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我以前在臺北有位鄰居,從她孩子出國留學,就四處得意地張揚,秀她兒子開的醫(yī)院和孫女的照片,三年前老兩口宣布要移民,把房子讓給親戚住,卻沒多久就回來了。
從此除非有人問,再也不提兒子。不是她兒子垮了,是兒子更棒了,忙得早出晚歸,連老爸老媽看病都往自己醫(yī)院一扔,半夜下班才像敗兵似的帶老父母回家,更甭說談心了。
孫女呢,不會幾句中文,又在逆反期,只會聳肩噘嘴翻白眼。老兩口說:到了洋邦,是啞巴、瞎子、聾子,不如歸去!
換個角度,今天如果你還在中年,事業(yè)得意,讓你爸媽驕傲,也別以為這就是孝順。你孝在哪里了?你給他們雇管家司機叫孝順嗎?他們中年的時候,你是他們的驕傲。他們老了,走不動了,半年見不到你一次,是他們的失落??粗鴦e人子女在身邊,他們不說,心里傷感吶!
再換個角度,你年輕的時候拼命賺錢,中年時拼命存錢,老年時還拼命“守錢”嗎?你留給誰?你虧待了誰?你和老伴苦一輩子了,總該過點好日子了吧?
我有個朋友的母親,被女兒的朋友騙了半生的積蓄,女兒氣瘋了,想操刀殺了那朋友,老太太臨終卻說:“算了。你媽這輩子就吃過一次鮑魚和燕窩,提過一個名牌包,都是她給的。”女兒更氣了,說:“那是她用騙你的錢買的!”老太太苦笑:“她要是不騙我,我也不懂得花,結果留給你們,你們會買給我嗎?”
幾句話,多少感傷。錢是死的,人是活的。錢是活人花的,不是死人花的。中國人有儲蓄的美德,確實不該浪費,問題是:不浪費的目的是要做更有意義的消費啊。
子女懂得照顧自己,讓父母少操心,是愛父母;父母知道愛護自己,讓子女少憂心,是愛子女。父母和子女之間,愛護自己、關懷對方,比錢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