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宗文,張忠福,張連瑞,宋金鳳
(1.甘肅省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山丹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甘肅 山丹734100)
山丹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處東經(jīng)100?41′~101?42′、北緯 37?50′~39?03′,屬大陸性高寒半干旱氣候,季節(jié)分布不均,具有日照長、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發(fā)量大、無霜期短等特點,是典型的河西綠洲區(qū)[1-2]。山丹縣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馬鈴薯是山丹縣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1.2萬hm2左右,主要分布在二陰山區(qū)[3-4]。由于受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該區(qū)馬鈴薯種植品種單一、品質(zhì)差、產(chǎn)量低,嚴重影響著當?shù)伛R鈴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山丹縣馬鈴薯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為平作栽培,但平作栽培的大西洋馬鈴薯產(chǎn)量低而不穩(wěn),且不抗根部病害,兼之商品率較低。為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對當?shù)刂髟择R鈴薯品種大西洋的增產(chǎn)作用,我們于2014年在山丹縣進行了馬鈴薯品種大西洋不同栽培方式比較試驗,現(xiàn)報道如下。
指示馬鈴薯品種為大西洋原種,由甘肅省山丹縣天潤薯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在山丹縣位奇鎮(zhèn)十里堡村三社進行。當?shù)睾0? 806 m,年均氣溫5.8℃,無霜期135 d。試驗地為秋泡地,土層深厚,地力均勻,地勢平坦,灌溉方便,前茬作物大麥。耕層土壤含有機質(zhì)18.0 g/kg、全氮1.05 g/kg、堿解氮62.46 mg/kg、速效磷 34.18 mg/kg、速效鉀 235.00 mg/kg,pH 8.54。 播 前 底 施 N 240 kg/hm2、 P2O5120 kg/hm2、K2O 120 kg/hm2、馬鈴薯專用配方肥1 200 kg/hm2。
試驗共設(shè)5個處理,處理①露地平作(CK),將小區(qū)整平,按55 cm劃線,沿線開溝,中間施入底肥后覆土,在溝兩邊按15 cm×15 cm的規(guī)格播種,播深10 cm。處理②全膜平作。將小區(qū)整平,按55 cm劃線,沿線開溝,在中間施入底肥后覆土,在溝兩邊按15 cm×15 cm的規(guī)格播種,播深10 cm,然后覆蓋地膜,出苗期及時破膜引苗。處理③露地壟作,在小區(qū)按壟距110 cm劃線,在壟底施入底肥后起壟,壟寬70 cm,溝寬40 cm,壟高25 cm,起壟后在壟面按株距15 cm人工雙行三角型點播,播深10 cm。處理④半膜壟作,在小區(qū)按壟距110 cm劃線,在壟底施入底肥后起壟,壟上覆膜,壟寬70 cm,溝寬40 cm,壟高25 cm,起壟后在壟面按株距15 cm人工雙行三角型點播,播深10 cm,播后穴孔覆土。處理⑤全膜壟作,在小區(qū)按壟距110 cm劃線,在壟底施入底肥后起壟,全地面覆膜,壟寬70 cm,溝寬40 cm,壟高25 cm,起壟后在壟面按株距15 cm人工雙行三角型點播,播深10 cm,播后穴孔覆土[5-6]。試驗采用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66.7 m2。于4月10日(10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8℃時)播種。生育期中耕除草2次,灌水3次。生長期進行物候期觀察記載,終花期進行病害調(diào)查。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各處理均于9月2日收獲,收獲時每小區(qū)隨機取樣10株考種并調(diào)查薯塊生理缺陷,按小區(qū)單收計產(chǎn)[7-8]。
從表1可以看出,出苗期以處理④、處理⑤最早,較CK提前4 d;處理②次之,較CK提前3 d;處理③居第3,較CK提前2 d。現(xiàn)蕾期以處理②、處理④、處理⑤最早,較CK提前10 d;處理③次之,較CK提前8 d。開花期以處理②、處理④、處理⑤最早,較CK提前10 d;處理③次之,較CK提前8 d。成熟期以處理②最早,較CK提前1 d;處理①(CK)次之,處理③、處理④、處理⑤分別較CK延遲2、4、4 d。各處理的生育期為95~104 d,其中以處理①(CK)生育期最短,為95 d,處理④、處理⑤生育期最長,均為104 d。
表1 不同栽培方式馬鈴薯的物候期
表2 不同栽培方式馬鈴薯的農(nóng)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處理⑤最高,為55 cm,較CK高20 cm;處理④次之,為54 cm,較CK高19 cm;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高3、10 cm。主莖數(shù)以處理⑤最多,為2.8個,較CK多1.8個;處理④次之,為2.6個,較CK多1.6個;處理②、處理④均較CK多0.1個。單株結(jié)薯數(shù)以處理①(CK)最多,為6.1個,處理②次之,為5.8個,較CK減少0.3個,其余處理較CK減少2.3~2.6個。單株塊莖鮮重以處理④最重,為485.6 g,較CK重323.3 g;處理⑤次之,為456.0 g,較CK重293.7 g;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重28.1、213.9 g。大薯率以處理⑤最高,為28.9%,較CK高20.7百分點;處理④次之,為20.0%,較CK高11.8百分點;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高7.3、8.9百分點。中薯率以處理④最高,為71.4%,較CK高37.0百分點;處理⑤次之,為57.9%,較CK高23.5百分點;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高3.5、22.7百分點。小薯率以處理④最低,為8.6%,較CK低48.8百分點;處理⑤次之,為13.2%,較CK低44.2百分點;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低10.8、31.7百分點。平均單薯重以處理④最高,為138.7 g,較CK重112.1 g;處理⑤次之,為120.0 g,較CK重93.4 g;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重6.2、80.9 g。商品薯率以處理④最高,為91.4%,較CK高48.8百分點;處理⑤次之,為86.8%,較CK高44.2百分點;處理②、處理③分別較CK高10.8、31.7百分點。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方式對大西洋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發(fā)病率無明顯影響,但平作栽培(CK、處理②)會使大西洋馬鈴薯環(huán)腐病、根腐病發(fā)病率明顯增高。露地平作(CK)和全膜壟作(處理⑤)下大西洋馬鈴薯裂薯率增加,全膜平作(處理②)和全膜壟作(處理⑤)都會使二次生長率增加,平作栽培(CK、處理②)和露地壟作(處理③)都會使綠薯發(fā)生率增加。
表3 不同栽培方式馬鈴薯發(fā)病情況及生理缺陷比較 %
從表4可以看出,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以處理④最高,為47 331.3 kg/hm2,較CK增產(chǎn)199.24%;處理⑤次之,為 44 437.8 kg/hm2,較CK增產(chǎn)180.95%;處理③居第3位,為36 656.7 kg/hm2,較CK增產(chǎn)131.75%;處理②折合產(chǎn)量為18 560.7 kg/hm2,較CK增產(chǎn)17.34%;處理①(CK)折合產(chǎn)量最低,僅為15 817.1 kg/hm2。對產(chǎn)量進行方差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處理④與處理⑤差異不顯著,均與CK、處理②、處理③差異極顯著;處理③與CK、處理②差異極顯著,CK與處理②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栽培方式馬鈴薯的產(chǎn)量結(jié)果
試驗結(jié)果表明,在露地平作、全膜平作、露地壟作、半膜壟作、全膜壟作5種栽培方式中,馬鈴薯品種大西洋的折合產(chǎn)量以半膜壟作栽培最高,為47 331.3kg/hm2,較對照露地平作增產(chǎn)199.24%;全膜壟作栽培折合產(chǎn)量次之,為44 437.8 kg/hm2,較對照露地平作增產(chǎn)180.95%。同時可以看出,壟作覆膜(半膜壟作、全膜壟作)栽培出苗最快,出苗歷時最短,農(nóng)藝性狀表現(xiàn)為植株高大,主莖增多;單株結(jié)薯數(shù)雖少,但大、中薯率高,商品率高,且根部病害發(fā)生較輕。在壟作覆膜栽培中,半膜壟作栽培無二次生長薯和裂薯,綠薯率較全膜壟作栽培稍高。綜合考慮認為,推薦半膜壟作栽培為山丹縣大西洋馬鈴薯栽培主要方式。
[1] 高登軍.山丹縣紅地球葡萄日光溫室延后栽培技術(shù)[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3(3):60-62.
[2] 高登軍.金花葵特征特性及在河西走廊覆膜栽培技術(shù)[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3):66-67.
[3] 魯天文,張忠福,馬金占,等.山丹縣馬鈴薯“3414”肥效試驗初報[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3(6):40-42.
[4] 王璽國.9個馬鈴薯品種(系)在山丹縣二陰山區(qū)對比試驗初報[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7):19-21.
[5] 任 亮,任穩(wěn)江.馬鈴薯地膜覆蓋壟上微溝集雨增墑栽培技術(shù)[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8):64-65.
[6] 劉生學,任 亮,李彩荷.半干旱區(qū)起壟覆膜方式對馬鈴薯的影響[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9):36-38.
[7] 王成剛,劉小平,李繼明.9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在安定區(qū)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9):7-9.
[8] 姜 華,王海燕.7個馬鈴薯品種(系)在寧縣的引種試驗初報[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4(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