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 要: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以一個漢劇藝人的故事,在再現漢劇文化的野心的同時,也無意間勾勒了一個水文化的故事,在這里,水的形象是冷酷的,也是生動的,它展示出了自然的一面,也展示了文化的一面,方方無意將筆下的水文化賦予太多傳統(tǒng)的印記,甚至隱隱有與傳統(tǒng)對話的意圖,以此闡釋了以水為生的人的命運和人生選擇。這種文化書寫方式,可以當做“中國故事”講述的一個案例與參考。
關鍵詞:方方 ?《水在時間之下》 ?水文化 ?中國故事
★項目基金: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校內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XZD04
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是其所有作品中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該篇以武漢城市背景為依托,通過講述漢劇藝人楊水滴的傳奇一生,進而有意識地鋪展對漢劇文化的呈現。然而,有趣的是,在完成這一敘述動機的同時,作者也無意識展開了對武漢水文化的展示與建構。并且,因為這種無意識,“水”的形象變得極為豐富,水文化的內涵也因之豐厚起來。
一、水:自然
武漢是一座水資源極為豐富的城市,它所在的省份湖北被譽為“千湖之省”,而在武漢市內,有著大大小小數十座湖泊,其中,有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不僅如此,長江、漢江兩江從這個城市穿流而過。在這樣一個城市,作為一個本土“風景”的寫作者,即使是無意識,方方也很難在筆下回避開“水”。方方許多小說的名字都跟水有關,諸如《船的沉沒》、《一波三折》、《行云流水》、《水隨天去》、《江那一岸》、《烏泥湖年譜》,其作品中的人物,也常常隨水命名,如《風景》里的水香,《水隨天去》中的水下等。
《水在時間之下》更是給了水極大的筆墨,不僅小說標題——水在時間之下、主人公姓名——水滴、水上燈與水關聯,并且,通過江水、湖水、雨水、淚水、茶水等多種形態(tài)的水,鋪陳故事的主要背景,展開人物的命運軌跡,使“水”幾乎成為作品中的隱形主人公。
水展示了主人公們的主要生存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
楊水滴出生的家庭,正是“水家”。水家是一個典型的以水為生,依水興家的代表,水家的先輩原本行船江河打魚賣蝦討一份生活。后來在水邊搭著窩棚開荒種地,再后來,開起了茶館,又做起了茶葉生意,“開了制茶廠,設了貨棧,建了茶園”。水串聯起水家的產業(yè)鏈。不僅使得“銀子像流水一樣滾進家里的柜子,水家成為漢口的富貴人家”。
水滴的養(yǎng)父楊二堂,同樣也是以水生活的。楊二堂每天的工作就是拖著板車,清晨去里份收取每家每戶的圍桶,然后去江邊清洗,圍桶迎著水流晃蕩。
水家與楊家,分別是這個城市的上層與底層人家,卻無一例外的依靠水生存,這里展示了水與這個城市及其個體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并不總是美好的,有時候,隨水而來的也會變成災難:
屋頂像是大海中的大船小船,浮在水面。每個屋頂上差不多都有人。長江與岸的界線也混淆不清了。分不清何處是江,何處是岸。高樓背后的草皮和板屋東倒西歪地垮了一片。雨時停時落,始終停不下來。整個漢口都泡在水里。
這是小說第六章《大水來了》描述的場景,在這場大水過后,楊水滴新結識的逃難伙伴也是她的青梅竹馬陳仁厚走在街上,感覺街上人少了許多,而主人公楊水滴更是直接失去了養(yǎng)母慧如。
到了這里,“水”作為環(huán)境的形象似乎更加完整起來,它慷慨無私地滋潤生命,卻也會殘酷無情的奪去生命,這正是我們與自然與環(huán)境的復雜關系。
水也見證著主人公生命的軌跡乃至某種命運的昭示。
小說以“雨水”的形態(tài),串聯起主人公楊水滴的一生:1920年出生那天就是雨后,“天灰白著,像是被泡腫脹了”;因為生父意外死亡,無辜的水滴被不懷好意的大太太強迫送走,送走那天,“雨下得正急,雨水撲打在傘頂上,發(fā)出劇烈的響聲。嬰兒在雨聲中放聲啼哭”;在雨天,楊水滴發(fā)現了養(yǎng)母偷情的秘密;在雨天,她得知了自己并非養(yǎng)父母親生;在雨天,安葬了養(yǎng)父楊二堂;在雨天,第一次離開漢口開始跟著草臺班子洪順戲班跑龍?zhí)住?/p>
不過,就像“江水”并不僅僅只帶來滋潤一樣,“雨水”和“淚水”伴隨的也并不總是只有災難,在雨天的大洪災里,她失去了憎惡她的養(yǎng)母,卻也結識了后來的初戀情人陳仁厚;在雨天,她借著送“不散”,結識了后來的恩人、漢劇大師余天嘯;她在九死一生之際,為余天嘯所救,帶離戲班,“突然間她放聲大哭。哭聲驚天動地,搖蕩山河”,也正是在雨天,因為玫瑰紅的空缺,“水上燈”終于一舉成名。
至此,方方筆下的“水”顯得如此復雜,它是生存,也是毀滅,是苦果,也是佳釀,但“水”又是如此簡單,《道德經》里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這正是方方塑造的水的第一重意蘊:自然。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是見證而已。在這里,方方筆下的“水”與其他作家筆下的“水”拉開了差距,她無意塑造一個溫柔水鄉(xiāng),也無意借此傳達某種歷史滄桑,而是非常樸實地回到了水本身——自然,而已。
二、水:活著
如果你站在滔滔江流邊,想象自己與水的關系,相比于浩大的水,自己算什么呢?也許,只算得上是一滴水吧。這樣一滴水,面對廣闊的天地能做什么呢?它很容易被風吹干,被太陽曬沒,被水流帶走……就像主人公楊水滴的生母李翠所說,“這孩子,只當是世上的一滴水,滴下來,沒人搭理,就干了……”
生母說她是一滴水,她的養(yǎng)父為她取名水滴,什么才是一滴水該有的人生呢?道家稱贊水說“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如果說方方曾經在《萬箭穿心》中討論過“不忍”與“忍”的生活哲學,那么,在這篇小說中,她討論的是“不爭”與“爭”。
小說中的許多普通人都選擇的是“不爭”。生母李翠沒有爭,她選擇了放棄親生女兒,保留吃香喝辣的生活,卻一輩子生活在愧疚中。養(yǎng)父楊二堂選擇了“不爭”,卻到處為人所欺凌,甚至連妻子也看不起他,最后被人打死在街巷上。愛人陳仁厚選擇了“不爭”,將她拱手交給情敵,最后兩人都落得一片凄涼。
那么“爭”又如何呢?主人公楊水滴是一個“爭”的人,她在別人的“不爭”里不斷被放棄,拼命地選擇了力“爭”上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爭”都換來了勝利,相反,有許多次,結果看來都是那么讓人沮喪,甚至連拋棄了她本應心懷愧疚的親生母親李翠也跑來理直氣壯德指責她:
你是一個幽靈,你的呼吸都有毒,你來這世上,就是讓身邊的人都死光的。我雖然生了你,但我又怎敢留在你身邊。你自己好自為之吧。
此時正是抗戰(zhàn)勝利后,藝名為水上燈的楊水滴重登舞臺,名聲鼎沸眾星捧月,然而舞臺下,卻是無比孤獨。包養(yǎng)她辜負欺騙她的張晉生死了,生她卻不肯養(yǎng)她甚至害死她養(yǎng)父的水家滅了,間接害死她養(yǎng)母又辜負了萬江亭的玫瑰紅死了,害死水文卻保全了她的陳一大也死了,水上燈陷在命運的噩夢里無法自拔。
到底如何才是解脫之道呢?她苦苦的尋求,千方百計打聽愛人陳仁厚的消息,希冀從這曾經純潔的愛情里找到救贖,卻發(fā)現對方已經出家在黃梅五祖寺。
黃梅是湖北一座佛教文化特別繁盛的地方,方方《水在時間之下》意在文化,對此特別提上一筆并不讓人意外。這趟五祖寺之行,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人陳仁厚,卻得到了“放下著”和“莫錯過”這兩條重要的人生提示。然而,這樣的提示雖然可以幫她偶然從噩夢里脫身,卻沒有辦法幫她徹底從這種自我懷疑中解脫出來。
當好友林上花的母親病了時候,水上燈幾乎崩潰。她的生活越來越花團錦簇,她的心意卻越來越倦怠,她甚至差一點迷上鴉片,在這樣無望的生活里,在這樣不知道抗爭還是認命的人生里,如果佛家也不能幫助解脫,到底什么才是她的救贖呢?
我們會發(fā)現,最有用的反而是林上花的人生哲學:活著。為一個人活著。這正是最普通的市民哲學。至此,渺小的楊水滴也好,光芒萬丈的水上燈也罷,它們合二為一,在時間的洪流中,從此歸于平淡,蛻變中普通市民的一員,活著。甚至,她不再是水,沒有鄰居知道她曾經是漢劇名角水上燈,登記人口的年輕人直接把她的名字寫成“楊水娣”,“從此,水上燈沒有了,楊水滴也沒有了,只有了一個叫楊水娣的人?!?/p>
到底什么才是一滴水應該活著的方式呢?
她說她叫水滴。一滴水很容易干掉,被太陽曬,被風吹,被空氣不聲不響消化。她說,結果我這滴水像是石頭做的,埋在時間下面,就是不干。她還說,如果這世界是污穢的,我這滴水就是最干凈的,如果這世界是潔凈的,我這滴水就是最骯臟的??偠灾也荒芨@世界同流。
這正是主人公晚年自述,我們看到,回顧自己的一生,即使選擇了遁世,水滴這個人于這個世界,就像一滴水至于世界一樣,它可能生存,也可能干涸,可能潔凈,也可能污穢。但是,它絕不因自己的渺小同流合污,而自我放棄,它會永遠在那里,不是以滴水穿石的方式,而是自己變成一塊石頭。
在這里,方方給出了“水”第二重與眾不同的文化形象:無論經歷怎樣的挫敗,它始終存在,這是小民的智慧,這是活著的哲學。
三、 結語
“水”文化并不是中國文學中新鮮的意象,從古到今,不少的作家都曾經從不同的文化層面賦予它不同的內涵。老子說“上善若水”;講述水的道德性,孔子說“逝者如斯夫”;講述水的時間性;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蘇軾等等,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呈現過水豐富的面貌與精神內涵。這也常常成為許多當代作家呈現水文化時的起點。
如前所述,方方的本意在漢劇文化而非水文化,反而使得水文化的呈現比較沒有負擔,而顯得鮮活生動起來,具有了新的文化承載。它不是騷人墨客的思古之幽情,不是綿長或浩瀚的象征,它是人的生命的承載,是人命運的見證,是人活著的方式。
方方以一個漢劇藝人的故事,在再現漢劇文化的野心中,也無意間勾勒了一個水文化的故事,在這里,水的形象是冷酷的,也是生動的,它展示出了自然的一面,也展示了文化的一面,方方無意將筆下的水文化賦予太多傳統(tǒng)的印記,甚至隱隱有與傳統(tǒng)對話的意圖,以此闡釋了以水為生的人的命運和人生選擇,這豈不是最生動的文化傳達嗎?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李云雷針對幾部當下小說的中國故事分析,探討尋找一種新的能獨特表達中國人的情感的敘述路徑并引發(fā)了許多相關討論??傮w來看,目前“中國故事”的講法,主要呈現為兩個方面,一種是以西方的敘述體系乃至價值體系為參照,反思中國所匱乏的,或予以某種奇觀性的展示,另一種則依托本土,試圖重新演述“仁”、“道”等傳統(tǒng)文化內涵或借某種傳統(tǒng)技藝等來展開這種演述,但這兩種中,其實都表現出了某種當下文化、當下中國故事的匱乏。我們不能只講西方視野中的中國故事,也不能只講傳統(tǒng)視野下的中國故事,否則,將永遠只能構建一個他者的中國。但是,如何把握當下的中國故事并使之具有文化魅力呢?以此為背景,看方方在《水在時間之下》中所進行的這種敘述探討,這種將文化與近百年人文故事相結合的講述,看其如何避開西方或古典的陷進,賦予文化以鮮活恒久的生命力與理解的方式,是否也可以當作“中國故事”講述的一個案例與參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