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泉村,位于山西省陽泉市郊區(qū)義井鎮(zhèn),村落背山面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氣候環(huán)境舒適宜人。歷史上有陽泉春色、帽石煙凝、石甕生風、棲云道院、登云日樓、文昌古廟、飲馬坑泉、節(jié)孝牌坊等大陽泉古八景。
據村內碑文記載,大陽泉村古名德裕城,在唐代已有人定居,后因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諧音而稱“陽泉”。金末元初,元好問與村中馮氏交往甚厚,常來陽泉游覽,留下《陽泉西谷》《挽馮節(jié)付》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清時期,由于地處交通要道,大陽泉村在接受先進思想的同時,經濟、文化、手工業(yè)等也迅速繁榮發(fā)展,涌現(xiàn)出以“魁盛號”為代表的十幾家商號,并將分號、店鋪拓展至全國,大陽泉因此聲名遠播。之后,隨著正太鐵路陽泉站的設立,千年古村重獲商機,大陽泉村現(xiàn)存的歷史建筑大多為這一時期所建。
陽泉街,是古村的主街,現(xiàn)被稱為“明清一條街”。大陽泉村的傳統(tǒng)建筑以陽泉街為界,村北多商賈大院,以“魁盛號”名聲最響;街南多儒生住所,以張穆故居最具代表。兩者相融,形成古村亦商亦文的獨特氛圍。
“魁盛號”是清代巨商郗永壽的大院,作為平定州最大的商號,見證了郗家180年的滄桑。因郗氏家族嚴于治家,憐貧惜弱,賑災濟貧,樂善好施,魁盛大號大院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御封為“都悃府”。
張穆故居,是近代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張穆的居住地。據當地村民介紹,張穆故居原來是一座東西兩串四進的大院,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保存下來的僅有東院的三進。第三進院落正房五開間,兩廂與正房采用木質隔斷,居中三間留檐廊,廂房也是三開間帶檐廊,形成優(yōu)美的空間環(huán)境。正房臺階下東側有一株樹齡200余年的白芍藥,西側為白牡丹。每到五月,繁花似錦。“灰瓦黑柱紅對聯(lián),藍天碧日白牡丹”是這一小院的真實寫照。
廣育祠,村里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建筑,俗稱人主廟。據碑文考證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距今已有670年的歷史,由戲樓、正院和配院組成,分布在陽泉街兩側,街南是戲臺“嘒愉樓”,簡樸大方,并無過多裝飾,屋頂采用卷棚懸山,形態(tài)像元代遺作,但木構做法更具清代建筑的特征。街北是廣育祠正院山門,院內樓臺亭閣,罄鐘鼓樂,善男信女,香火依舊。正殿三楹供奉的是“禖神”,東面耳房供奉的是呂祖和藥王。泥塑彩身,年久失修,斑駁陸離,卻承載著無數人的祈盼和希冀。
(張兵、張子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