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生態(tài)科考”啟動儀式現(xiàn)場 徐樹春/攝
“美麗中國 生態(tài)科考”是由國家林業(yè)局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與貴州省林業(yè)廳共同發(fā)起,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聯(lián)合國人居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等機構共同主辦的一個生態(tài)公益系列品牌活動。計劃用5~10年時間,科考穿越中國境內最典型的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15年11月,首站貴州石阡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為活動拉開序幕。
授旗 徐樹春/攝
2015年11月下旬,貴州省石阡縣一直籠罩在霧靄氤氳之中,給為期7天的“美麗中國 生態(tài)科考”佛頂山大型跨界科考探秘活動增添了別樣的氛圍。這項活動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與貴州省林業(yè)廳共同發(fā)起,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林業(yè)廳、貴州省工商聯(lián)共同主辦,承辦方石阡縣和北京頌和傳媒公司精心策劃安排了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石阡縣境內的4條主題線路27處看點,內容涉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地質水文、民族文化等多學科,如同推出一場尋幽探秘的科考盛宴,來自全國的37位動植物、地質、水文、民俗、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由此全面觸摸石阡的本底資源,通過細致的田野調查,收獲和豐富了科考成果;關注生態(tài)的媒體記者、攝影家、企業(yè)家們也領略了石阡的生態(tài)之美、地質之美和人文之美。作為黔東北的一顆綠色明珠,石阡漸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示了令人驚艷的一面。
珙桐 盧現(xiàn)藝/攝
11月21日,“美麗中國 生態(tài)科考”佛頂山大型跨界科考探秘活動在佛頂山麓的堯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舉行啟動儀式,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貴州省林業(yè)廳和石阡縣的領導為科考隊授旗、壯行,6名少數(shù)民族號手吹響長桿號,當?shù)卮迕癜凑諅鹘y(tǒng)風俗為科考隊舉行了出發(fā)前的祭山儀式。之后科考隊伍分4個小分隊,在向導和專家的帶領下分赴不同的路線和地點開展工作,其中兩個專業(yè)科考分隊深入佛頂山腹地,到峽谷探險,去尋找青錢柳和國寶紅豆杉,夜宿深山,蹲守野生豹貓;生態(tài)民族文化分隊感受中國最古老的愛鳥周,踏查古老村寨,尋訪夜郎古國蹤跡;而探秘尋寶分隊造訪石阡溫泉、石阡苔茶、長壽之鄉(xiāng)和特色飲食文化,去體會古老石阡的快意生活。石阡山川地貌多樣,文化底蘊豐厚,每一個考察線路都亮點紛呈,大家通過每天的匯總和微信平臺,交流分享發(fā)現(xiàn)的快樂,媒體記者也用不同的方式傳播科考成果和動態(tài),讓外界更多地了解石阡。
探秘佛頂山奇珍
石阡多山,境內的佛頂山海拔1869米,是貴州東部僅次于梵凈山的第二高峰,與梵凈山同屬于武陵山脈的南支,歷史上曾是黔東佛教圣地,又是保存較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千百年來,石阡人就在這片阡陌縱橫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當?shù)匕傩兆怨派钪O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法則,善待山中一草一木,對大自然保持純樸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佛頂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因此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科考隊員合影留念 方志強/攝
2014年1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佛頂山區(qū)域林木蔥籠,水量充沛,保有完整的生物多樣性,這里是連接梵凈山和雷公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廊道”,完好的原生植被和復雜多樣的生境類型,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遠古時期未受到第四紀冰川侵襲,成為許多古老、孑遺生物的避難場所。因此,生物資源豐富,已經探明的各類生物總量319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如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等珍稀植物達1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豹、林麝、斑羚、穿山甲、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等32種,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基因庫”。
兩組專業(yè)科考隊員在7天的行程中,以專注保護區(qū)生態(tài)本底資源、地質水文、生物多樣性情況調查為主,所選線路都是崎嶇難行的山野叢林,從第一天的冷水河峽谷開始,第二天夜宿深山蹲守豹貓,之后的尋找青錢柳、香果樹、紅豆杉、珙桐,探秘幽谷溶洞,實測雙峰瀑布,攀爬懸空渠道……隊員中有年過半百的專家老師,有背負沉重科考和攝影器材的年輕人,一路跋山涉水,汗流浹背卻從無怨言,對穿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險也泰然處之,新奇和發(fā)現(xiàn)常常會使人忘卻一身的疲憊。
雙峰瀑布 崔卿/攝
在佛頂山考察中,科考隊在核心區(qū)的甘溪鄉(xiāng)曬溪村境內邂逅了全國最大的青錢柳種群。此處面積近百畝,上百株青錢柳罕見成片分布,樹圍最粗的達3米以上,需要兩人才能合抱,樹高達30多米的就有50多棵。這些第四紀冰川時期幸存下來的珍稀樹種,僅存于中國,因為果實像一串串的銅錢又被人們稱為搖錢樹。專家介紹,青錢柳在南方多有發(fā)現(xiàn),但是像佛頂山這樣比較集中的群落分布還不多見,青錢柳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藥用價值,也可以說就是一棵搖錢樹。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青錢柳芽葉含有一條神奇的原生態(tài)降糖因子鏈,能夠有效調節(jié)人體糖代謝,對于治療糖尿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制成茶直接飲用。
對于國家Ⅰ級保護植物紅豆杉、珙桐、香果樹的考察,也是本次科考的重要內容。紅豆杉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由于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國已將其列為Ⅰ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禁止采伐。佛頂山是迄今林業(yè)部門在貴州境內發(fā)掘普遍樹齡偏高、數(shù)量最多、集中連片的紅豆杉生態(tài)保護群,在佛頂山麻灣村有一棵紅豆杉高約50米,冠幅約20平方米,在石阡縣中壩鎮(zhèn),村寨的各角落隨處可見紅豆杉樹種,每個村寨都有20~30棵紅豆杉,其中胸徑70厘米以上的一個村寨都有10棵以上。鑲嵌在翠綠樹枝上的紅色、淡黃色果實格外耀眼,很多村民視紅豆杉為村寨“吉祥樹”或“風水樹”。
珙桐,是我國特有的第三紀時期的孑遺植物,故而有“植物活化石”和“綠色熊貓”之稱,屬國家Ⅰ級珍稀保護植物。在佛頂山成片野生珙桐群落中,胸徑可達1米以上,樹高達20多米的有30多棵。每年花期4~5月花開時節(jié),兩片乳白色的苞片像鴿子的翅膀,而圓球形的花序又像鴿子的頭部,遠遠望去猶如白鴿棲在枝頭,山風吹動,像一群群躍躍欲飛的白鴿,蔚為壯觀,因此又被譽為“中國鴿子樹”,在佛頂山迄今發(fā)現(xiàn)的珙桐就有上百棵。
河壩場鄉(xiāng)高王溶洞 方志強/攝
石阡還是中國的香果樹之鄉(xiāng)??瓶缄牭竭_石阡縣青陽鄉(xiāng)時,當?shù)卮迕裾谝豢酶叽蟮南愎麡湎屡e行花燈戲表演,這棵亞洲最大的香果樹,樹齡已有上千年,樹高21米,胸徑達1.493米,村中還有幾棵與此比肩高大的香果樹。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在他的《華西植物志》中,把香果樹譽為“中國森林中最美麗動人的樹”,具有觀賞、藥用、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重要保護價值。石阡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資源,孕育了大量野生香果樹資源,石阡境內野生香果樹分布面積約927平方公里,古樹267株,胸徑大于20厘米以上的有2796株,胸徑小于20厘米的有61596株,最高分布在海拔1437米的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最低分布在海拔529米的龍井鄉(xiāng)大路坪,相對集中在甘溪、坪山、青陽、中壩、聚鳳、石固、龍井等地。
在佛頂山保護區(qū)內,由于植被茂盛,很多特殊的巖溶地貌和溪流瀑布深藏在密林之中,其中以甘溪鄉(xiāng)的雙楓瀑布最為神秘壯觀,因其位于兩顆巨大的楓樹之間而得名。瀑布水面寬度雖然有限,然而其高度卻素有“半山不見人”的描述,多少年來,雙楓瀑布究竟有多高,一直是埋在當?shù)厝诵闹械囊粋€未解之謎。雖然不是豐水期,瀑布仍然長流不斷,如一條白練垂落??瓶级€隊員在雙楓瀑布前,用激光測高儀和遙控飛行器對瀑布進行測量,初步探出瀑布的垂直落差在100~110米間,遠高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77.8米,再經過精確測量后可以確認是貴州最高的瀑布。
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由于受斷裂抬升,形成地壘式山體,主要出露淺變質巖,分布有構造地貌、河谷地貌及重力侵蝕地貌。過去我們欣賞山岳風光,總是關注它們的垂直高度,名山多是高山或極高山,似乎只有高峰才能體現(xiàn)地質和景觀之美,而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內除海拔1869.3米的主峰外,其他多為巖溶低丘陵地形,再加上起伏的山巒都被綠色覆蓋,從視覺上也許難以產生震撼,但是深入進去考察,才會發(fā)現(xiàn)佛頂山的魅力不在于張揚,而表現(xiàn)得含蓄和內斂,把美深藏于山間。
情鳥樂園 崔卿/攝
佛頂山區(qū)域內巖溶洞穴眾多,地形復雜多樣,給科考工作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給大家增加了尋幽探秘的興奮點??瓶季€路安排了天生橋地下盲谷、太虛溶洞、河壩場鄉(xiāng)高屯村的“地下迷宮”,在這里可以看到在不同地質年代形成的巖溶漏斗和喀斯特溶洞群的豐富地貌。直到科考活動結束后,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攝制組在補充拍攝時,又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極具開發(fā)價值的石阡風洞,內有巨大的石幔、密集得像森林一樣的石柱以及洞內近兩米高的石堤,不得不調整拍攝計劃,充實節(jié)目內容。
佛頂山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給各類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間。幾天時間里,科考隊相繼發(fā)現(xiàn)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在盲谷底部的溪水中發(fā)現(xiàn)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又被稱為娃娃魚的兩棲野生大鯢;通過紅外攝影,拍攝到了野生豹貓和種群數(shù)量極為稀少的特產鳥類寶興歌鶇;在龍川河河段發(fā)現(xiàn)國內罕見的火烈鳥;在鴛鴦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大批“候鳥變留鳥”的野生鴛鴦群。還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待進一步分析研究后適時向外界公布。專家說,從科考發(fā)現(xiàn)的動植物物種來看,佛頂山真可謂是動植物生存的天堂,這些得益于保護區(qū)采取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維護和改善了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品鑒夜郎文化盛宴
石阡歷史悠久,是古夜郎國的發(fā)祥地之一,境內多民族聚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生態(tài)文化科考分隊沿著民族歷史的主線,走田野,進村寨,細細盤點這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根脈。
葫蘆神鷹雕塑 徐樹春/攝
科考啟動儀式的舉辦地——堯上就是佛頂山下仡佬族人聚居的村寨。這里的居民無論從服飾到習俗,從餐飲到建筑,都明顯保留著仡佬族特色。史料記載,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古代“濮人”,濮人是參加周武王伐紂的8個西南少數(shù)民族之一,在古代人口眾多,支系紛繁,后來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妒酚洝酚涊d“濮在楚西南,西南夷君長以千數(shù),夜郎最大”,早在秦嬴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于今石阡縣境內,由此印證仡佬族是石阡最早的土著民族,也是一個有著崇拜和敬畏自然傳統(tǒng)的民族。
在堯上村民廣場一側,有一尊葫蘆神鷹雕塑,是一年一度仡佬村民敬雀的地方。敬雀節(jié)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現(xiàn)僅幸存于堯上仡佬民族村寨,已被列為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說仡佬先民曾遭瘟疫,是神鷹銜來藥葫蘆和靈芝仙草,救百姓于危難,于是仡佬族人就把它作為圖騰,每逢農歷二月初一“敬雀”這一天,堯上人都要身著節(jié)日盛裝,吹長號、跳儺戲,還要在宗祠和露天場所,請上法師,吹響牛角,念誦經文,擺好祭品來祭拜神鷹。這一天所有人都不上山,不下田,只有老人帶著小孩到野外,把打好的糍粑和其他吃食掛在樹上或植物上,供鳥兒享用,也為了鳥兒不禍害莊稼。敬雀節(jié)的歷史延續(xù)至今已超過300多年,仡佬族人把對神鷹的敬仰和崇拜演繹為對鳥雀及自然生靈的保護,以求風調雨順,豐收吉祥。
仡佬族人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既滲透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也表現(xiàn)在更高的精神層面。在堯上村寨旁有一株高大的猴栗樹,也叫許愿樹,樹上系著紅綢帶,樹下擺放香爐,經常香煙裊裊。仡佬族有拜樹為父的習俗,選擇高大健壯的樹讓小孩拜為干爹,使樹木有了人的輩分,孩子從小認樹為父,自然對樹倍加愛護和關注,樹的成長寓意人的健康和成器,同拜一棵樹的儼然如兄弟,共同呵護他們生存的家園。古樹、大樹在仡佬族人看來具有靈性,被當作神物,許多婦女求子嗣,求全家平安,總在大樹前燒香化紙。仡佬人信奉堆金積谷不如栽樹,與森林共生共榮。在這里,“靠山吃山”是有序合理利用,亂砍亂伐被看作杵逆之舉會受到族人懲罰,這種原始而樸素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古老民族的生態(tài)責任和生態(tài)良知,對今人仍有啟發(fā)和訓誡。
石阡仡佬族主要生活在佛頂山區(qū)域,村寨都是依山傍水修建,把自然作為生存依賴和世代傳襲。仡佬族人們視神鳥、古樹、古洞為圖騰圣物,精心加以保護。敬雀、護鳥的古老習俗已被外界公認,敬雀節(jié)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愛鳥周”活動,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使這一習俗得以傳承。在村寨里稍微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每家每戶的屋檐翹脊和窗欞上都有鳥的造型,甚至墓碑石雕上也有栩栩如生的鳥,似乎仡佬族的先輩們把所有的心愿都寄托給一只只神鳥,希望與它們一起飛向理想的天堂。
在堯上還有一個特殊的六和現(xiàn)象引人注目。在村寨周邊有六座小山峰圍繞,發(fā)源于佛頂山的包溪河從村中流過,正好順應了村里人對“六和”的信奉。多少年來這里形成了淳樸的民風,講究“父母和藹,夫妻和鳴,家庭和順,鄰里和睦,自然和美,社會和諧”的六和傳統(tǒng),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在這里毫不夸張。堯上人家所有的餐桌都是六邊形,甚至房屋的門板和窗戶都是六扇。每年重大節(jié)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把自己家里最好吃的東西,抬到廣場上來,擺放六和三角宴,村里老少上百人在一起吃團圓年飯,最上邊的一桌是長輩,其余餐桌按照輩分和年齡依次排列成等邊三角形,年輕人向長輩輪流敬酒祝福,表達了村民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向往和追求。
在石阡縣,能夠體現(xiàn)歷史遺存的莫過于散落在鄉(xiāng)野的古村落,全縣列入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名錄的地方就有16處,其中以國榮鄉(xiāng)的樓上古寨最為典型。
被敬為神樹的猴栗樹 徐樹春/攝
名為樓上的古寨是石阡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弘治六年,江西富商周伯泉為避難,來到這里買田置業(yè),逐漸興起了以周氏家族為主的村落。整個村寨的選址依山就勢,錯層排開,集古樓、古屋、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墓于一體,周圍蒼松翠柏環(huán)抱。寨中的2000多米石板路呈“壽”字布局,歷500余年風雨,黑瓦木柱的房屋古韻猶存。這些古民居,有很多明清建筑,裝飾質樸簡潔,風格明快,民居多為四合院或三合院,面闊三到五間,兩邊各配有干欄式廂房,龍門呈內八字形狀,不正對堂屋,都是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戲稱“歪門斜道”,意為趨惡避邪,財不外露。家家戶戶的中堂設立香案和供桌,供奉“天地君親師”,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門旁有聯(lián),如“會紹稽英”“松操鶴算”等匾額,各有來歷。
六和三角宴 徐樹春/攝
樓上古寨與民居照應的古建筑,還有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道觀梓潼宮、戲樓、觀音閣、天福古井等。梓潼宮旁的叢林中7棵古楓樹高達40余米,呈“北斗七星”狀分布,不知是巧合還是另有深意。登上村外的觀景臺,可以俯瞰古寨全貌,觀景亭上還有半幅回文聯(lián),寫著“上樓觀景觀樓上”,據說至今還沒有征得最理想的下聯(lián)。沿著村中的石板小徑漫步,兩側是古樸而又不拘一格的民居,路邊的水道流水淙淙??吹秸拔莺筮€有許多豎著石碑的墓葬,難免有些沉重。對這種陰陽宅并存的墓冢文化,我曾請教同行的石阡文化學者朱良德,他認為這正是樓上古寨的居民遵循天地人合一的自然法則,對生與死的樸素理解和傳承。
在石阡境內還有許多順應和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有明代的水利工程千工堰,有碗架巖懸崖上開鑿的棧道和摩崖石刻,有高王村山崖懸空水渠,有稱為烏江古渡的葛閃渡等等,這些多集中在石阡西南的本莊鎮(zhèn)和河壩場一帶,即秦時夜郎縣的地域內。
說起本莊“千工堰”,那是一處明代以前修建的的引水工程,是古代版的“紅旗渠”。民國年間的《石阡縣志》記載:千工堰,在城西八十華里戴家壩,水出夾山中、其處石壁聳立,戴民先人于石壁兩岸鑿堰引水由半巖流出,凡高低田畝均得灌溉,有碑字多模糊,唯“洪武五年重修”六字可認。
棧道合影 張德志/攝
千工堰的源頭在戴家壩的峽谷深淵,那地方叫吊井崗,幾級落差的潭水從高處跌落到溝谷,在滾石遍布的河床里悄悄流走,當?shù)匕傩辙r田灌溉很難利用上,懸崖峭壁層層疊疊,如斧劈刀削,有民謠傳唱:“哪人過得吊井崗,不打擺子就生瘡?!痹谶@樣險峻的地理位置鑿渠引水,以當時的施工技術和條件,工程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相傳戴家壩村的戴金秀被選入宮廷為妃,入宮兩年仍惦記著家鄉(xiāng)干旱的土地,得到皇帝恩準,攜帶銀兩,返鄉(xiāng)監(jiān)督施工開鑿千工堰。民工在巖壁拴繩,懸空作業(yè),托筐鑿堰,按照鑿出的石渣等量付給報酬。數(shù)載功業(yè),鑿堰壘壩,死傷千百人,在石壁上修成了造福子孫的千工堰,10多公里長的渠道水流不斷,灌溉山中的千畝良田。山前的戴家壩村中央至今還保留著戴妃的墓葬,雖然說不清是哪個朝代哪位皇帝的皇妃,但是對家鄉(xiāng)的貢獻卻讓后人永遠紀念。
河壩場鄉(xiāng)高王村有一處今人在懸崖上開鑿出的懸空水渠,是否借鑒了千工堰的原理不得而知。1965年開工,20多年后才完工通水。這是一條上天之水,也是一條與外界連接的通道。當?shù)卮迕襁M出、上山砍柴、收獲莊稼都從這里通過。這條長近3千米的渠道懸于絕壁,上不見山頂,下不見谷底,初次走上懸空渠道的科考隊員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對面過來的村民有的挑著柴捆,有的肩上馱著孩童,卻如履平地,真感嘆他們的能力和勇氣。
本莊鎮(zhèn)的白龍山碗架巖卻是一處隱藏著眾多遠古信息的歷史遺存。越野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在濃霧中穿行,過大槽村后無路,隊員們徒步上山,不遠處的山體就是碗架巖了,主峰的背面寬廣陡懸,中間有一道天然的巖廊凹進巖壁,長約2千米,寬處有幾米,窄處僅可過一人。山泉可供飲水,凹陷的石壁可做屋檐,是歷史上人們躲避兵災匪患的安全隱秘之地。2010年,經夜郎研究院10多位專家學者歷經數(shù)月才找到該地。經考證,本莊碗架巖是《卜經》記載的夜郎發(fā)祥地之一,同時還是貴州省谷物起源地之一。廊上有幾道石塊堆壘的關卡,有小水井、舂米的石錐窩,有元、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和墨書題詞40多處,有“夜郎振古揮三捷,監(jiān)總曾今困九苗”和“相攜戚友尋巖腹,為看硝官上洞頭”等眾多的石刻詩句,透出當時人們在巖廊上躲避戰(zhàn)亂的各種歷史和生活信息。從巖廊一端沿石階而下,是名為“荊竹”的古老村莊,全村都是杜姓,這里的老人還能講出祖輩的歷史故事。再回望高聳巍峨的碗架巖,層層疊疊如屏障,不敢想象那一條橫掛在懸崖上的小道是自己剛剛走過的。
舞 崔卿/攝
萬壽宮 徐樹春/攝
尋找夜郎文化的蹤影,歷史的遺存已經模糊不清,更多的是隱含在當?shù)匕傩盏目陬^傳承和民間藝術中。石阡縣保存完好的夜郎風情街、萬壽宮、禹王宮、府文廟、川主宮等古建筑,見證了古夜郎文化的衍變,顯示了歷史文化的久遠和厚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阡毛龍、石阡木偶戲以及說唱藝術“說春”和“茶燈”表演等等,更給活著的“夜郎”賦予新的內涵。
魅力石阡的時尚生活
石阡是一個干凈清爽的小城。第一天傍晚到達石阡,我便注意到了這里的潔凈,幾天時間行走在大街小巷,竟難以找到一片紙屑和垃圾,狹長的縣城內兩條主要大街與龍川河并列,有些地段雖顯古舊,但卻沒有衛(wèi)生的死角,從細節(jié)上看絕非是應付外人的臨時行為。街燈明了的時候,龍川河畔的夜郎風情街上開始熱鬧起來,酒肆茶坊飄出輕柔的音樂,溫泉城涌動著進出的人群。石阡人熱愛生活,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飲食文化讓石阡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泉都夜色 方志強/攝
石阡號稱“泉都”,是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qū)。到石阡后,從科考活動組委會提供的有關石阡溫泉的資料中了解到,石阡溫泉無論從溫泉的水源、水量、水質來看,還是從溫泉的分布之廣、泉眼之多、規(guī)模之大來說,都是中國獨有,世界少見。石阡溫泉不以“眼”而以“群”計數(shù),不是深井抽取而是自然出露,現(xiàn)有20多處溫泉群,共計36個出露點,此外,還有一條地下熱水河和一個熱水溪。溫泉歷來為石阡人所珍惜,縣城所在地稱為湯山鎮(zhèn)就表明了溫泉的地理特征,讓人聯(lián)想到沸水如湯的溫泉。
石阡最負盛名的是城南溫泉,早在三國時期就有開發(fā)利用的記載,位于縣城南邊的松明山麓,龍川河右岸,出水口高出龍川河水面12米,泉水從石隙中自然涌出,水溫47.5℃,出水量每小時45.8噸。水龍頭里流出的洗澡水都可以直接飲用。溫泉浴的作用自不必說,人們總結成四字叫“洗心”“滌慮”。石阡的中老年人都有早晨泡溫泉的習慣,大年三十更是男女老少必洗溫泉,以示“年新人新,氣興運興”。如今溫泉已經成為石阡重要的旅游和健康休療產業(yè)。
石阡堪稱一絕的還有以凱峽河為代表的溶洞溫泉。凱峽河溶洞溫泉現(xiàn)屬國家級風景區(qū)特級景觀之一,位于石固鄉(xiāng)凱峽河南岸,距河面7.5米高的一白石炭巖穴中,河深1米,寬1.5米,長205米,洞內有冷泉熱泉各一眼,溫泉日流量為2635噸,水恒溫32℃,溢出冷熱水在洞內混融流出,故稱“地下熱水河”。走進凱峽河溶洞溫泉,順著一架鐵梯而下進入洞內,就會見到一股清流從溶洞中流出,流向下游的凱峽河。越往里走,泉溫越高,洞溫也越高,一道人工建造的石渠蜿蜒伸向洞的深處。繼續(xù)往前行,見渠岸有一溜依巖建造的石頭“包房”,內設有浴池,這是當?shù)厝罕娊ㄔ旃┤讼丛∮玫膱鏊?。洞的深處,有一泉眼,直徑約60厘米,泉水噴涌,熱氣蒸騰。據當?shù)厝罕娊榻B,這一溶洞溫泉是天然形成的,水質優(yōu)良,可直接飲用,水溫恒定,常年在45℃左右,百姓們自發(fā)保護利用。不論春夏秋冬,只要進入洞內飲一口熱泉,洗一個熱澡,便覺神清氣爽。
溶洞溫泉 崔卿/攝
石阡又是“茶城”,以出產的苔茶最負盛名。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石阡苔茶生長的茶山都是在海拔800米以上,氣候溫潤,保留了少有的亞熱帶原始生態(tài)系統(tǒng)。石阡多云霧,少光照,恰恰適合茶樹生長,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里生長,又遠離工業(yè)污染,以古茶樹為母樹長期栽培選育而成,尤其是節(jié)尖長的紫牙葉,苔粗葉厚,表現(xiàn)了出眾的品質。石阡作為全國古老茶區(qū)之一,飲茶、采茶、制茶、品茶、話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石阡茶園面積有42萬畝,茶葉加工企業(yè)140多家。在石阡品茶,茶藝師還傳授了“多投茶,高水溫,快出湯,茶水分”的沖泡方式,讓人感到苔茶的鮮爽回甘。苔茶不僅可品,還可以成為美食的輔料。石阡自古就有將茶葉、茶油融入飯食的習俗,“全茶宴”便是傳承于石阡的一種獨特的宴席。以苔茶樹所產的茶葉制作的紅茶、綠茶,茶湯與雞、鴨、魚、肉、蛋及果蔬等食材制作成美味佳肴,飯不離茶、菜不離茶、飲不離茶,讓人在茶、食之中品味到石阡深深的茶文化。石阡成為富庶之地,多半靠著茶葉生意,如今城內建筑規(guī)模宏大的萬壽宮,就是明代大茶商出資40萬兩白銀修建的,茶出貴州,銷往各地,也帶回了多元文化。
茶園春色 崔卿/攝
當然,石阡的民間還有很多舌尖上的美食,如神仙豆腐、石阡綠豆粉、糖心皮蛋、豆腐乳、蟲草童子雞、苔茶糯米酥、豬腳老臘肉、香菇長壽湯、綠豆粉等等,讓人目不暇接,科考隊中來自北京的烹飪大師也都逐一記錄,引為借鑒。街頭叫賣的“馬打滾”不僅好吃,還會使人聯(lián)想起北方的“驢打滾”,異曲同工,引人莞爾一笑。記憶最深的是堯上仡佬族大娘制作的黃水粑。一大早,大娘就把家里的糯米和黃豆用石磨打成精粉,加紅糖水攪拌揉和,然后搓成一截截,用黃水葉包扎起來,在籠屜蒸制幾個小時,然后裝入木桶中出售,味道香甜,雖然算不上是珍貴的名吃,很多人買去送給親朋,那是一種溫馨醇厚的鄉(xiāng)村記憶。
茶燈表演 徐樹春/攝
短短幾天石阡的行程,徜徉在無邊的綠色之中,探索神奇未知的世界,感受濃郁而又獨特的歷史文化,覺得石阡人真是“生在泉都,內心溫暖,幸福無限”,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這也許是石阡能引起他鄉(xiāng)來客的青睞和羨慕的原因所在。離開石阡的車上突然有感,湊出幾句不計工拙的打油短語:“石海松濤唱大風,阡邊陌上踏歌行。樓上古寨觀山景,包溪河畔敬雀鷹。千工堰內長流水,泉都夜半品香茗。更喜龍川江邊霧,煙霞如夢鎖黔東。”算是對石阡之行的留戀與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