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龍(甘肅省武山縣山丹鎮(zhèn)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技術(shù)服務中心 741300)
某些中藥不良反應的預防
唐澤龍
(甘肅省武山縣山丹鎮(zhèn)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技術(shù)服務中心 741300)
中藥,即使是單味藥,由于所含成分很復雜,其功能與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中藥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諸多功能與主治中的一種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屬于“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其偏性必然帶來不良影響。在工作實踐中,臨床出具藥方,雖然是辨證選藥,但由于藥物本身的性質(zhì)等種種原因,用藥后還會出現(xiàn)某些不良反應,如用補氣藥后引起的壅塞,用瀉火藥后出現(xiàn)的脾胃不適等。中藥藥性理論在論述藥物作用時,也有不少關于不良反應的論述。例如:《研經(jīng)言》“凡藥能逐邪出某經(jīng)者,皆能傷正;能補虛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經(jīng)者,皆能引邪入某經(jīng)。幫麻、桂發(fā)表,亦能亡陽;苓瀉利,亦能爍津。于此知無藥之不偏矣”。實踐證明只要配伍合理,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這些現(xiàn)象是可以避免的。
常用的補氣藥有黨參、黃芪、大棗、甘草等,這些藥物性味甘溫,用量較大或久服時,易生壅滯之副作用,根據(jù)前人“填補必先理氣”和“氣以通為補”的經(jīng)驗,要達到補而不滯,應在補氣方中配一些理氣宣通藥物,陳皮、砂仁、木香、枳殼等,如補中益氣湯、五味異功散中的陳皮,參苓白術(shù)散中的砂仁,歸脾湯中的木香。
附桂姜大辛大熱,易劫陰液。用時常配伍養(yǎng)陰潤燥的當歸、熟地、枸杞等補陰藥,也可以黃芩反佐,如黃土湯中的黃芩,川樸散(《元亨療馬集》)中的五味子等。
滋陰藥熟地、生地、沙參、二冬、枸杞等多具甘涼滋膩,可阻礙胃氣。用時常配伍健胃理氣、辛散之藥,如陽和湯中的白芥子、麻黃,一貫煎中的川楝子,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三瀉藥等。
因瀉火藥多苦寒,單純服用易損脾胃(尤以平素脾胃虛寒者更易),出現(xiàn)食欲不振、飲水大減、糞便溏瀉等癥。故在用苦寒瀉火藥時,可酌加益脾養(yǎng)胃之品,以護胃氣。如白虎湯中的甘草、粳米可防石膏、知母之寒而起保護胃氣的作用。
熟地、白芍、何首烏、阿膠等屬純陰膩滯之品,用時常加入川芎、當歸、丹參等血中氣藥,使之補而不滯,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即為明例。據(jù)藥物試驗證明,活血化瘀藥一般具有擴張血管、控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用時補血配活血,即能補而不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
川芎、桃紅、棱術(shù)等活血藥屬“攻”“消”之品,易耗血傷正,用時多與養(yǎng)血藥當歸、生地、白芍等配伍,如血府逐瘀湯中的當歸、生地,當歸散中的當歸、白芍等,可使瘀不傷正,活血不耗血。
在臨床治療中,單純用止血藥常有留瘀之弊,以致血不循經(jīng),淤而為患,或復出血。用止血藥時,酌配茜草、川軍等活血化瘀藥,可減少其血止瘀留的副作用,如十灰散中的茜草、川軍,固沖湯中茜草等。
麻黃、桂枝、細辛、半夏等解表化瘀藥多能耗氣傷津,為減少這種副作用,可適當配用五味子、烏梅、白芍、山藥等斂肺、生津、健脾藥物。麻黃的功能與主治為“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由于麻黃可作用于心血管,使心臟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所以會引發(fā)失眠、神經(jīng)過敏、不安和震顫等癥狀。因此發(fā)汗散中以芍藥和營斂陰,防麻黃、桂枝發(fā)散太過,小青龍湯中用五味子等。
五味子、烏梅、白芍、石榴皮等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作用,但也有呆滯之弊。若適當配合桔梗、麻黃、大黃、玉片等宣散通利藥,即可減少副作用,如郁金散中的白芍、訶子與大黃的應用,百合固金湯中少佐桔梗以輕宣肺氣等。
用攻瀉逐水藥不當可傷正氣。故應用時常配合扶正藥當歸、黃芪、大棗等,如大戟散中的黃芪,十棗湯中的大棗等均防止主藥太過。
中藥藥物搭配是辯證而統(tǒng)一的。綜上所述,補氣---理氣、補血---活血、收斂---宣散、溫陽---補陰等是對立統(tǒng)一的用藥原則,對預防用藥中不良反應有重要意義,應用中不可忽視。
S853.7文獻標識碼:B
1003-8655(2016)03-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