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力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一個時代的命運。正因他對劉備的輔助,才避免了劉備被曹操剿滅的危險,正因他的謀劃,劉備、孫權結成聯(lián)盟,并通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操,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那么,諸葛亮智謀過人,曹操為何沒去請,反而讓劉備得手了?難道,因為曹操對人才不夠重視嗎?
其實不是的??纯础度龂?,你就發(fā)現(xiàn),曹操極其珍視人才。
首先,曹操用人,不計出身,不論貴賤。比如,荀攸、郭嘉、滿寵、張遼、倉慈、徐晃等人,也只是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出身,因功績卓越,就被曹操提拔重用。
其次,曹操唯才是舉,不計前嫌。比如,陳琳原是袁紹的謀士,袁紹與曹操對戰(zhàn)時,他還寫過檄文,罵了曹操祖宗三代,可袁紹兵敗曹操后,陳琳被俘,因看中他的才華,曹操照樣啟用。
其三,為了求得人才,曹操甚至不計人品。他曾三次廣發(fā)《求賢令》,在里面就強調(diào)一點,只要你是人才,哪怕你有過劣跡,他也既往不咎,唯才是用。
既然如此,曹操為何又不去請諸葛亮呢?其實,要曹操請人,是有前提的,就是別人來投奔
他。他底下的人才,通通都是俘虜來的、介紹來的、招聘來的。
反觀劉備,在他看來,你只要是人才,真正對他有用,他就千里去求你,讓他裝孫子也行。
也許有人反駁說,徐庶沒想跟曹操,在劉備那兒干得挺好,不也被曹操挖來了嗎?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剛才那點。你想,曹操為何不親自登門請徐庶?說白了,就是好面子,拉不下臉,最后就綁了徐庶母親,把他逼進了曹營。
所以,在請諸葛亮這件事上,劉備的確技高一籌,曹操難以望其項背,但是,諸葛亮作為一位才華橫溢、能力超強的智者,不可能僅劉備一人對其求才若渴吧?那么,在對諸葛亮的追逐過程中,為何只有劉備最終成功了呢?
從《三國》的描寫中,我們得知,別人去請諸葛亮,他要考驗你、折騰你。最能說明這點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第一次去,劉備沒見著諸葛亮,他外出遠游了,書童也不知何時回來。接著,劉備再去,又遇不到諸葛亮,諸葛均說他被朋友邀請走了。這要換做別人,早跟諸葛亮急了。他劉備好歹是個將軍,你諸葛亮就算再有才,至少也給他點面子,見上一面。
到了第三次,劉備好不容易堵到諸葛亮,他又不出來接待,卻躲在屋里睡覺。這讓張飛很是氣惱,揚言要放火燒了屋子,但被劉備勸住了,說稍安勿躁,耐心等等。就這樣,劉備候了好久,諸葛亮才姍姍來遲,兩人見了面,才有了后來的“隆中對”。
由此可見,諸葛亮出山,愿意追隨劉備,完全是被他的真誠打動的。
那么,劉備請到諸葛亮,就一定能成事嗎?呂布身邊有陳宮,這也是足智多謀之人,可結果怎樣?呂布不聽陳宮的,到頭來還是一敗涂地,被曹操誅殺。所以,請到了大人才,要想取得成功,還要學會納言與傾聽。
關于這點,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李世民。大家知道,起初魏征是太子的謀臣,還曾獻計殺害李世民,可經(jīng)過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照樣重用魏征,虛心納諫,把魏征當作鏡子。
但事實上,在采納別人意見方面,劉備比李世民還略勝一籌。李世民再聽臣子的,他終歸要拿大方針。可劉備卻讓諸葛亮拿大主意,他只做執(zhí)行者,來組織實施與跟進。
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時候,張昭和孫權就想拉他入伙,可他卻拒絕了。他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彼囊馑际?,你孫權不能讓他完全施展才華,可劉備就能。一個君主對臣子如此,諸葛亮能不感恩戴德嗎?
其實,更讓諸葛亮感動的,劉備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當他工作遇到阻力時,劉備還在私下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讓大家都服從諸葛亮的指揮。
那時,諸葛亮剛上任,碰巧曹軍來襲,正當他布置作戰(zhàn)時,張飛和關羽卻不干了。心想著,你初來就當二把手,要我倆打下手,憑什么呢?于是,他倆磨磨蹭蹭的,一直不想動。
見此情況,劉備趕緊找他倆談心,說:“智賴孔明,勇須二弟,何不應調(diào)?”隨后,劉備又把劍印賜予諸葛亮,授命他發(fā)布號令:誰敢不從,立斬無赦。
一見大哥都這個態(tài)度,張飛和關羽也不好多說,只能遵命。后來遵照諸葛亮的安排,他倆打了勝仗,也不禁佩服哥哥的慧眼,對諸葛亮也心悅誠服。
那么,除了以上說的,劉備用人還有什么不凡之處
敬,他得到蜀國后,對諸葛亮還是極其信任。所以,在對人才的態(tài)度上,劉備無論對張飛、關羽,
還是諸葛亮,他都平等相待,坦誠相見,視如兄弟。關于這點,最典型的一個故事,就是劉備臨終前向
諸葛亮托孤。要是換做別人,那也得說,你好好照顧我兒子,務必把他扶上位??蓜鋮s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币舱虼耍词拱⒍肥菬o能之輩,諸葛亮還是全力扶持,忠心耿耿,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