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這個時節(jié),早已搬到城里的我都要買幾只十幾只蟈蟈掛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上,或者撒在院墻上的絲瓜叢中,讓他們在這里盡情地鳴叫,盡情地歌唱,也讓我過一把豆棚瓜架,神游田園風光的癮。
我非常喜歡清代吳江詞人郭麐的《瑣寒窗·詠蟈蟈》,“絡緯啼殘,涼秋已到,豆棚瓜架?!边@是寫秋天時的蟈蟈的,這里的“絡緯”就是蟈蟈?!皰祗藁\晚風一絲,水天兒女同閑話”,多有家庭生活情趣啊。蟈蟈生命雖然短促,但也有好幾個月的壽命,有的不但能越過秋天,還能越冬。
小時候,黃豆地里到處是蟈蟈,父親下田時都要逮幾只放到院子里的棗樹上,讓它們叫讓它們唱。蟈蟈學名絡緯,又名紡織娘,記得汪曾祺先生在他的《蒲橋集·夏天的昆蟲》中說他們那里把蟈蟈叫作“叫蛐子”。蟈蟈也算是非常兇猛的昆蟲了,非常擅長攻擊人,又加上它會飛善跳躍,所以在田里時很不好捉,我就被它咬過數次。
我的蟈蟈都是比我只大3個月的堂哥捉的,他逮蟈蟈很在行,只要聽到蟈蟈叫,循聲找去,蟈蟈一般很難逃脫他的利爪。捉到蟈蟈后,他用帶梗子的大豆葉一包,再用豆梗一纏,蟈蟈就老老實實地呆在豆葉里不動彈了。編好籠子,把豆葉里的蟈蟈解開撒入籠中,放上蟈蟈喜歡吃的豆葉、菜葉、樹葉就可以了。如果想讓蟈蟈叫得更勤更歡,最好放一只特別辣的辣椒,被辣椒辣著的蟈蟈會不停地喊叫,以減少痛苦。
開始住樓上時,陽臺上的花草叢中,我都會掛上幾只籠裝蟈蟈,讓它們與蟋蟀一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入我“葫”矣。這里的“葫”就是葫蘆,我最喜歡圓扁葫蘆,就是大小形狀都像蘋果的那種葫蘆,曬干刻上小洞和花紋,再從上面開個很多角的口,開口挖掉的那一塊正好做蓋子,再用母親納鞋底的線繩子把蓋子與葫蘆連在一起,拴在褲子上或者揣在懷里,這樣蟈蟈在里面就可以安全過冬了。堂哥跟誰學的我不知道,但最近看《清嘉錄》,古人很早就用這種方法讓蟈蟈過冬了。
“秋深籠養(yǎng)蟈蟈,俗呼為‘叫哥哥’,聽鳴聲為玩。藏懷中,或飼以丹砂,則過冬不僵。籠刳干葫蘆為之,金鑲玉蓋,雕刻精致?!边@就是用葫蘆做蟈蟈籠,冬天養(yǎng)蟈蟈的詳細記錄。顧祿在《桐橋倚棹錄》中也詳述了“叫哥哥籠”的做法,“葫蘆為籠蟲之玩,從初結時在枝上,即扶令端正。待其長大, 然后剪下,以絲繩系之,懸風中候干,雕為萬眼羅及花卉之屬。中剜一竅,四旁或作四穴,各嵌象牙、骨、角、玻璃為門。喜畜秋蟲之人籠蟲于內,置懷間珍玩,俗稱‘叫哥哥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