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云主人
食尚 野鶴齋食經
南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說:
顏之推云:“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項絳,項絳不如老饕?!贝搜岳先穗m有壽相,不如善飲食者。故東坡之《老饕賦》,蓋本諸此。
這里的“眉毫”,指眉毛都是白毛,當然是“壽相”;“耳毫”,指耳間有白毛,顯示比眉毛更有“壽相”;“項絳”即項下(頸下)的白毛,似乎是最老的老人了,但顏之推卻斷言,如此有“壽相”,卻不如善于飲食的老饕。
那么,老饕、饕餮又是什么呢?吳曾繼續(xù)引用《左氏傳》的話說:“縉云子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聚斂積實,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原來,饕餮是一種貪吃又貪財?shù)墓治铩槭裁磳⑸瞥远L壽的老人比作貪吃又貪財?shù)墓治??我以為,比喻總是跛足的。顏之推的話,不過極而言之飲食和長壽的關系罷了。眉毛發(fā)白的不如耳朵旁邊有白毛的,而這兩者均不如頸下有白毛的,但這三種有壽相的老人猶不如善飲食的老人。如果人胃口很不好,生存都有問題,哪里還談得上長壽?
古代長壽名人如篯鏗,即彭鏗者,以一款“雉羹”治好了帝堯的胃疾。那個雉羹,即野雞剁成茸,以鹽和梅為調料,做熟了,還以雕胡米粉碎了勾芡獻給帝堯。堯平時日理萬機,過勞又不注意飲食,菜肴都沒加調料,胃病很嚴重。吃了篯鏗的雉羹后,大為改善,高興之下,把大彭城(今之徐州)封給他,故人們又稱他為“彭鏗”。彭鏗本身就是營養(yǎng)學家,又非常注重飲食,據(jù)說活了800歲,娶了幾十位老婆,都活不過他。這雖有些夸張,但此人因飲食而長壽是可以肯定的。
唐代大醫(yī)學家孫思邈活了102歲,是一位食療專家,當然是十分善于飲食的了。
清代康熙、乾隆祖孫兩位帝王,執(zhí)政分別是60年和61年。他們在朝時舉行過4次“千叟宴”。撇開其好大喜功、勞民傷財?shù)呢撁嬗绊懖徽劊叫亩?,還是有鼓勵老人努力加餐、延年益壽的意義的。
近人也有善飲食的長壽老人。京昆大師俞振飛,胃納大佳,喜食豬油炒的菜,喝綠茶也要加糖。評彈老藝人吳君玉喜歡捉蛇、食蛇,這位姑蘇說書先生似比老廣還要嗜蛇。俞老活到90多歲,吳老也是長壽老人。民間這樣的老人更多。有位女壽星,年逾百齡,每天喝酒、吃肉,也做一定的輕松家務,身體更健康。我曾親眼看見“百歲棋王”謝俠遜啜粥食飯,佐以魚、肉、菜、豆(制品),并無不消化之虞。
善飲食,并非暴飲暴食、大吃大喝,而是合理地攝食。30年前,我去拜訪營養(yǎng)學家徐達道教授時,曾向他請教:“我特愛吃豆制品,是不是身體里出了大毛?。俊毙旖淌谡f:“你這飲食嗜好,說明你體內缺乏游離鈣,促使你多吃豆制品以補充,這就是營養(yǎng)決定行為?!?/p>
還有一位朋友白兄,在西區(qū)開一家小餐館。白兄蒙古族,人又高又胖,挺著一個大肚子,酒、肉照吃不誤,妙的是他如此饕餮,不僅“三高”全無,每年還有幾個月全球飛來飛去,60多歲的人,看上去像40多歲。我想,他的蒙族DNA很強大,還是佩刀騎馬、馳騁草原的祖先那樣的體魄!
善于飲食當指善于正常、正確、合理的飲食。蘇東坡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天天筍燒肉”。還有許多善于飲食的老人懂得葷素搭配、五味調和的道理。即便喝茶,也要“三口為品”,即舌尖嘗甜味,舌身嘗澀味,舌根嘗苦味。若要一飲而盡,就是“牛飲”了。中國古代有那么多教人合理飲食的書籍,也說明善于飲食的益處。
話要說回來,善于飲食,饕餮之徒,也不是說老人吃得越多越好。老人年事已高,一般來說各項機能減退,飲食量有所減少也不足為奇。至于被中醫(yī)稱為患了“消渴”癥的糖尿病人,一時飯量陡增,那可能就是病態(tài),應經過醫(yī)師望聞問切的診治,甚至抽血化驗,確定有病之后,對癥下藥,及時治療,以期病情得到控制之后,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勝過眉毫、耳毫、項絳的“老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