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宋利華 曹 彬(吉林省人民醫(yī)院離休干部三療區(qū),吉林 長春 130021)
?
糖尿病不同階段胃運動功能的變化及其血糖對胃運動的影響
張 雷 宋利華 曹 彬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離休干部三療區(qū),吉林 長春 130021)
【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不同階段胃運動功能的變化以及患者血糖對胃運動的影響。方法 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54例,分為A組(具有胃腸癥狀和并發(fā)癥)患者32例和B組(無胃腸癥狀)患者22例,另選C組(健康志愿者)25例,利用核素法(核素胃排空檢查和放射性核素分析等)觀察糖尿病患者不同階段胃運動功能的變化,并檢測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研究血糖對胃運動的影響。結果 A組患者全胃和近端胃T1/2時間長于C組(P<0.05),2 h近端胃存留率和遠端胃存留率高于C組(P<0.05),遠端胃排空速率低于C組(P <0.05);B組患者全胃T1/2時間長于C組(P<0.05),2 h近端胃存留率低于C組(P<0.05),全胃和近端胃排空速率高于C組(P<0.05);A組患者遠端胃放射性計數(shù)較B組和C組顯著增加(P<0.05),胃內食物分布異常;血糖檢測結果顯示,A組患者血糖與各項胃排空指標無相關,B組患者餐后2 h血糖與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2 h存留率呈負相關。結論 不同時期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功能各不相同,早期多表現(xiàn)為胃排空正常,可伴有胃排空加速,晚期多表現(xiàn)為胃排空延遲;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胃腸癥狀的主要原因在于胃內食物異常,且早期患者血糖與胃排空率呈負相關,可加速胃排空。
【關鍵詞】糖尿??;胃運動功能;血糖
糖尿病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發(fā)病率高,易引起胃運動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的消化道癥狀[1],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特征是高血糖,主要是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者二者兼有引發(fā),對患者胃功能具有很大影響[2];為進一步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階段胃運動功能的變化以及血糖對胃運動的影響,我院選取5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平均病史≥2年,經(jīng)胃鏡和造影檢查確診為2型糖尿??;將患者分為A組(具有胃腸癥狀和并發(fā)癥)患者32例和B組(無胃腸癥狀)患者22例,另選C組(健康志愿者)25例;A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48.9±5.6)歲,病程(8.5±1.2)年;B組中男13例,女9例,年齡(49.0±4.8)歲,病程(6.5±0.4)年;C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2.3±5.7)歲。
1.2 方法:采用核素法進行胃排空檢查:①首先,給予患者試餐:400 mL開水浸泡65 g方便面,同時給予患者總熱量為2104.2 kJ的油炸雞蛋,指導患者5 min內進餐完畢;②利用雙探頭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放射性核素采集,第1 h內15分鐘/1次,第2 h內30分鐘/1次,連續(xù)采集7次;③選定放射性核素采集區(qū),包括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通過計算機準確計算其放射性計數(shù),得出校正值,即排空參數(shù)。同時檢測患者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三組患者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的半排空時間(T1/2)、2 h存留率和排空速率;患者進食,擴張近端胃,食物位于底部,之后食物移向遠端并排出,本次研究主要于進食后45 min時進行檢查,此時胃部食物分布清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收集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排空:A組患者全胃T1/2為(86.71±5.82)min,近端胃T1/2為(78.24±5.13)min,2 h全胃存留率為(37.11±3.26)%,近端胃存留率為(36.17±2.37)%,遠端胃存留率為(40.73± 5.01)%,全胃排空速率為(0.66±0.02)%/min,近端胃排空速率為(0.70±0.03)%/min,遠端胃排空速率為(0.67±0.05)%/min;B組患者全胃T1/2為(83.46±5.57)min,近端胃T1/2為(58.44 ±5.98)min,2 h全胃存留率為(26.74±3.59)%,近端胃存留率為(16.02±2.47)%,遠端胃存留率為(33.92±5.88)%,全胃排空速率為(0.96±0.07)%/min,近端胃排空速率為(1.35±0.30)%/min,遠端胃排空速率為(1.06±0.12)%/min;C組患者全胃T1/2為(54.29 ±4.25)min,近端胃T1/2為(49.36±3.90)min,2 h全胃存留率為(27.99±2.14)%,近端胃存留率為(23.27±2.23)%,遠端胃存留率為(33.44±3.82)%,全胃排空速率為(0.85±0.10)%/min,近端胃排空速率為(0.84±1.01)%/min,遠端胃排空速率為(1.02 ±0.07)%/min。A組患者全胃和近端胃T1/2時間長于C組(P <0.05),2 h近端胃存留率和遠端胃存留率高于C組(P<0.05),遠端胃排空速率低于C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組患者全胃T1/2時間長于C組(P<0.05),2 h近端胃存留率低于C組(P <0.05),全胃和近端胃排空速率高于C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胃內食物分布:A組患者45 min遠端胃放射性計數(shù)為(9497.38 ±1350.26),B組為(5876.28±949.67),C組為(6238.77± 1694.19),A組患者遠端胃放射性計數(shù)較B組和C組顯著增加(P <0.05),胃內食物分布異常。
2.3 血糖對胃運動的影響:A組患者空腹血糖為(8.29±0.67)mmol/L,餐后2 h血糖為(12.81±1.43)mmol/L;B組患者空腹血糖為(8.24± 0.72)mmol/L,餐后2 h血糖為(12.77±1.58)mmol/L;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A組患者血糖值與各項胃排空指標(包括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等)之間不具相關性,B組患者餐后2 h血糖與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2 h存留率呈負相關。
胃腸損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約有76%患者具有胃運功功能障礙,也稱為糖尿病性胃輕癱[4],其病理生理特點是胃腸張力和收縮力下降,胃蠕動減慢,胃排空延遲[5],臨床中糖尿病患者常見癥狀有兩大類:①胃部癥狀,患者發(fā)病時間越長越明顯,主要是由于植物神經(jīng)紊亂及胰高糖素分泌過多所致,食欲差和腹脹等癥狀可短暫好轉,也可持續(xù)存在;②腸道癥狀,發(fā)病時間≥8年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和微血管病變致使腸道動力減弱[6],食物通過小腸時間延長,細菌大量繁殖及大量膽鹽分解可引起腹瀉,導致電解質失衡,胰腺分泌脂肪酶減少,脂肪消化吸收障礙可引起脂肪瀉。血糖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中診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即可確診,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血糖能夠減緩正常人或糖尿病患者胃排空;為進一步研究糖尿病不同階段胃運動功能的變化以及患者血糖對其胃運動的影響,我院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54例,分為A、B兩組,另選正常人為C組,均采用核素法檢查胃排空并收集放射性計數(shù)進行臨床研究,結果表明A組患者全胃和近端胃的T1/2時間均長于C組(P<0.05),2 h近端胃存留率和遠端胃存留率均高于C組(P<0.05),遠端胃排空速率低于C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組患者全胃T1/2時間長于C組(P <0.05),2 h近端胃存留率低于C組(P<0.05),全胃和近端胃排空速率高于C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A組患者胃部食物存在異常,其遠端胃放射性計數(shù)較B組和C組顯著增加(P<0.05);A組患者血糖值與各項胃排空指標之間不相關,B組患者餐后2 h血糖與全胃、近端胃和遠端胃2 h存留率呈負相關,證明高血糖可加速患者胃排空。
總而言之,糖尿病后期患者由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發(fā)生病變,平滑肌受損,可形成胃功能障礙,延遲胃排空,患者胃腸癥狀較明顯,但此時的血糖濃度與胃運功功能無直接關系,該領域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薇,嚴祥,尹紅,等.糖尿病大鼠血漿中介素的水平變化及其對胃動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1199-1201.
[2] 錢研華.不同階段糖尿病胃運動障礙的臨床用藥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0):463-464.
[3] 藍宇,路國濤.不同階段糖尿病胃運動障礙診治對策[J].胃腸病學,2012,17(2):83-86.
[4] 陳艷,劉詩.電針足三里對胃腸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7):705-709.
[5] 盧玲,浦菊芬,惲芬娟,等.胃電刺激對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胃動力學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2,18(17):02-03.
[6] 葛海燕,沈明琴,李娟.中醫(yī)益氣健脾與養(yǎng)陰和胃法對糖尿病胃輕癱大鼠胃動力和胃血流的作用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18(12):238-242.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9-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