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慶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耳石手法復位治療臨床分析
朱佐慶
目的探討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PPV)患者耳石手法復位的療效。方法200例BPPV患者,隨機分為藥物組和耳石手法復位組,每組100例。藥物組給予常規(guī)改善微循環(huán)治療,耳石手法復位組給予Epley、Semont、Barbecue三種手法復位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藥物組總有效率為70%,耳石手法復位組為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BPPV患者進行耳石手法復位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耳石手法復位;臨床療效
BPPV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眩暈類型,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位置誘發(fā)的眩暈與眼震[1],發(fā)病機制可分為壺腹嵴頂耳石癥和半規(guī)管耳石癥兩大學說[2]。此病雖然常見,但基層醫(yī)院的醫(yī)生往往因為不能認證而誤診,從而延誤患者病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如果能夠快速確診,迅速采取耳石手法復位進行質量,將有非常顯著的療效[4]。本文探討B(tài)PPV患者耳石手法復位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200例BPPV患者,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5歲;其中后半規(guī)管BPPV 110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 9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藥物組和耳石手法復位組,每組100例。藥物組平均年齡44.6 歲,耳石手法復位組平均年齡4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①頭位變動誘發(fā)的短暫性(<1 min)旋轉性眼震,反復發(fā)作;②不伴有聽力障礙(耳聾和耳鳴)、中樞神經系統(tǒng)以及全身系統(tǒng)級別的癥狀和體征;③旋轉試驗陽性,包括試驗能誘發(fā)眩暈并伴有特征性的旋轉和垂直性眼震,其典型的潛伏期1~2 s,呈陣發(fā)性并可在10~20 s 內突然出現(xiàn)和增強,隨后降低,恢復坐位后眼震方向逆轉,有疲勞性即重復試驗誘發(fā)出的眩暈和眼震逐次減輕;④磁共振檢查前庭無異常。
1.3方法 藥物組給予常規(guī)改善微循環(huán)治療,藥物為杏丁25 ml,2次/d,靜脈滴注。耳石手法復位組則采取Epley、Semont、Barbecue三種手法復位治療[5]。
1.3.1Epley手法 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并向患側扭轉45°;②頭逐漸轉正,然后繼續(xù)向健側偏45°;③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使其側臥于治療臺上,頭部偏離仰臥位達135°;④坐起,頭前傾20°。
1.3.2Semont手法 ①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頭部,患者端坐,頭向健側旋轉45°,迅速向患側躺下;②令患者頭部及身體從患側向健側180°快速翻轉,頭向下轉45°;③端坐。
1.3.3Barbecue翻滾法 ①患者坐于治療臺上,在治療者幫助下迅速平臥,頭向健側扭轉90°;②身體向健側翻轉,使面部朝下;③繼續(xù)朝健側方向翻轉,使側臥于患側;④坐起。完成上述步驟為1個治療循環(huán),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平均治療2次/d,每次重復5個循環(huán)。在治療結束后48 h內,應盡量保持頭直位,睡眠應半臥位,盡量避免讓頭部承受劇烈運動。
1.4療效評定標準 在治療后的第14天對兩組患者驚醒療效評估[6]。痊愈:眩暈即眼震消失,旋轉試驗陰性;改善:眩暈消失,但頭暈或不平衡仍舊存在,亦或旋轉試驗所誘發(fā)眼震時間縮短,或眩暈眼震仍存在,但每天的發(fā)作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50%;無效:眩暈眼震無明顯變化??傆行?痊愈率+改善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藥物組總有效率為70%(痊愈26例,改善44例,無效30例),耳石手法復位組為100%(痊愈46例,改善54例,無效0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294,P<0.05)。
BPPV又被稱為耳石癥,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周圍性眩暈,是一種良性疾病,大部分是特發(fā)性的[1],若能及時準確的確診,就能進行針對性有效治療。
通過以上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明顯看出,藥物組總有效率為70%,耳石手法復位組為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耳石手法復位治療BPPV效果顯著,因此病史采集及各種實驗性檢查等為BPPV的重點,一旦確診,可以采用耳石手法復位進行迅速有效的治療[7,8]。
綜上所述,耳石手法復位對于BPPV患者來說,操作簡單,經濟便捷,療效確切,患者非常易于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王新德.現(xiàn)代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51.
[2]儲旭華,夏懷林,汪斌農,等.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自我治療.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2):122-124.
[3]董萬利,殷曉菁.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07,1(3):143-146.
[4]孔繁元,粟秀初,黃如訓,等.眩暈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流程建議說明之二:引起眩暈的常見疾病.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9(5):395-397.
[5]Cohen HS.New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7):663.
[6]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jù)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3):163-164.
[7]宋海濤,高波,彭好,等.165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管石復位治療療效觀察.中華耳科學雜志,2006,4(4):283-286.
[8]區(qū)永康,鄭億慶,陳玲,等.不同類型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和治療.中華耳科學雜志,2006,4(4):279-2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46
2015-11-02]
116100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