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
想起寫這個題目,是因為有一次跟幾個朋友聊天,其間,有個朋友忍不住打斷說:“你說話不緊不慢的,如果我是你的病人或病人家屬,估計要急死。像你這樣說話的,要是在我們科,估計病人和家屬都會懷疑,這醫(yī)生說話這么慢吞吞的,是不是自己心里也沒底???”
聽了朋友的評論,我不禁一愣,難道我平時在工作中也是這樣的“溫吞水”嗎?朋友是骨科醫(yī)生,平時急診多,做事也風風火火的,這樣的科室,病人和家屬也都比較急,所以朋友說話的語速也特別快。
而我是在腫瘤科,首先,腫瘤本身是慢性病,其次,腫瘤的診斷過程也比較復雜,再次就是病人和家屬的因素,畢竟癌癥是重大疾病,病人和家屬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我跟病人和家屬談病情的時候,經常能感覺到他們有一種恐懼、焦慮和沮喪交雜的情緒,如果這樣的情況下,我說話還像機關槍一樣突突突,估計病人和家屬就更難接受了。所以我選擇了不緊不慢娓娓道來的說話方式,主要還是為了安撫病人和家屬。
于是我就把其中原因向朋友說了,朋友也贊同這一點,表示每個科室有每個科室的情況,醫(yī)生要根據(jù)病人和家屬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講話的方式,比如他們骨科,說話急如火,做事疾如風,病人和家屬反而會覺得,這醫(yī)生夠快夠猛夠干脆,顯然是成竹在胸。
搞腫瘤臨床這么些年下來,個人感覺,跟病人和家屬談話最關鍵的兩點是:1、注意對方的情緒;2、注意對方的文化程度。
病人和家屬的情緒在醫(yī)患溝通里面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一個好的醫(yī)生,要能敏銳地感覺到對方是處于怎樣的情緒狀態(tài),是敵視的,還是抗拒的?是焦慮的,還是抑郁的?是各種找茬不配合治療,還是自暴自棄各種方案都不接受?而這些,在臨床工作中不難做到。針對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臨床醫(yī)師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舉個例子,我曾經有個女病人,才40歲出頭,確診乳腺癌,做了手術,術后還做了放化療,當時療效不錯,可是過了半年,就發(fā)現(xiàn)全身都轉移了。再次來治療的時候,病人的丈夫明顯帶著不滿的情緒,走進醫(yī)生辦公室就喊:“你們這什么破醫(yī)院破科室!我們花了十幾萬,這才半年,我老婆就全身都轉移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跟他針鋒相對,矛盾肯定就升級了。對方情緒激動滿腹怨言的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讓他說完,形象一點的說法就是,讓對方把肚子里的苦水倒光。于是我不說話,讓他先說,這個中年男人絮絮叨叨說了很多,包括經濟壓力,包括家庭壓力,畢竟這個年齡段是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一個病人,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壓力的。我一邊聽一邊點頭,甚至引導他,鼓勵他繼續(xù)講完。他講完以后,情緒也平靜下來了,最后真誠地向我道歉。后來我還跟他開玩笑:“我們醫(yī)院和科室都太破,要不要我介紹你去更大的醫(yī)院治療?”他搖搖頭,說:“我覺得在你這里挺好的。”
另一個情緒化的病人是個肺癌多發(fā)轉移的,是個40來歲的男人。他來的時候明顯帶著抑郁的情緒。我們去查房,他就裝睡不跟我們交流。開了檢查,預約好了時間,他經常反復,一會兒說做,一會兒說不做。背地里對著家里人,他就老是哭。后來家屬也沒辦法了,要求我們醫(yī)生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有一天,查房的時候,他還是裝睡,我說:“我知道你沒睡,所以我今天要跟你好好地聊一下你的情況?!蔽蚁群唵蔚卣f明他的病情,然后問他:“你來住院是想達到什么目的?”他說:“我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我只是不想剩下的時間太痛苦?!蔽矣终f:“那我們是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的,醫(yī)生也就是想幫你達到這個目的?!比缓笪议_始介紹我打算給他安排的治療方案,然后告訴他,一開始會有點艱難,但是治療起效以后,各種癥狀會好轉,痛苦也會減輕。經過鼓勵、安撫和解釋,病人的抑郁狀態(tài)明顯好轉了。當然,最后為了以防萬一,我還是請了心理科的同事來會診了一下。
說完了情緒,來說說文化程度對醫(yī)患溝通的影響。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病人和家屬在解釋病情方面相對比較容易,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和家屬則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同時需要臨床醫(yī)師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解釋病情。
比如,我曾經有個病人確診是皮膚黑色素瘤,雖然是“瘤”,但這個是惡性腫瘤。病人是農村來的,全家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跟他和家屬談話的時候,先把病理單翻出來給他們看,然后跟他們反復強調這個腫瘤是惡性的,如果不這么說,還真有些人就以為這就是個“瘤子”而已,跟瘊子痦子扁平疣一樣,切了就完事了,后續(xù)的治療也就不管了。
此外,與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及家屬溝通時,語言要通俗,多用比喻或打比方的方式。比如,以前向病人和家屬解釋腎上腺腫瘤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腎上腺這個東西,我就說腎上腺跟腎的關系就好像一個西紅柿,西紅柿就是腎,西紅柿上面那個蒂就是腎上腺,然后病人和家屬就點頭,表示聽懂了。諸如此類的比喻,要靠臨床醫(yī)師自己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根據(jù)實際的情況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