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錦光
(臨安市地方志辦公室,浙江臨安 311300)
?
臨安“謝傅東山”說考辯
許錦光
(臨安市地方志辦公室,浙江臨安 311300)
謝傅即東晉名相謝安,有關(guān)東晉謝安的隱居之地,歷史上有兩種影響比較深遠(yuǎn)的說法,一是上虞東山,一是臨安東山。臨安“謝傅東山”,明清時期被列為“臨安八景”之一,其起源于謝安遠(yuǎn)游臨安,歷代臨安及杭州地方志書中都對此有詳細(xì)但有差別的記述,人們對它的真實(shí)性也一直存在著爭議。通過考察地方志書和其他相關(guān)歷史典籍,辨析臨安“謝傅東山”的真實(shí)性、合理性,從而厘清這個流傳近千年的歷史爭議。
臨安;謝安;東山;真實(shí)性
作為謝安魏晉名士風(fēng)范的化身,東山因謝安而聞名于世,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借物詠懷的對象。李白、杜甫、王安石、蘇軾、辛棄疾等都留下了有關(guān)東山的詩詞文章。在中國,叫東山的山數(shù)量眾多,但是謝安有關(guān)系只有三座,其中就有臨安的東山。千百年來,臨安一直流傳著“謝安東山”在臨安的說法,并逐步形成了臨安“謝傅東山”說。到明清時期,臨安“謝傅東山”成為舊“臨安八景”之一。
臨安的東山只是臨安眾多山川中一座不起眼的小山而已,它是如何與謝安產(chǎn)生關(guān)系,如何又被后人認(rèn)為是謝安“高臥之地”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應(yīng)首先回到謝安的人生軌跡中,在其人生經(jīng)歷中搜尋。
《晉書·謝安傳》中記載,謝安在遭“禁錮終身”之后,“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yuǎn)!’”[1]2072。在臨安的秀美山水中,謝安自比伯夷,展現(xiàn)了一種遠(yuǎn)離政治紛爭,追求清談,順乎自然的魏晉風(fēng)度。而謝安為何要到臨安?這是因?yàn)榕R安在魏晉時期被認(rèn)為是“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1]2107,是一個修道、避世隱居的絕佳地點(diǎn)。不僅是謝安,王羲之也到過臨安,許邁更是被認(rèn)為在臨安得道登仙。臨安在魏晉時期被認(rèn)為是出塵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臨安山水與謝安的精神氣質(zhì)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一方面是臨安山水與謝安的精神氣質(zhì)的契合性,另一方面《晉書·謝安傳》中雖有“高臥東山”的記述,但對東山在哪里卻語焉不詳,而謝安又確實(shí)到過臨安。這應(yīng)是臨安“謝傅東山”的濫觴。
由于歷史資料的缺失,已經(jīng)無法知道唐代或在此之前的文獻(xiàn)中是否有臨安“謝傅東山”的記述,也無法推測臨安“謝傅東山”說是否是起源于唐代或唐代之前。但是至遲在北宋中期,臨安“謝傅東山”說就已存在。宋神宗寧熙六年(1073),身為杭州通判的蘇軾出巡臨安,借出巡的機(jī)會,蘇軾游覽臨安境內(nèi)名勝古跡。在游覽臨安東西巖后,寫下了《游東西巖》一詩。在這篇詩中,蘇軾特別作了注釋,強(qiáng)調(diào)東西巖“即謝安東山也”[2]。而其之所以如此確信此事,跟時任臨安縣令蘇舜美有關(guān)。蘇舜美,字世美,與蘇軾同年考中進(jìn)士,因與蘇軾同姓,蘇軾稱他為宗人,并稱與其“自來相識”,兩人關(guān)系可謂密切。蘇軾在巡視臨安時,作為臨安地方長官的蘇舜美“來本縣界外太平寺相接”[3],并與蘇軾歡飲和相伴出游,有《與臨安令宗人同年劇飲》《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等詩為證。在游覽東西巖時,有理由相信蘇舜美向蘇軾介紹了臨安東西巖與謝安的關(guān)系。出自故人之口,再加上謝安確實(shí)到過臨安,同時臨安境內(nèi)有許多有關(guān)許邁、郭文、王羲之等人的遺跡,蘇軾確信自己“獨(dú)攜縹緲人”,來上臨安的東西山是謝安東山就不足為奇了。蘇軾的詩應(yīng)是有關(guān)臨安“謝傅東山”最早的、有確切紀(jì)年的文字記述,同時也成為后世證明臨安“謝傅東山”的有力佐證,影響深遠(yuǎn)。除了蘇軾的《游東西巖》外,成書于北宋的《臨安縣圖記》也有“東永安巖,西永安巖,即謝安東山也”[4]的記述,這是臨安“謝傅東山”在地方志書中的最早記載。
基于蘇軾《游東西巖》和《臨安縣圖記》,可以說在北宋時期(或許是在北宋初),臨安“謝傅東山”說就已經(jīng)存在并流傳開來,但是其記述是十分簡單的,影響的范圍也應(yīng)該是有限的,可能就是局限在臨安及周邊地區(qū)。
南宋時,受到蘇軾《游東西巖》詩的影響,臨安“謝傅東山”說已廣為流傳,除《韻語陽秋》外,居山陰(今紹興市柯橋區(qū))的學(xué)者王铚在《游東山記》中也提到“今臨安境中,亦有東山”[5],并對此進(jìn)行考辯。嘉泰《會稽山志》,在記述東山條目時,還對會稽東山、臨安東山、金陵東山進(jìn)行了一番考證??梢哉f在南宋初期,臨安“謝傅東山”說走出了杭州地區(qū),為外人所知曉,并成為一種十分有影響力的說法。到宋度宗咸淳時期,潛說友主修的咸淳《臨安志》,將臨安東山收入其中,并做了較詳細(xì)地記述(盡管有所懷疑,但是總體上持肯定的態(tài)度),“東山在縣西三里。相傳謝安石高臥之地。按《晉書》云:安石棲遲東山,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yuǎn)!’山有塔院。塔影倒垂?!盵6]咸淳《臨安志》東山條目中同時收入了蘇軾的《游東西巖》、洪咨夔的《題東山》《東山即事》《東山塔影》、俞烈的《題東山》??梢哉f到南宋咸淳年間,臨安“謝傅東山”說已經(jīng)基本成熟。
臨安“謝傅東山”說在南宋時期雖已成熟,但是后世并沒有停止對它內(nèi)容的修改和完善,臨安“謝傅東山”說內(nèi)容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地詮釋。明代時,臨安“謝傅東山”說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與咸淳《臨安志》相差較大。成化《杭州府志》載:“東山在縣西三里,高二十丈,相傳謝安高臥之地,《晉書》云:安棲遲臨安山,嘗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yuǎn)!’山有塔院。塔影倒垂?!盵7]成化《杭州府志》相較咸淳《臨安志》改動有兩處:一是將“安棲遲東山”改為“安棲遲臨安山”;二是將“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改為“嘗坐石室”。兩處的改動使表述更加符合《晉書·謝安傳》的記述。在成化《杭州府志》之后的近200年時間里,萬歷《杭州府志》、康熙《杭州府志》都采用了與成化《杭州府志》一致的表述。但是乾隆《杭州府志》一改前代《杭州府志》肯定臨安“謝傅東山”的態(tài)度,而是采信南宋學(xué)者王铚的學(xué)說,認(rèn)為臨安“謝傅東山”“蓋為海山之游,而非其所居之山也”[8]509,并刪除了蘇軾的《游東西巖》。民國時出版的《杭州府志》沿用了乾隆《杭州府志》的記述。
相較《杭州府志》對臨安“謝傅東山”記述內(nèi)容的巨大變化,臨安地方志書(從北宋的《臨安縣圖志》到2010年版的《臨安市志》)對“臨安謝傅東山”的記述,則始終堅(jiān)信不疑。以宣統(tǒng)《臨安縣志》為例,宣統(tǒng)《臨安縣志》載:“東山,咸淳《臨安志》在治西三里,即謝安高臥處。按《晉書》云:謝安棲遲臨安,常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yuǎn)!’有塔院,塔影倒垂。遺石磴四雙,今無存。按咸淳志云:東坡《游東西巖》詩即謝安之東山也,今去縣北十里?!盵9]對比咸淳《臨安志》等杭州地方志書,宣統(tǒng)《臨安縣志》無“相傳”二字,謝安東山在臨安被認(rèn)為是確鑿之事。
綜合考察歷代杭州和臨安的地方志書,臨安“謝傅東山”記述內(nèi)容始終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內(nèi)容上的變化主要集中在引用《晉書》的修改上和地理位置記述的變化上。同時人們對其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逗贾莞尽返膽B(tài)度經(jīng)歷了基本肯定(同時也有所保留)到徹底否定的過程,而臨安當(dāng)?shù)氐膽B(tài)度則堅(jiān)信不疑,沒有變化。
臨安“謝傅東山”說流傳千余年,其內(nèi)容和后人對它的態(tài)度都存在較大的變化,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根據(jù)《晉書》有關(guān)謝安的記載,謝安隱居之地應(yīng)該為東土,其只是曾經(jīng)到過臨安?!稌x書》的這種記載根本無法當(dāng)做臨安“謝傅東山”的佐證,反而起著否定的作用。歷代杭州和臨安地方志,編修者應(yīng)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使《晉書》能夠?yàn)榕R安“謝傅東山”說提供支撐,對其內(nèi)容的修改則勢在必行。這種修改既要形似《晉書》的記述,又要能夠充分支撐臨安“謝傅東山”說。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越是后面編纂的地方志書,“東山”條目的引文就越接近《晉書》的記載,其中,2010年出版的《臨安市志》中“謝太傅東山再起”條目的引文跟《晉書》對比就只差了四個字,即少了“東土”“嘗往”[10],但是意思卻發(fā)生根本的改變。至于臨安“謝傅東山”地理位置的變化則是因臨安縣治的變化導(dǎo)致。古代地方志書記述地理方位時往往是以縣治作為坐標(biāo),因此隨著縣治的遷移變化,山川河流等位置記述也會不斷地變化。北宋時臨安縣治所在地在高陸(今臨安市高虹鎮(zhèn)高樂村),南宋景定三年(1262)縣治遷至西墅保錦山,明代洪武年間移至太廟山(今臨安市政府駐地)。
而乾隆《杭州府志》一改前代的態(tài)度,很大原因在于邵晉涵、王增兩位總修。邵晉涵,字與桐,浙江余姚人,著名學(xué)者、史志目錄學(xué)家、藏書家,長于史學(xué);王增,字方川,浙江紹興人,翰林院編修。邵、王二人,一個家鄉(xiāng)臨近紹興,一個就是紹興人,他們對謝安東山之事,應(yīng)是極為了解的,將王铚的《游東山記》引入《杭州府志》中,他們應(yīng)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王铚學(xué)說的引入極大地動搖了臨安“謝傅東山”說。除此之外,乾隆《杭州府志》對史實(shí)的考證也較前代更加嚴(yán)格,其凡例中強(qiáng)調(diào)“今志一郡之事,征引前聞,添以睹記,庶不為異說所淆”[8]2。秉承這個原則,在記述臨安“東山”條目時,一改前代地方志書中對《晉書》的刪減和修改,而是如實(shí)引用《晉書》記述,并對東山的方位作了詳細(xì)地考證。由此乾隆《杭州府志》徹底否定了臨安“謝傅東山”說。
流傳近千年的臨安“謝傅東山”說雖經(jīng)不斷改變和完善,但始終無法打消人們對他的質(zhì)疑。歷史上人們對其真實(shí)性和合理性一直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質(zhì)疑。
一是臨安“謝傅東山”有關(guān)謝安的歷史遺跡太少,除一座塔院,再無其他遺跡。但即使是這座塔院也無法確證是與謝安有關(guān)的遺跡,地方志書中只是提到臨安東山有塔院。反觀紹興上虞的東山,有關(guān)謝安的歷史遺跡就有“謝公調(diào)馬路”“白云堂址”“明月堂址”“薔薇洞”及謝安后人謝靈運(yùn)的別墅——始寧園等,歷史文化的底蘊(yùn)非臨安東山可比。相較臨安東山,上虞東山諸多的歷史遺跡更符合臧榮緒《晉書》中有關(guān)“安于東山營墅樓館”[11]144的記載。
二是臨安“謝傅東山”是謝安棲遲、高臥之處的說法與歷史典籍中的記述不符?!稌x書》等歷史典籍對謝安隱居地的記述是清楚的,就是會稽(今紹興)?!稌x書·謝安傳》中載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1]2072與《晉書·謝安傳》相呼應(yīng)的是《晉書·王羲之傳》中載:“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1]2099除《晉書》外,成書于南朝的《晉中興書》中也記載“安元居會稽。與支道林、王羲之、許詢共游處……東甌沃壤,名士各樂居之。太傅謝安未仕時,亦居?xùn)|土。”[11]522而《世說新語·賞譽(yù)第八》中引檀道鸞的《續(xù)晉陽秋》作注,則更是直接指出謝安隱居于會稽上虞縣(今紹興上虞市)“初,安家于會稽上虞縣,右游山林。”[12]從南北朝及唐代編纂的典籍中記載來看,謝安居會稽是沒有疑問和爭議的。既然謝安隱居于會稽,自然不可能棲遲臨安,高臥臨安的東山了。
基于上述分析,臨安“謝傅東山”說是不可信的,其真實(shí)的情況應(yīng)該如南宋學(xué)者王铚所認(rèn)為的那樣是“蓋為海山之游,而非其所居之山也”。臨安“謝傅東山”應(yīng)是臨安人敬仰謝安的高雅氣量和高度的政治成就,追思其在臨安境內(nèi)的活動,紀(jì)念這位魏晉時期著名人物而命名的一座山。而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后人有意或無意地扭曲了這層意思,將臨安東山當(dāng)做是謝安隱居之地。
臨安“謝傅東山”源起于謝安遠(yuǎn)游臨安,北宋時成為臨安一景,并因蘇軾《游東西巖》詩而廣為流傳,南宋時成熟成型。時至今日,臨安當(dāng)?shù)厝匀黄毡閷Υ松钚挪灰伞τ谂R安“謝傅東山”的真實(shí)性,通過前文的分析,已經(jīng)很明確了。事實(shí)上,從臨安“謝傅東山”說流變的過程來看,很難相信歷代杭州和臨安地方志書的編修者沒有認(rèn)識到其中存在的明顯謬誤,將謝安游玩之地,曲解為隱居之地,這已經(jīng)很難用歷史事實(shí)來解釋,他們采信這種臨安“謝傅東山”說,這其中更多原因是一種情感,一種濃厚的地域觀念和鄉(xiāng)土情結(jié)。
[1] 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誥,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94.
[3] 蘇軾.蘇軾詩集[M]//曾棗莊,舒大綱.三蘇全書:第7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88.
[4] 臨安縣志編纂委員會.臨安縣志[M].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2:877.
[5] 王铚.游東山記[M]//王棗莊,劉琳,等.全宋文:第3992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83.
[6] 潛說友.臨安志:咸淳[M]//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2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33.
[7] 陳讓,夏時正,等.杭州府志:成化[M].杭州:西泠出版社,2011:570.
[8] 鄭沄,邵晉涵,等.杭州府志:乾隆[M]//繼修四庫全書:第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 彭循堯,董運(yùn)昌,等.臨安縣志:宣統(tǒng)[M].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64.
[10] 臨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臨安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512.
[11] 湯球.九家舊晉書輯本[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2]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55.
(責(zé)任編輯:任中峰)
Testing and Debate on the Authenticity of Xie An’s Dongshan in Linan
XUJinguang
(Local History Office of Linan , Linan 311300, China)
Xie Fu is Xie An, the famous Prime Minister in Eastern Jin Dynasty. There are two profound ideas about the site of Xie An’s seclusio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one is Dongshan of Shangyu, and the other is Dongshan of Linan. The Dongshan of Linan had been listed in one of the eight famous scenic spots of Lina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originated from Xie An to visit Linan.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Linan and Hangzhou had contained detailed records of it, but also had differences. There has been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Dongshan of its authentic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other history books, the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on of its authenticity and rationality and clears up the historical dispute.
Linan; Xie An; Dongshan; authenticity
10.3969/j.issn.1673-3851.2016.10.010
2016-04-19
許錦光(1983-),男,浙江臨安人,副主任科員,主要從事地方志、年鑒方面研究。
K29
A
1673- 3851 (2016) 05- 0481- 04 引用頁碼: 080401
浙江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bào)(自然科學(xué)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