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源(John Jung)的記憶中,母親始終不會說英語,而父親的英語也只能和客人進行簡單對話。
小鎮(zhèn)上有對他們心懷惡意的人,模仿中國口音嘲笑他們,或者用臟話咒罵他們。也有態(tài)度友好的人,在街上碰面會點點頭、打個招呼,聊兩句閑話。但他們始終沒有真正的朋友。從來沒有人邀請他們上門做客,也沒有人到他們家里做客。
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整個小鎮(zhèn)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念對他們的名字。勞福貴和權慧才就在這種幾乎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中生活了將近20年。
15歲那年,勞思源第一次從母親那里得知父親是“紙兒子”。為了逃避檢查,許多美國華裔移民不得不放棄真實姓名,花錢買一紙公文充當美國公民的“紙兒子”。
“我感到震驚、不安、氣憤,我不敢相信自由平等的美國竟然會這樣對待華人。我既感到羞恥,又非常擔驚受怕,害怕突然有一天警察破門而入,將我的父母抓走。”勞思源回憶說。
身份問題困擾了勞思源很多年。很多第二代移民和他一樣,始終在父母代表的“中國文化”和美國社會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夾縫中生存。“有時候,我感到我被兩種文化同時拒絕……最終,我選擇忽略這個問題,做一個種族中間人。我依據環(huán)境來調整自己的言行,和美國人在一起時就表現得更像美國人,而和中國人在一起時就表現得更像中國人。”
這種“中間人”的身份讓勞思源重返生活軌道。不久,他考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接觸到更多華裔,我才知道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在那個時候,有90%的華人移民都是采用偽造身份這個方式?!碑厴I(yè)后又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最終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實現了孩提時父母要他“當上白領”的愿望。
2005年10月,勞思源的家族回憶錄《南方炒飯:美國南方洗衣店人生》出版,立刻獲得美國華人的熱烈回響。陸續(xù)有讀者向勞思源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勞思源發(fā)現,原來別人的故事比自己家更精彩。逐漸地,記錄華人移民生命史的念頭在腦海里成形,于是又有了《中國洗衣店》、《棉花土地上的筷子》和《甜與酸》。
博客天下: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父母的一生?
勞思源:他們毫無怨言(有時也會抱怨一下)地咽下生活給予的一切,從不指望別人的幫助,只靠自己。
博客天下:當年你父母是怎么辦赴美簽證的?
勞思源:我父親出國時,美國簽證官已經注意到紙爸爸和紙兒子現象,所以對移民申請人的審查非常嚴苛,簽證過程就像刑訊過程一樣,總共三個多小時,需要回答20多個問題,比如出生村莊的布局怎樣?村里主街是什么走向?每個人的房間是什么朝向?每個房間有多少扇窗戶?從一樓到二樓有多少級臺階?
我母親的情況更艱難。她是在中國與父親結婚的,所以不僅得通過嚴苛的簽證,而且一抵達美國舊金山,就被送往“天使島”。這座島上只有幾座小木屋,里面羈押著上百名華人,看守在上了鎖的門外日夜巡邏。潮濕悶熱的屋內,男女老少混住一堂,只用柵欄分隔出睡覺區(qū)和就餐區(qū)。床鋪是雙層或三層硬板床,空間之狹仄,連在床上坐起身子都不可能。三餐則是價值8美分的快餐食物,幾乎令人難以下咽。
1910年到1940年,大約有17.5萬名想要進入美國的中國人被囚禁在這里,等待漫長的甄別、審查和檢疫,其中30%的人在歷經數年等待后,最終被拒絕入境、遣返回鄉(xiāng)。多年后,我母親對我回憶起這一段日子時說,“那是一個沒有自由和尊嚴的地方,是我人生中最痛苦、最屈辱的一段日子?!?/p>
博客天下:為什么早期華人都選擇經營洗衣店和餐飲店?
勞思源:當時華裔備受歧視,木材、挖礦、制鞋、制藥等獲利較高的行業(yè)都被白人把持,不準華人經營,華人只能從事不需要太多英文、入門費用不高的洗衣店和餐飲店。即便如此,仍有各種規(guī)定限制華人發(fā)展,比如對華人的店鋪加征稅賦、不準許晚上10點后工作、不準在木質建筑物開店(因為木房的租金相對低廉),一度還不準將居所和店鋪設在一處,而白人開店就沒有這些限制。
博客天下:寫華裔移民的書在美國有市場嗎?
勞思源:我最開始遲遲沒有動手寫,就是擔心市場問題,后來果然很難找到出版社。有幾家一開始以為我母親是作者,表現出很大興趣,但一旦得知我是作者后,就立刻沒了消息。直到找到陰陽出版社,他們走的是“先訂購再印刷”路線,所以給了我機會。
博客天下:華裔讀者和其他美國讀者的興趣點有差異嗎?
勞思源:差別很大。華裔讀者主要是尋找共鳴,經常和我一起回憶他們自己的故事,有一種同根同源的感覺。美國讀者則更關心“種族歧視”問題,會問到很多細節(jié),比如我父母如何與白人、黑人鄰居打交道,我在學校有沒有因為華人身份遭受歧視和欺負等等。
博客天下:你擔任了30多年的心理學教授,心理學知識有幫助你寫作嗎?
勞思源:我從事的是心理學理論研究,對寫作幫助不大。但是,心理學背景讓我能夠抱有更大的寬容心和同情心,所以我不會把文字作為評判的工具,我只想盡可能地理解所有人。
博客天下:你說你“和中國人在一起就表現得更中國,和美國人在一起就表現得更美國”,能具體解釋一下嗎?你覺得中國價值觀和美國價值觀的最大沖突之處在哪里?
勞思源:美國人的競爭性非常強,在個人主義思想的主導下,他們更喜歡通過直截了當的競爭來獲得上位。而華裔則比較內斂,喜歡和諧。舉個例子來說,當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時,如果對方是美國人,我會據理力爭,至少保證自己能夠發(fā)出聲音,闡明觀點,從而贏得重視。但如果對方是中國人,據理力爭多半會引起負面效果,被認為是咄咄逼人,所以我會以更加委婉含蓄的方式來表達想法,多走感性路線而非理性路線。
博客天下:總的來說,很多中國人目前對美國還是抱有向往之心,覺得在美國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發(fā)展機會。同時,不少人又對美國心存疑慮,比如我回國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遇到過歧視嗎?”你覺得目前華裔在美國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地位如何?
勞思源:與我父母那一代人相比,華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很多很多,所有含歧視意味的法規(guī)都被廢除,也不再有職業(yè)選擇上的限制,公開的人身攻擊更是會受到譴責。但另一方面,華人又不大受到重視,很少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非裔和西裔在美國生活的故事已經被廣泛注意,但包括華裔和日裔在內的亞裔卻較少被提及。根據記錄,有華裔參與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不僅有華裔伙夫負責煮飯,也有人上戰(zhàn)場。華裔從建鐵路、洗衣、雜貨、餐飲等行業(yè)謀生,到近20年來的新移民,都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
現在美國熱烈討論出生公民權,卻忘了其實最初大家都是移民。華裔在美國黑白對立的夾縫中求生存,但也同享黑人民權運動爭取的成果,今日的生活得之不易,每個人都應該合作關心移民權益。
博客天下:你剛才提到了近20年來的新移民。這批移民與你父母所代表的早期移民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他們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供職于大公司,并躋身富裕的中產階級,其中大多數人對華裔移民史知之甚少。你覺得新老移民間存在鴻溝嗎?新移民有必要學習移民史嗎?
勞思源:鴻溝確實存在,似乎還存在著家境優(yōu)渥的新移民看不起老移民的現象。但我想說,不管你擁有什么背景,當你和我一同走在街上,別人都只會用一種稱呼來看待我們,“華人”。所以,學習移民史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