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幾乎每年都會有這樣的新聞出現(xiàn):“妻子辛苦賺錢養(yǎng)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yè),丈夫卻出軌要求離婚?!睂Υ?,大眾和媒體一致的聲音是譴責:“這種男人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可道德評判能解決問題嗎?
只有找到親密感的殺手,才能杜絕這樣的新聞再次出現(xiàn)。
責任是親密感的第一個殺手
兩性關系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親密關系。為什么叫親密關系,而不是責任關系、付出關系、義務關系?顧名思義,維系兩性關系最重要的是親密感。作為心理導師,我接觸了大量婚姻關系案例。悲劇的現(xiàn)實是,很多中國婚姻都已經不再是親密關系,只是責任關系、義務關系、親情關系。
親密變成責任是什么樣子?
舉個細節(jié),當老婆說想要吃蘋果,老公立刻呼應一聲開心地把蘋果遞過來,這就是親密。而責任是這樣的場景:老婆覺得有義務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樣每天為老公孩子削好蘋果,勸說家人每天吃一個蘋果,因為書上說蘋果營養(yǎng)豐富,可以補充維生素。這樣的過程中沒有親密,削一輩子蘋果,也不會創(chuàng)造幸福流動的感覺。
剝奪母愛等于剝奪親密的能力
親密的能力,天然地來自于童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母嬰關系。但因為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原因造成產假過短,過早隔奶和隔代撫養(yǎng),以及現(xiàn)代“科學主義”制造的科學定點哺乳定點獨立入睡等教育方法,讓母親背離了母性本能,不能按需喂養(yǎng),不能及時呼應嬰兒,嬰兒與母親的親密依戀得不到滿足,不得不過早學會自我安撫,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聯(lián)孤島”。
失聯(lián)的孤島們在成年后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于是發(fā)展出各種“防御機制”避免在關系中被拋棄。男人最常見的防御機制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女人常見的防御機制是“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此外還有“我若可愛性感漂亮,就不會被拋棄;我若高學識有涵養(yǎng),隱忍克制,就不會被拋棄;我若足夠弱小,楚楚可憐,依賴對方,對方就會可憐我照顧我,不會拋棄我”等等。
親密是什么?這時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用各種策略維持住關系。
付出是親密最大的敵人
辛苦付出才能獲得關系、維持關系,這是很多婚姻受害者信仰的親密邏輯。但當一個人在關系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付出感必然伴隨著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而沒有人愿意接近怨氣重的人。
不管是婚姻還是家庭,如果關系中覺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犧牲,含義其實是“我不愛這個關系”;若父母對孩子抱怨為對方付出了一輩子,翻譯過來就是“我一輩子都沒能愛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