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菲,王國軍(.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yī)院內科; .中山市中醫(yī)院ICU,廣東 中山 58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痰培養(yǎng)細菌分布和細菌耐藥研究
劉藝菲1,王國軍2(1.中山市石岐蘇華贊醫(yī)院內科; 2.中山市中醫(yī)院ICU,廣東 中山 5284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痰培養(yǎng)細菌分布和細菌耐藥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選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ICU的47例COPD合并VAP患者,分別留取患者入院后24 h內痰標本(A組),以及使用機械通氣48 h后出現(xiàn)肺炎或者拔管、脫機48 h內出現(xiàn)肺炎的痰標本(B組),進行痰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比較2組的細菌分布和耐藥情況。結果47例患者共94份標本進行痰培養(yǎng),培養(yǎng)分離出致病菌77株,陽性率為81.9%;患者入院時(A組)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74.5%,發(fā)生VAP后(B組)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89.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原菌對普通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結論老年COPD及合并VAP患者以革蘭陰性菌感染為主,抗生素耐藥率高,加強院內感染的控制,經(jīng)驗性用藥的選擇要覆蓋常見的致病菌,合理選用抗生素以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痰培養(yǎng); 細菌耐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臨床常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機械通氣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臨床分離的耐藥菌及多重耐藥菌株日益增多[1],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了解COPD及并發(fā)VAP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特點,對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對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COPD并發(fā)VAP患者進行痰培養(yǎng)和細菌耐藥試驗結果進行分析,以探討研究COPD并發(fā)VAP患者的致病菌臨床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1)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COPD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接受機械通氣治療。2)根據(j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醫(yī)學會2007年修訂版)[2]以及《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3],VAP的診斷標準為使用機械通氣48 h后或撤機拔管48 h內、胸部X線片上肺部出現(xiàn)新的或進行性發(fā)展的浸潤病灶,肺實變體征和(或)可聞及濕啰音,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之一:1)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WBC>10.0×109L-1或較原先增升25%以上);體溫>37.5 ℃;呼吸道有膿性分泌物;從支氣管分泌物中分離出新的病原菌。2)患者均進行痰培養(yǎng)及細菌耐藥檢測。排除標準:1)肺水腫、肺腫瘤、肺栓塞、肺結核等因素所致的肺功能受限。2)因各種原因未進行痰培養(yǎng)患者。
按標準選取47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齡45~83歲,平均(65.4±7.5)歲;病程11~39年,平均(26.5±6.5)年。
1.2標本收集、篩選和藥敏試驗
分別留取患者入院后24 h內痰液標本(A組),以及使用機械通氣48 h后出現(xiàn)肺炎或者拔管、脫機48 h內出現(xiàn)肺炎的痰液標本(B組),送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痰培養(yǎng)所有操作步驟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4]要求嚴格進行。痰培養(yǎng)結束后,使用顯微鏡對標本進行初步篩選,合格的標本污染相對較少,每個低倍鏡鱗狀上皮細胞<10個,白細胞>25個,不滿足以上條件的則為不合格標本,應重新留痰送檢。將培養(yǎng)出的合格細菌進行耐藥性和敏感性判定,標準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CLSI)2008年 M100-S18 規(guī)定的折點[5]。
1.3評價指標
分析比較2組痰培養(yǎng)細菌分布、耐藥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處理數(shù)據(jù)選用SPSS19.0軟件,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痰培養(yǎng)情況
47例患者共94份標本進行痰培養(yǎng),培養(yǎng)分離出致病菌77株,陽性率為81.9%。其中A組47份標本培養(yǎng)分離出致病菌35株,陽性率為74.5%;B組47份標本培養(yǎng)分離出致病菌42株,陽性率為89.4%。A組細菌檢出率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菌種分布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75.3%(58/77),主要包括有鮑曼不動桿菌24.7%(19/77)、銅綠假單胞菌20.8%(16/77)、肺炎克雷伯桿菌15.6%(12/77)。見表1—2。
表1 2組痰細菌學培養(yǎng)革蘭陰性菌分布情況 n=47,株
表2 2組痰細菌學培養(yǎng)革蘭陽性菌分布情況 n=47,株
2.2細菌耐藥分析
選取主要的5種病原菌進行耐藥情況分析,包括3種革蘭陰性菌和2種革蘭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腸球菌屬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但對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無耐藥。在陰性菌中,銅綠假單胞菌最容易發(fā)生耐藥,對氨芐西林和頭孢唑啉鈉100%耐藥,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也出現(xiàn)了1株耐藥菌株;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也出現(xiàn)了耐藥菌株;肺炎克雷伯桿菌對碳青霉素類具有很好的敏感性,未見耐藥菌株。見表3。
表3 5種主要病原菌耐藥率 例
-:表示無數(shù)據(jù)。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細菌檢出率明顯低于B組(P<0.05)。COPD患者對許多抗生素耐藥,如對頭孢唑啉鈉、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大部分的革蘭陰性菌的耐藥率已達20%,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已接近40%。肺炎鏈球菌和腸球菌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本組資料顯示,在COPD合并VAP患者中,最容易感染的是革蘭陰性菌,占比高達75.3%,排名前三的是: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廣泛存在于水、土壤、醫(yī)院環(huán)境和人體皮膚表面,是醫(yī)務人員手上最常見分離到的革蘭氏陰性菌,所以醫(yī)院內感染是導致鮑曼不動桿菌增多的原因之一。鮑曼不動桿菌對所有的抗菌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這給臨床抗菌藥物的選擇帶來極大的困難。銅綠假單胞菌僅次于鮑曼不動桿菌,具有多重耐藥的特點, 由于銅綠假單胞菌胞膜產(chǎn)生具有物理屏障作用的藻酸鹽生物被膜, 致使其對抗菌藥物不敏感,治療上可以考慮聯(lián)合用抗菌藥物,盡量避免耐藥菌的發(fā)生。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對碳青酶烯類藥物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外,對其他抗菌藥物均不同程度耐藥,由于其多為ESBLs陽性菌株,可水解第三代頭孢菌素,故在臨床應慎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可選用碳青酶烯類藥物。
分析原因,這可能是因為COPD患者多為老年人,基礎病多,營養(yǎng)狀況不佳且長期缺氧,機體抵抗力下降,多次住院使用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機械通氣時,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屏障,特別是氣管導管氣囊周圍容易滯留分泌物,而分泌物可通過人工氣道下移,改變了菌群的正常寄生部位,從而并發(fā)各種炎癥。VAP是機械通氣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和主要死亡原因,相關研究[6]報道,VAP的發(fā)病率為18%~60%,病死率高達 25%~76%,是導致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反過來推論,COPD患者病情的加重很可能是由于合并高度耐藥菌的感染,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病情得不到緩解。
綜上所述,老年COPD及合并VAP患者以革蘭陰性菌感染為主,耐藥率高,臨床醫(yī)務人員應該加強院內感染的控制,在選擇抗菌藥物治療時,要將病原學和藥敏試驗結果考慮進去,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細菌耐藥的產(chǎn)生,最大限度地減少VAP的發(fā)生,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鈕博,王衛(wèi)國,王敏,等.320 株大腸埃希氏菌對常用抗生素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2008,3(2):96-97.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 (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202.
[4]周庭銀.臨床微生物檢驗標準化操作[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0:263.
[5]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figh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Wayne: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08:1-181.
[6]Chen Y C.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teral feeding in preventing VAP:a systematic review [J].J Chin Med Assoc,2009,72(4): 171-178.
(責任編輯:劉大仁)
收稿日期:2014-11-20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194(2015)07-0027-03
DOI:10.13764/j.cnki.lcsy.2015.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