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林
【適用話題】心態(tài) 知足常樂 懂得感恩
《列子·天瑞》記載,孔子游泰山時(shí),在路上遇見榮啟期,但見他滿頭白發(fā),遍身纏著鹿皮(沒有衣服穿就纏上皮子保暖),獨(dú)自鼓琴而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p>
孔子連連點(diǎn)頭稱是。又不無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dá),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飛黃騰達(dá)者能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tài),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于讀書人的常態(tài),又可以安心等待人生最終的歸宿,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
“自寬”,是一種自我的精神撫慰和享受。
“能自寬者”是快樂的。
“自寬”在于“知足”?!独献印酚醒裕骸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只有“知足之足”才是最大的“滿足”,不知足的人想不到“自寬”,也達(dá)不到“自寬”,無法“自寬”。事到知足心常愜,孔子稱“善”的榮啟期,說是“能自寬者”,就是一個(gè)能夠知足常樂的人?!叭松蝗缫馐率司拧?,能夠在“十之八九”之外找到快樂,實(shí)在不容易。
“自寬”緣于“感恩”。無論生活,還是生命,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需要感恩。懂得感恩,是知足的前提,是收獲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懂得尊重,懂得珍惜,才能感受人生之美好;常懷感恩之心,才能得善念之恩澤,心境自然安寧;常懷感恩之心,才能達(dá)“自寬”之效,得“自寬”之樂。
“自寬”,有益于身心,有益于生活。
“能自寬”,是一種可貴的修養(yǎng)。
【素材分析】自寬者知足,知足者常樂。榮啟期怡然自得,其“樂甚多”,正是擁有了良好的心態(tài),懂得了“知足常樂”的人生哲理。其實(shí),人生常態(tài),遺憾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學(xué)會(huì)自寬,懂得感恩,就能體驗(yàn)生活之趣,收獲生命中的快樂與幸福。
(特約教師 董選輝)
NEW視野
人們常常尊稱劇作家、詞作家、中國歌舞劇院院長喬羽為“詞壇泰斗”“詞壇不老松”等,但喬老對此付之一笑,他曾說:“我反對泰斗的說法。泰斗是那些永遠(yuǎn)明亮的、指引方向的。而我只是一個(gè)歌詞作者罷了。動(dòng)不動(dòng)就大師、泰斗,這是一種浮躁的社會(huì)現(xiàn)象。沒人會(huì)說‘著名的魯迅,我們只說魯迅先生,曹雪芹寫了《紅樓夢》,我們也不說他著名,但人人都知道?!眴汤闲γ疵?,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他要求自己筆下的每一行詞句都必須是有實(shí)感而發(fā)、有真情而抒的心血結(jié)晶,而不是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從他那兒,我們會(huì)發(fā)現(xiàn),原來心靈真的可以不為積習(xí)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