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瑩,孫慧峰,郭慧敏,孟祥才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基礎研究·
赤芍和白芍本質(zhì)差異及未來發(fā)展的思考△
付曉瑩,孫慧峰*,郭慧敏,孟祥才*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赤芍和白芍藥材雖然來源于同一物種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相同藥用部位,但其藥效差異的因素較為復雜,加工方法的不同僅僅是產(chǎn)生藥材分化的一個因素。本文從種質(zhì)、生產(chǎn)方式、環(huán)境、采收加工等因素闡述了赤芍和白芍本質(zhì)差異。芍藥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臨床需要,赤芍來源從野生轉(zhuǎn)為栽培,應確定適宜的種質(zhì),優(yōu)化種植技術(shù),保證傳統(tǒng)療效。
赤芍;白芍;質(zhì)量
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為中藥“赤芍”,鮮根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后則為中藥“白芍”。白芍和赤芍二者具有相同的基源,藥用部位也相同,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根據(jù)加工方法將其為區(qū)分為兩種不同的藥材。白芍補虛,苦、酸、甘,微寒,用于補血平抑肝陽。赤芍清熱,苦,微寒,功偏清熱涼血祛瘀。白芍和赤芍的區(qū)分具有悠久的歷史。藥用《傷寒論》及中國早年傳統(tǒng)方劑中只有“芍藥”之稱;《金匱玉函經(jīng)》中有芍藥“刮去皮”的加工方法;南北朝陶弘景以根、花的顏色分赤白,宋代將芍藥獨立成了白芍和赤芍兩種藥物?,F(xiàn)今“白芍”沿用了前代芍藥的去皮、熬制、炙制及炒制等法[1]。《日華子本草》曰“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此辨芍藥花根[2]。赤芍、白芍在涼血功效上各有所偏重[3]。白芍含有較多的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內(nèi)酯苷補血作用優(yōu)于芍藥苷[4]。白芍總提物對抑制炎性水腫和炎性滲出均有很好的效果,而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赤芍總提物的作用明顯優(yōu)于白芍總提物[5]。赤芍提取物對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趾腫脹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而白芍抑制作用較差,研究證明兩種藥材的代謝組學有較大的差異,α-酮戊二酸、蘋果酸、白細胞三烯A4、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a 等為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內(nèi)源性生物標識物[6]。細胞增殖研究顯示,白芍水提液可顯著增殖胸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A7r5,而赤芍水提液并不明顯[7]。對于環(huán)磷酰胺所致的血虛證小鼠模型,白芍升高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壓積的作用強于赤芍[8]。影響藥材質(zhì)量的因素主要有種質(zhì)、環(huán)境、采收加工等因素,然而赤芍和白芍在上述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1.1 野生芍藥遺傳多樣性豐富
芍藥在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地區(qū)均有分布,各分布區(qū)的環(huán)境差異很大,在長期自然選擇下,種質(zhì)必然存在多樣性。在野生群體中,花有紅白兩種顏色,根部也有粉紅和白兩種顏色?,F(xiàn)代研究證明,野生芍藥多態(tài)性比率最高,達到77.6%[9]。雖然芍藥的主要遺傳變異在群體內(nèi),但其群體間變異也達總變異的25%以上,超過異交蟲媒的物種只有20%的變異[10]。對于芍藥來說,分布范圍在32°~53°,地域廣闊,南北產(chǎn)地的種質(zhì)差異將會很大,野生芍藥生物遺傳多樣性豐富。
1.2 栽培促進了種質(zhì)的分化
植物走向栽培后,在人工選擇的作用下,群體將積累更多新的變異,最明顯的要數(shù)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現(xiàn)在栽培的農(nóng)作物與野生的種類已無法相比。藥用植物長期的栽培也會導致遺傳發(fā)生巨大改變。川芎是我國傳統(tǒng)大宗中藥材,然而卻沒有野生的川芎,對其本草進行考證和遺傳物質(zhì)分析,認為其可能來源于藁本,經(jīng)過長久栽培演化而形成另一新的物種[11]。白芷和牛膝的野生種的根不能作中藥白芷和牛膝用[12],說明多代選育物種的遺傳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改變,形成了更符合臨床需要的遺傳特性。宋代陳承《本草別說》“芍藥生丘陵山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說明我國杭州、江蘇、山東等地藥用芍藥至少已有千余年的種植歷史。種植的芍藥根部斷面白色,纖維很少,而采用內(nèi)蒙、黑龍江等地種子種植的芍藥根纖維比例很大,外觀有明顯的差異?,F(xiàn)代研究也證明芍藥種內(nèi)大致分為野生與栽培兩大類群,在野生群體中來自多倫的芍藥單獨聚為一類,在藥用栽培群體中產(chǎn)于安徽亳州的與產(chǎn)于浙江磐安、縉云的芍藥各聚為一類[9]。因此,藥用芍藥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必然積累一些優(yōu)良性狀,強化藥用白芍的療效。
1.3 種質(zhì)差異可能是導致藥材分化的根本原因
芍藥的種質(zhì)差異在我國古代本草就有記述。梁代《本草經(jīng)集注》:“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顯然當時就已認識芍藥的根就有“赤”和“白”二色。宋代《開寶本草》載:“此有赤白兩種,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說明芍藥不僅根有赤白,而且花也有赤白。兩個古代記述表明我國古代就已認識到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而恰在此時期,芍藥開始分為“白芍”和“赤芍”使用。被稱為醫(yī)之始祖的《黃帝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于五色與五臟的描述,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蹲⒔鈧摗肥状翁岢觥吧炙?,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目前,野生芍藥的根的確有赤白二色,因此根的顏色也可能是一種植物分為兩種藥材的根本原因,白芍是人工選擇的結(jié)果。研究也證明川赤芍、赤芍、白芍抑制脂多糖(LPS)誘導大鼠肺泡巨噬細胞NR8383過度激活的“藥效成分組”中,同基源的赤芍產(chǎn)生兩個獨有成分[13],北方野生赤芍的抗凝血作用顯著強于南方栽培的赤芍,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顯著低于南方栽培赤芍[14]。因此,近代雖然以加工方法劃分赤芍、白芍,但種質(zhì)的差異也會對藥材質(zhì)量產(chǎn)生重大影響。
2.1 栽培和野生環(huán)境的差異
栽培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也會導致藥材質(zhì)量的改變。赤芍野生品中沒食子酸、兒茶素、芍藥苷、苯甲酸和總鞣質(zhì)的含量范圍依次為0.008 35%~0.143%、0.024 2%~0.675%、2.23%~8.03%、0.033 2%~0.152%和0.77%~4.38%,赤芍栽培品以上4種化學成分的含量范圍分別為0.006 26%~0.052 3%、0.114%~0.516%、1.57%~4.18%、0.032 5%~0.115%和0.32%~1.06%,栽培品和野生品存在較大差異[15-16],芍藥中最主要的成分為芍藥苷,野生品中芍藥苷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大致以3%為分界線,赤芍野生品與栽培品的紅外吸收頻率、吸收峰的相對強度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17]。北方芍藥栽培歷史較短,野生品與栽培品的紅外吸收頻率、吸收峰的相對強度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1621、1448、1317、1051、780 cm-1有較強的吸收峰,而栽培芍藥根在1626、1022、930、860、762、577 cm-1有較強的吸收峰[18]。
白芍來自于栽培,赤芍來源于野生,雖然我國藥典規(guī)定赤芍和白芍僅是加工方法的不同,但事實上栽培與野生芍藥的使用方法的確不同。栽培的芍藥采收期集中,藥材的量大,便于加工,而野生品則不然,野生和栽培可能導致了兩種藥材的加工方法存在差異,代代相傳。因此,野生與栽培也是區(qū)分赤芍和白芍的一個重要因素。
2.2 不同產(chǎn)地的差異
白芍的芍藥主產(chǎn)于浙江杭州、安徽亳州和山東菏澤,屬北亞熱帶濕潤區(qū),赤芍的芍藥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屬中溫帶半濕潤區(qū)和亞干旱區(qū)。兩地生長期、降雨量、土壤、溫度等均存在很大差異,即使相同的種質(zhì)資源,其質(zhì)量也會產(chǎn)生很大差異。
3.1 生長年限的差異
生長年限對黃酮和初生代謝影響顯著大于產(chǎn)地,不同產(chǎn)地的皂苷和異黃酮存在較大差異[19]。4年生和6年生北方野生和栽培的芍藥的沒食子酸相差20%,兒茶素和芍藥內(nèi)酯苷相差1倍左右[20]。但在安徽亳州種植的生長1~6年白芍的芍藥苷含量相差不大[21]。野生芍藥生長年限很長,根粗糙,淡棕褐色至黃棕色,有縱溝及皺紋,粉白色至棕褐色,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多具有裂隙;栽培品一般4~7年,根呈圓錐狀,多須根外皮較平滑,不具或具較淺的縱溝紋,多見須根痕,外皮不易剝落,斷面平坦,細膩,不具裂隙,木部放射狀紋理不明顯[22],活性成分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3.2 采收期的差異
北方赤芍不同采收期的沒食子酸、兒茶素、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苷、苯甲酸和丹皮酚的含量的含量可相差幾倍,芍藥苷含量在秋季含量最高[21,23],因此,采收期的不同,對芍藥藥材活性成分影響很大。赤芍來源于野生,很難保證在秋季采收,況且芍藥在初秋就發(fā)生枯萎,不變識別,而在花季極容易識別,赤芍和白芍的采收期也完全不同。
3.3 加工方法的差異
白芍主要為栽培品,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而得,而赤芍中芍藥多為野生品,以生品入藥。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兩者的最大差別是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苷亞硫酸酯、苯甲酸和丹皮酚,白芍和赤芍的特有成分分別是芍藥苷亞硫酸酯和丹皮酚[24]。赤芍中氧化芍藥苷、赤芍藥苷、1-O-benzoylsucrose、牡丹皮苷、赤芍藥苷等含量較高,白芍中芍藥內(nèi)酯苷、芍藥內(nèi)酯苷、沒食子酸、沒食子酰芍藥苷、沒食子酰芍藥內(nèi)酯苷乳酸、芍藥內(nèi)酯苷、6-O-沒食子酰白芍苷等含量較高[25-26]。
各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白芍和赤芍來源于芍藥,只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已。但現(xiàn)實中兩種藥材的種質(zhì)、來源(野生或栽培)、生長環(huán)境、采收年限和采收期等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藥材的質(zhì)量,加工方法僅是其中一個因素。目前,芍藥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北方大量栽培的芍藥開始作為赤芍使用,生長環(huán)境、采收年限和采收期也會與白芍接近,赤芍的質(zhì)量也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這是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現(xiàn)實。從以上論述中也可以看出,赤芍和白芍的應用也存在諸多人文因素,栽培及采收方式必然發(fā)生改變,而種質(zhì)將是影響藥材質(zhì)量的最重要因素。野生資源很少,為了保持赤芍的品質(zhì),如何在栽培條件下優(yōu)選并確定最佳種質(zhì)、優(yōu)化生產(chǎn)技術(shù)是一項重要課題需要研究。
[1] 嚴玉平,宋曉宇.“白芍”與“赤芍”的分化與應用初探[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7):1775-1776.
[2] 羅淳.淺談赤芍與白芍的歷史源流、劃分及應用[J].光明中醫(yī),2011,26(11):2356-2357.
[3] 宋玉超,連超杰,崔秀榮,等.赤芍、白芍涼血作用比較研究(Ⅰ)-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細胞的作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5):4-6.
[4] 張建軍,黃銀峰,王麗麗,等.白芍、赤芍及芍藥苷、芍藥內(nèi)酯苷對綜合放血法致血虛小鼠補血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9):3358-3362.
[5] 王瑞,魯嵐,李穎偉,等.赤芍與白芍的藥理作用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7):112-114.
[6] 楊琪偉,楊莉,熊愛珍,等.赤芍和白芍抗炎作用的UPLC-MS代謝組學初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6):694-697.
[7] 朱雅玲,周若龍,吳金雄,等.白芍、赤芍化學成分差異及其對大鼠胸動脈平滑肌 A7r5細胞的生物效應比生物效應比較[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3(10):1453-1457.
[8] 李強,周榮,楊偉鵬,等.赤芍、白芍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的血虛證小鼠補血作用比較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1,28(1):19-21.
[9] 周紅濤,胡世林,郭寶林,等.芍藥野生與栽培群體的遺傳變異研究[J].藥學學報,2002,37(5):383- 388.
[10] 陳家寬,楊繼植物進化生物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173.
[11] 單鋒,郝近大.川芎(芎藭)的本草源流考[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6):2306-2310.
[12] 胡世林.道地藥材與中藥標準化[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5,(1):39.
[13] 宋玉超,馬海波,張旗,等.赤芍、白芍的LC-MS色譜峰與細胞抑制率的譜效關(guān)系研究[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2,27(2):103-106.
[14] 李文,殷小杰,廖福龍,等.六種產(chǎn)地赤芍對大鼠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1,7(6):30-31.
[15] 程明,楊連菊,馮學鋒,等.赤芍野生品和栽培品總鞣質(zhì)含量比較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1):39-40.
[16] 俞敬波,章軍,王文全,等.赤芍野生品與栽培品4種化學成分含量的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8):107-111.
[17] 胡世林,付桂蘭,馮學鋒,等.不同產(chǎn)地和部位赤芍中芍藥苷的含量測定[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2):714-716
[18] 周紅濤,胡世林,馮學鋒,等.不同產(chǎn)地赤芍的FTIR指紋圖譜對比分析[J].中草藥,2002,33(9):834-837.
[19] Zheng L,Wang M,Ibarra-Estrada E,et al.Investigation of chemomarkers of astragali radix of different age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by NMR profiling[J].Molecules.2015,20(2):3389-405.
[20] 王甫成,時維靜.不同采收年限亳白芍中芍藥苷含量的變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3):51-53.
[21] 俞敬波,馮學鋒,王文全,等.不同產(chǎn)地赤芍野生品與栽培品性狀顯微特征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9):2533-2537.
[22] 簡在友,俞敬波, 王文全,等.芍藥不同部位和不同采收期6個化學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較[J].藥學學報,2010,45(4):489-493.
[23] 吳健,趙亮,張欽,等.芍藥最佳采收期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8):952-954.
[24] 王巧,劉榮霞,于海蘭,等.白芍與赤芍HPLC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4):581-584.
[25] 練杭蕓,徐王彥君,梁乾德,等.UPLC-QTOF MS法比較赤芍、白芍煎液化學成分差異[J].質(zhì)譜學報,2014,35(3):269-278.
[26] 范瑪莉,邢婕,李震宇,等.基于NMR代謝組學技術(shù)的白芍與赤芍化學成分比較研究[J].中草藥,2014,45(22):3230-3237.
DifferencesBetweenPaeoniaeRadixRubraandPaeoniaeRadixAlbaandConsiderationonFutureDevelopment
FUXiaoying,SUNHuifeng*,GUOHuimin,MENGXiangcai*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ollegeofPharmacy,Harbin150040,China)
Both Paeoniae Radix Rubra and Paeoniae Radix Alba come from the root ofPaeonialactifloraPall.Because of many complex factors they evolved into two different herb medicines.The difference of drug processing procedure is not solely reason for differentiation.In this article,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re discussed from as pects of germplasm,production mode,circumstances,picking time,and processing procedure.Paeoniae Radix Rubra from wild resource no longer sufficed,the cultivation would be the main resource.The best germplasm and optional cultivation area to Should be selected to assure quality.
Paeoniae Radix Rubra; Paeoniae Radix Alba; Quality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4.013
2015-11-30)
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10551296)
*
孫慧峰,教授,研究方向:中藥鑒定與品質(zhì)評價;Tel:(0451)87266807,E-mail:huifengsun@hotmail.com 孟祥才,教授,研究方向:中藥資源及栽培;Tel:(0451)87266802,E-mail:mengxiangcai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