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賽珍珠(珀爾 賽登斯特里克 布克)(Pearl S. Buck,1892-1973)的《大地》總括全篇的主題是土地的滋養(yǎng)力量。在整篇小說中,與土地的聯(lián)系關(guān)聯(lián)著孝道,良知,對自然的尊重和堅定的勞動道德,而與土地的疏遠則關(guān)聯(lián)著頹廢和墮落。布克的小說將這一普遍主題置于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背景之中。王龍的生活經(jīng)歷可以作為個案來研究在財富的影響下傳統(tǒng)價值觀是如何被侵蝕。在整篇小說中布克暗示人類的成功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土地是永恒的。基于這些觀點而命名小說為《大地》。
關(guān)鍵詞:大地;農(nóng)民;永恒的土地;舊中國傳統(tǒng)女性;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彭睿睿(1977.7-),女,籍貫:遼寧沈陽,碩士學歷,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2-0-02
一、故事梗概
小說敘述的是舊中國的農(nóng)民王龍從一無所有而成為一個富戶的故事。貧農(nóng)王龍娶了一個大家庭的女傭阿蘭做妻子。阿蘭沉默寡言,吃苦耐勞,但王龍嫌她不夠美貌,對她十分冷淡。大饑荒來了,他們被迫舉家前往南方謀生。王龍在一場動亂中渾水摸魚發(fā)了財,靠著阿蘭的幫助,回到家鄉(xiāng)并買了許多田地,富裕起來。慢慢地,他老了,褪去了年輕時的浮躁和野心,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業(yè)。他告誡兒子們千萬不能賣地,土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礎(chǔ)。本文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體現(xiàn)作品主題:土地具有滋養(yǎng)的力量。
二、 王龍與土地的聯(lián)系
《大地》的主角王龍在小說開篇時是一個貧窮純樸的年輕農(nóng)民,被迫娶了一個女傭,而在小說結(jié)尾時卻是一個富有的對小妾有很大影響力的族長。盡管他發(fā)了財,但王龍部分地失去了與土地,樸素的孝道和賦予其生命含義的參與到舊傳統(tǒng)中去的能力的聯(lián)系。因此他的成功有得有失。
貫穿整篇小說,王的性格主要是由兩種相反的甚至是矛盾的特征所定位。第一個特性是他對土地的熱愛,這使他行孝,具有良好的判斷力,節(jié)儉,勤勞和對家庭的關(guān)愛。第二個特性是他對財富和地位的渴望。雖然他對土地的熱愛使他在小說大部分內(nèi)容中體現(xiàn)出純潔的心靈,但是他對地位的渴望最終玷污其形象并丑化其行為。不過在最后,王的道德感促使他對離開土地感到懺悔,但他從未徹底失去對財富和地位的渴望,并將這種欲望傳遞給他的兒子們。所以在其晚年,他注定要看著他們重蹈黃家的覆轍,并且與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財富的土地決裂。
《大地》在貧窮,純樸的王龍和富有,有權(quán)勢的黃家之間構(gòu)成對比。而且頹廢且充斥著鴉片味的黃家也是一種警示,一種財富帶來隱患的預兆,而這種財富卻誘惑著王龍和他的后代子孫。黃家是一個道德腐敗和自戀的家庭。
布克將王龍對大自然的認識與黃家對土地的褻瀆做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個貧窮的農(nóng)民,王龍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沒錢雇工,他只得自己種植和收獲莊稼,因此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土地上,獨自面對大自然。他的宗教是以土地神為基礎(chǔ),在喜宴前還去上香。這種供奉表明王龍認識到土地比他自己重要。正是因為這種認識,王龍節(jié)儉,勤勞并且謹慎。相反,因為黃家富有,其家庭成員不用親自參加使其致富的勞作,反而雇工,買傭人為其工作。雇工來為自己做事也就意味著他們疏遠了自己的土地。黃家人崇尚財富和財富能夠買到的物質(zhì)商品,而沒有認識到其財富是源自于土地,取決于土地的恩賜。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對錢財滿不在乎。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游手好閑之中,大把的金錢花在奢侈品上,如:美食,鴉片,酒和女人。
三、阿蘭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
作品深入刻畫了阿蘭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作者盡可能客觀地體現(xiàn)出婦女的卑賤地位,以更深刻地體現(xiàn)主題。在很多方面,阿蘭是《大地》中最強大最令人難忘的角色,她體現(xiàn)出舊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境遇和為了恪守婦道而不得不作出的犧牲。阿蘭傾其一生來實現(xiàn)其從未得到回報的努力:她竭盡全力,傾其所能以提高王龍的地位,但她既沒有得到忠誠,也沒有得到熱情作為回報。當她懷上她的第二個孩子的時候,王龍很惱火,因為擔心她的這種情況無法在田間勞作,并且后來他又無所顧忌刻薄地嘲諷她沒有裹過的大腳,還將她珍藏的珍珠拿走送給自己的小妾。小說的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都是描述阿蘭作為犧牲品的地位,但她麻木地無怨無悔地承受著丈夫的行為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贏得相當?shù)淖饑?。在小說里,正是阿蘭做出了很多最棘手的決定——悶死剛出生的女兒使家人有口飯吃——并且她以令人欽佩的堅韌承受著這些艱難的決定。
由于阿蘭是這樣的沉默寡言,沉默便成為王龍觀念中高度珍視的老婆應具備的一種品質(zhì)。布克運用手法而不是語言來表示出阿蘭內(nèi)心痛苦的程度。例如,在洞房花燭夜,阿蘭無意識地畏怯王龍,這就暗示著她作為傭人在黃家受到虐待。阿蘭從未抱怨過王龍刻薄地挖苦她的大腳——但她的確及時地為女兒裹腳,并且因為懼怕激怒王龍而告誡女兒不要抱怨疼痛。她成年累月從未埋怨過使自己腹脹如鼓的致命疾病,我們可以看出阿蘭的勇敢程度。阿蘭體現(xiàn)出失寵的妻子的尊嚴和勇敢。
作為一個終生的女權(quán)主義者,布克并沒有公然批評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角色,但她坦率地描述出因為這種傳統(tǒng)角色而使婦女所承受的艱難。她對阿蘭的人生經(jīng)歷的描述讓這些艱難更加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如同阿蘭一樣,中國婦女沒有真正的權(quán)利,在選擇配偶時沒有發(fā)言權(quán),在結(jié)婚之前她們無法與自己要嫁的人見面。阿蘭和王龍最初的交流表明一些婦女一直都生活在恐懼之中。雖然王龍對她很友善,挑著沉重的箱子,還給她買新鮮的桃子,但阿蘭心中依然充滿恐懼,因為她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干出什么事來。并且,正如布克巧妙地暗示,阿蘭已經(jīng)忍受過男人的騷擾。在新婚之夜,王龍叫醒她并要帶她上床時,阿蘭用抽打本能地自我保護,后來才意識到是自己的丈夫在叫醒她。這種舉動表明阿蘭或許在做傭人時曾經(jīng)受到過身體上的虐待。
布克主要是通過阿蘭這個角色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婦女的地位,并將焦點集中在女性所面臨的艱辛和桎梏,從兒童時代的虐待到成年期的磨難。盡管她是終身的女權(quán)主義者,但布克采用一種冷靜的中性色調(diào)來描述中國婦女所受到的壓迫,重點關(guān)注個人經(jīng)歷而不是主張大規(guī)模的政治或社會權(quán)利。她以不帶偏見的方式表現(xiàn)出纏足,溺殺女嬰,賣女兒做丫鬟等慣例,不斷地促使人們關(guān)注婦女們并不認同這些行為但迫使她們不得不付諸這些行為的環(huán)境。她還暗示那些納妾的,拿老婆當傭人待的丈夫們未必僅僅是殘酷的男人,而且還有具備社會地位的人。她的批評很少直接針對個體角色所犯下的特別行為,更多地針對更為寬廣的滋生和允許這些行為出現(xiàn)的文化價值觀。
布克對中國文化的描寫是客觀和樸素的。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女性不多言多語是被高度贊賞的品格,而像阿蘭這樣盡心盡責的女性從不多言多語。不過盡管從她的言語中難以看出她的性格,但從其行動中卻可以了解很多。一早她給王龍端來一杯熱茶可以看出她對王龍的滿意。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可以看出她對家庭的自豪;在與王龍一起下地前,她清理和修補所有居家用品。她的行為說明她非常能干,勤勞和善于持家。布克暗示了阿蘭過去有一段黑暗經(jīng)歷,這從她斷然拒絕黃家任何人幫助她分娩中可以作為證據(jù)。
布克對阿蘭的性格塑造說明了歸因于女性勞動的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阿蘭的勞作對于王龍至關(guān)重要,由于她的幫助,王龍才能獲得大豐收并為后來的成就積累了一筆財富。阿蘭的勤勞能干使王龍當初對其沒有纏足感到很失望顯得愚蠢,這是因為如果阿蘭纏著疼痛的小腳就不能在田間勞作。最初王龍想娶一個小腳老婆好顯示他有錢供養(yǎng)有小腳而無需外出勞作的老婆。當然,沒有妻子能干的勞作,他也不可能積累財富以及被認為是所代表的社會地位。
賽珍珠通過對王龍的塑造,“通過文學作品,單槍匹馬地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歪曲認識。中國人不再被看作廉價,骯臟可笑的苦力,或者偷偷摸摸的,邪惡墮落的,陰險狡詐的魔鬼。大部分中國人在文學作品中第一次被看做誠實,善良,生活儉樸,工作勤奮,敬畏神靈的農(nóng)民,同美國農(nóng)民沒什么不同。”[1]
結(jié)語:
布克認為家庭的盛衰與自然世界的輪回相似——豐收的開始和結(jié)束比喻成生和死。她暗示正像季節(jié)變換一樣,富豪之家庭此起彼伏,風水輪流轉(zhuǎn)。王龍一家辛勤勞作,熱愛土地,就像進入了春天,然而黃家物質(zhì)富足而奢華,就像進入了秋天,一切都會改變,唯有土地永恒。伯蒂爾·林布萊德在頒獎儀式上說:“你通過你的作品使我們看到了人民大眾中的個人,你給我們展示了家族的興衰以及作為這個家族基礎(chǔ)的土地。在這方面你教會我們認識那些思想感情的品性,正是他們把我們蕓蕓眾生在這個地球上聯(lián)系到一起,你給了我們西方人某種中國心?!盵2]
人類全部生命在永恒的土地上開始和結(jié)束這一觀點是小說的基礎(chǔ)也是標題的來源。小說始終堅持認為土地理應得到敬重,凡不敬重土地者最終會遭遇不幸。
因此,《 大地》 總括全篇的主題是土地的滋養(yǎng)力量。布克的作品“對傳播中國文化在客觀上起了促進作用,因而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3]而“賽珍珠作為一個外國作家試圖運用中國人的視角,以文化為切入點描寫中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的生活,敘述者與其敘述的事似無距離,又有距離,分寸掌握恰到好處,然后又能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使西方人自然接受而不感陌生,影響所及,廣泛而又持久?!盵4]
注釋:
[1]Liao,Kang.Pearl S .Buck:A Cultural Bridge across the Pacific[M].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7:12.
[2]賽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3]王逢振.大地三部曲分序·關(guān)于賽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38.
[4]劉海平.賽珍珠與中國[J].北京.外國文學評論,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