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拒絕是一種權(quán)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quán)利。
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
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wèi),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縱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jī)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jī)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種事業(yè),就需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拒絕如影隨形,是我們一生不可分離的密友。
我們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拒絕之中,它出現(xiàn)的頻率,遠(yuǎn)比我們想象得頻繁。
你穿起紅色的衣服,就是拒絕了紅色以外所有的衣服。
你今天上午選擇了讀書,就是拒絕了唱歌跳舞,拒絕了參觀旅游,拒絕了與朋友的聊天,拒絕了和對手的談判……拒絕了支配這段時間的其他種種可能。
拒絕就是取消,拒絕就是否決,拒絕使你一勞永逸,拒絕讓你義無反顧,拒絕在給予你自由的同時,取締了你更多的自由。拒絕是一條單航道,你開啟了閘門,江河就奔騰而下,無法回頭。
拒絕對我們?nèi)绱酥匾?,我們在拒絕中成長和奮進(jìn)。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
拒絕的實質(zhì)是否定。選擇拒絕的時候,我們往往顯得過于匆忙。
我們在有可能從容拒絕的日子里,膽怯而遲疑地?fù)]霍了光陰。我們推遲拒絕,我們懼怕拒絕。我們把拒絕比作困境中的背水一戰(zhàn),只要有一分可能,就鴕鳥式地縮進(jìn)沙礫。殊不知當(dāng)我們選擇拒絕的時候,更應(yīng)該冷靜和周全,更應(yīng)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利弊與后果。拒絕應(yīng)該是慎重思慮之后一枚成熟的漿果,而不是強(qiáng)行捋下的酸葡萄。
拒絕的本質(zhì)是一種喪失,它與溫柔熱烈的贊同相比,折射出冷峻的付出與擲地有聲的清脆,更需要果決的判斷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你拒絕了金錢,就將畢生扼守清貧。
你拒絕了享樂,就將布衣素食天涯苦旅。
你拒絕了父母,就可能成為飄零的小舟,孤懸海外。
你拒絕了師長,就可能被逐出師門自生自滅。
你拒絕了一個強(qiáng)有力的男人相助,他可能反目為仇,在你的征程上布下道道激流險灘。
你拒絕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人的青睞,她可能笑里藏刀,在你意想不到的瞬間刺得你遍體鱗傷。
你拒絕上司,也許就意味著將要與一個如花似錦的前程分道揚(yáng)鑣。
你拒絕了機(jī)遇,它永不再回頭光顧你一眼,留下終身的遺憾任你咀嚼。
拒絕不像選擇那樣令人心情舒暢,它森嚴(yán)的外衣里裹著我們始料不及的風(fēng)刀霜劍。像一種后勁很大的烈酒,在漫長的夜晚,使我們頭暈?zāi)垦!?/p>
于是我們本能地懼怕拒絕。我們在無數(shù)應(yīng)該說“不”的場合沉默,我們在理應(yīng)拒絕的時刻延宕不決。我們推遲拒絕的那一刻,夢想拒絕的冰冷體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縮小以至消失。
可惜這只是我們善良的愿望,真實的情境往往適得其反。我們之所以拒絕,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拒絕。
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就像菜花狀的癌腫,蓬蓬勃勃地生長著、浸潤著,侵襲著我們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拒絕是苦,然而那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后便是安寧。
不拒絕是忍,心上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貽誤的是時間,收獲的是更大的痛苦與麻煩。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
拒絕是一門藝術(shù)。拒絕也分陽剛派與陰柔派。
(繼續(xù)前進(jìn)摘自《文苑·經(jīng)典美文》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