,文化逐趨內(nèi)斂,表現(xiàn)為對儒學的回歸和對佛學的排擊。宋儒意識到正是儒學自身的弊端造成排佛不力,故繞過注疏,直接求諸原典,嘗試摸索新的排佛模式,孟學為此提供了理論支持。如歐陽修認為孟子能夠排辟楊、墨在于“專言仁義”,故欲勝佛教就應從思想入手,“使天下皆知禮義”,“中心有所守”,“則勝之矣”*[北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第1冊,第290頁。。宋儒受此啟發(fā),開始將排佛重心轉(zhuǎn)移到“道德性命”方面,進一步構(gòu)建起儒學本體論和心性論。其中孟子的心性論最為重要,日益成為宋儒抗衡佛教的重要理論資源,促進了儒學本體論、心性論的不斷完善。如程顥所說:“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yǎng)性’一段事則無矣。”*[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冊,第139頁。佛家引人癡迷的“識心見性”說并不如孟子的“盡心知性”說精密、完善。宋儒最終能夠成功排辟外來佛教學說、重振本民族儒學思想,與孟子夷夏論、心性論等學說的理論支持是分不開的。宋儒從孟子那里獲得的豐富的思想、理論資源,對宋型文化中民族本位意識的興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宋型文化走向內(nèi)斂、排外。
(二)孟子升格與宋型文化的道德精神
宋代以科舉取士,出身平民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他們多富有時代主人翁意識,關心百姓疾苦,講求立世風范,對道德精神的探討也逐漸深入。孟學在其中亦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推動宋型文化道德精神的逐步形成。對于道德修養(yǎng)方法,孟子有“養(yǎng)浩然之氣”說?!昂迫恢畾狻敝盀闅庖玻淞x與道”*[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前揭書,第231頁。,是道德高尚的人內(nèi)心生發(fā)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正氣,是一種道德精神。宋人發(fā)揮此說以建立新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如張載認為世間萬物均有“氣質(zhì)”,“能克己則為能變,化卻習俗之氣性”,即經(jīng)過道德轉(zhuǎn)化才能“生浩然道德之氣”*[北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第281頁。。二程亦認為所謂“養(yǎng)氣”就是要摒棄人在稟氣成形過程中所得到的“昏塞”之氣,使之“清明純?nèi)枞既ヒ印?[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冊,第274頁。。但直到南宋朱熹集前人之大成,才將這一理論定型。朱熹認為“浩然之氣”是一般的氣稟宇宙本體之義理、天理而成,“義理附于其中,則為浩然之氣”,是物質(zhì)與道德精神的結(jié)合體。同時,浩然之氣“與天地為一,更無限量”*[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244頁。,但“到人得之,便自有不全了”*同上,第1259頁。,故需“養(yǎng)浩然之氣”,擴充其中的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7冊,第2824頁。,才能實現(xiàn)道德對生命的轉(zhuǎn)化,實現(xiàn)物質(zhì)世界與天地精神、宇宙本體的對接。宋儒對孟子“養(yǎng)氣”說的發(fā)展,既促進了宋型文化道德精神的形成,也促進了宋型文化日益趨向精純。
同時,宋儒發(fā)揮孟子“心性論”,逐步將道德準則本體化。宋代諸多學人贊成孟子性善論,如二程認為孟子提倡性善意在“極本窮源之性”*[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冊,第63頁。,“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即人天然具備“四德”*同上,第183頁。。隨著孟子地位提升,理學心性論亦不斷發(fā)展,到朱熹大體定型。朱熹認為“理在人心,是之謂性”*[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7冊,第2514頁。,“性即理,理即天”*[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4冊,第1424頁。。并將“性”與“氣”結(jié)合,將人性分為稟理而生、純粹至善的“天命之性”和稟氣而生、有清濁善惡的“氣質(zhì)之性”,又以“天命之性”等同于“理”,實質(zhì)是將道德中“善”的標準本體化,以社會道德標準作為道德本體,建立起以先驗的、絕對的道德準則為人性基本特質(zhì)的道德本體論,即理學。宋儒發(fā)揮孟子“心性論”,將心性與道德對接,促進了宋型文化道德準則的本體化。
這樣,作為宋型文化核心的理學最終成形,使以孟子“心性論”、“養(yǎng)氣說”為基礎的道德準則及修養(yǎng)方法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共識,推動了整個社會崇德尚理之風的樹立,逐漸孕育出宋型文化的道德精神。宋型文化尚德行、重修養(yǎng)的道德精神,在宋代士人中蔚然成風,“中外搢紳知以名節(jié)相高,廉恥相尚”,“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jié)相望,班班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元]脫脫等:《宋史》第38冊,第13149頁。。宋代孟學與理學的彼此融會,共同催生了宋型文化的道德精神。
綜上所述,孟子在宋型文化背景下經(jīng)歷了從政治地位到學術(shù)思想、治學方法的全方位變革,即孟子升格運動。正是宋型文化民族化、政治化的趨勢及其理性、精純的精神,選擇了孟子作為精神資源,決定了孟子在兩宋的地位及其基本學術(shù)路向。孟子地位與學術(shù)的升格,也推動了宋型文化的衍生及其意識、精神體系的建構(gòu)。
(責任編輯楊海文)
中圖分類號:B2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6)02-0108-05
*作者簡介:武勇,山西太谷人,(武漢430079)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