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環(huán)構造與有利成礦關系分析

2015-12-25 07:12:32余曉霞高建國潘亞茹王瑞雪
自然資源遙感 2015年3期
關鍵詞:色調波段分辨率

余曉霞,高建國,潘亞茹,王瑞雪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昆明 650093)

0 引言

應用遙感技術預測找礦有利部位,是當前國內外礦產勘查方法探索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常規(guī)調查方法難以發(fā)現的隱伏礦床,遙感地質方法更有優(yōu)勢,且日益顯示其經濟效益。目前遙感地質方法在礦產勘查中已初見成效[1-3],隨著遙感地質技術的發(fā)展,繼早期的MSS圖像之后,ETM,SPOT和QuickBird等中、高分辨率遙感圖像已較普遍地應用于地質研究,而成像光譜數據、成像雷達(SAR)圖像以及“3S”技術系統(tǒng)則為礦床的遙感地質研究開拓了新的前景[4-6]。

遙感圖像中具有地質成因意義的特定的線-環(huán)組合形式被稱為影像線-環(huán)構造,它具有影像特征和地質特征的雙重性。研究影像線-環(huán)構造有助于從遙感圖像中識別地質特征,有利于建立線-環(huán)構造找礦策略,開展遙感找礦預測[7]。在許多遙感找礦模式中,常常用線-環(huán)結構圖式來直觀、簡練地表達和圖解礦床展布與遙感影像特征、線性構造和環(huán)形構造的空間關系。本文以青海省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為研究區(qū),在綜合研究該地區(qū)的區(qū)域地質特征與成礦地質條件基礎上,結合礦床地質理論,對覆蓋研究區(qū)的QuickBird,ASTER和ETM+等不同分辨率的衛(wèi)星遙感圖像進行線-環(huán)構造解譯和遙感礦化色調異常提取;在綜合分析區(qū)內典型金礦床的遙感影像特征和篩選有利于成礦的線-環(huán)構造基礎上,圈定出找礦有利部位;并與化探異常進行對比驗證,為該區(qū)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及找礦靶區(qū)預測提供了重要依據。

1 研究區(qū)遙感地質特征

青海省都蘭縣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處于柴達木地塊東南緣,位于近EW向東昆侖構造帶的東段,被夾持于昆中與昆南斷裂之間。東昆侖造山帶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為中央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呈近EW向延伸,向東與NNW向的鄂拉山構造帶相交[5]。這些構造帶在 ETM+7(R)5(G)4(B)假彩色合成圖像(圖1(a))中有清晰的顯示。

其中,NNW向鄂拉山構造帶(F1)與近EW向的昆南斷裂帶(F4)夾持形成楔狀地塊,在地塊內發(fā)育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等軸狀偏心復式環(huán)形構造(R1),其直徑約為170 km,被稱為“都蘭環(huán)”。其北部邊界為較為模糊的弧形色調異常條帶,西部邊界已經在都蘭幅圖像之外,而東部和南部的邊界分別為鄂拉山斷裂帶(F1)和昆南斷裂帶(F4)。在昆南斷裂帶(F4)北部,等間距發(fā)育近EW向的昆中斷裂帶(F3)和昆北斷裂帶(F2),它們的間距約40 km,呈現向NE略微凸出的弧形線性特征。已發(fā)現的果洛龍洼、按納格和阿斯哈礦床(點)位于昆中斷裂帶(F3)南側(圖1(a))。

都蘭環(huán)(外環(huán))內發(fā)育直徑140 km的香日德環(huán)形構造(R2),為其內環(huán)。內環(huán)與外環(huán)之間的環(huán)帶地區(qū)構造較為簡單,但內環(huán)——香日德環(huán)(R2)內次級環(huán)形構造發(fā)育,數個直徑60 km的次級環(huán)形構造形成環(huán)群。溝里勘查區(qū)位于其南部一個次級環(huán)形構造——阿斯哈—達理吉格塘環(huán)形構造(以下簡稱阿-達環(huán))(R3)內。對比地質資料(圖1(b))可知,阿-達環(huán)控制了溝里地區(qū)的閃長巖體群。

圖1 青海都蘭地區(qū)線-環(huán)構造綱要圖Fig.1 Structure outlinemap of line-rings in Dulan area,Qinghai

區(qū)內出露的古元古宙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Pt1b)地層為由一套中-高級變質巖組成,是區(qū)內的主要賦礦地層。礦區(qū)東部的瓦勒尕金礦即產于該套地層中。地層巖性有:①黑云母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片(麻)巖,局部夾黑云(二云)母石英片巖;②斜長角閃片麻巖與大理巖互層;③斜長角閃片麻巖夾大理巖。受后期侵入巖體影響,在局部地段出現了條痕狀、條帶狀及眼球狀混合巖。與華力西期侵入巖體的關系以侵入接觸為主。礦物成分以含石榴子石為特點,變質程度相當于鐵鋁榴石角閃巖相,沿地層走向具拉長或尖滅現象,受擠壓后往往呈柔性撓曲,形成韌性剪切構造。近構造破碎帶處巖石碎裂,并有不同程度的蝕變及金礦化。

東昆侖造山帶復雜的地質演化歷史造就了該區(qū)豐富的礦產資源,金、鹽類及銅多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而阿斯哈金礦床(中型)和按納格金礦床(中型)就位于東昆侖造山帶的東段;因此,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具有特大型金礦田的潛力。

2 遙感數據源及圖像增強處理

2.1 遙感數據源

2.1.1 ETM+圖像

搭載TM的Landsat5衛(wèi)星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地球資源衛(wèi)星之一。1999年發(fā)射的Landsat7衛(wèi)星搭載的ETM+增加了全色波段(15 m空間分辨率),熱紅外波段(Band 6)的空間分辨率比Landsat5 TM提到了2倍,更加有利于進行線-環(huán)形構造解譯和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

2.1.2 ASTER 圖像

搭載在TERRA衛(wèi)星上的ASTER共有14個波段。其中可見光-近紅外有3個波段(第3波段分高增益和低增益),空間分辨率為15 m;短波紅外有6個波段,空間分辨率為30 m;熱紅外波段有5個波段,空間分辨率為90 m;適用于本文進行線-環(huán)形構造解譯和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

2.1.3 QuickBird 圖像

QuickBird衛(wèi)星提供1個全色波段和4個多光譜波段圖像。其中全色波段的分辨率為0.61 m(光譜范圍為450~900 nm);多光譜波段的分辨率為2.44 m(光譜范圍為藍波段450~520 nm,綠波段520~600 nm,紅波段630~690 nm,近紅外波段760~900 nm)[9]。QuickBird圖像的高空間分辨率十分有利于線-環(huán)形構造的精細解譯。

2.2 圖像增強處理

對覆蓋研究區(qū)的遙感圖像進行線性拉伸、直方圖均衡化、不同分辨率數據融合、波段組合及主成分分析等圖像增強處理,通過改善圖像的清晰度、色彩和光譜信息的豐富程度,提高圖像的可解譯度,為線-環(huán)形構造解譯和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準備信息更豐富、更準確的基礎遙感圖像。

1)主成分分析。亦稱為K-L(Karhunen-Loeve)變換或PCA變換,是一種以多變量方差或協方差分析為基礎的多維正交線性變換。遙感圖像的不同波段之間存在著很高的相關性,不同波段圖像很相似,從提取有用信息的角度考慮,有相當一部分數據是多余和重復的。主成分變換的目的就是把原多波段圖像中的最有用信息集中到數目盡可能少的新的主成分圖像中,并使這些主成分圖像之間互不相關,從而大大減少數據總量,并使圖像信息得到增強,更易于解譯。本文中在ASTER圖像主成分反變換得到的PC4(R)PC3(G)PC2(B)假彩色合成圖像中,能夠取得最佳的解譯效果,侵入巖體更為清晰,含Fe色調異常圖斑呈醬紫色,很便于識別。

2)圖像代數運算增強。包括比值運算和指數計算等,指對2景或2景以上圖像的對應像元逐個進行和、差、積、商的四則運算,以產生有增強效果的圖像。圖像的代數運算是一種比較有效和簡單的圖像信息增強和提取方法,在地質勘查工作中常用來作為遙感蝕變信息增強處理方法,在以若干比值圖像作為分量合成的假彩色合成圖像中,常能有效地增強巖石波譜信息的差異。但由于蝕變巖受其自身反射和輻射強度以及環(huán)境條件等影響,常規(guī)的增強蝕變信息的比值因子(如TM3/TM1增強鐵染信息,TM5/TM7增強泥化信息)并非在所有地區(qū)都有效。換言之,對于不同的地區(qū),由于蝕變巖石及其“背景”地物的光譜特征存在差異,在提取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時,需要通過對巖石(礦物)的光譜特征分析來調整比值因子或波段組合;另外,同地區(qū)的蝕變巖石與其“背景”地物在光譜空間的“聚類結構”特征也不同,所以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方法及模型建立也不存在固定模式。在實際工作中,需對研究區(qū)內巖石光譜數據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和揭示研究區(qū)內蝕變巖石的光譜個性特征,建立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模型。本文采用的ETM+B7(R)B4(G)(B3/B1)(B)組合可作為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的遙感礦化蝕變信息提取模型,根據該模型提取的高異常圖斑可作為重要的遙感找礦標志之一。

3)不同空間分辨率圖像融合。不同平臺、不同傳感器獲取的遙感圖像的空間分辨率不同;即便是同一傳感器獲取的遙感圖像,其不同波段圖像的空間分辨率也不完全相同。為提高圖像的空間分辨率,又保留多光譜的優(yōu)勢,通常采用不同空間分辨率圖像融合的方法(本文對ASTER B6(R)B1(G)B5(B)假彩色合成圖像與QuickBird圖像進行了融合處理)。圖像融合可以提高圖像空間分辨率、增強影像特征顯示能力、改善圖像幾何精度、提高分類精度、提供變化檢測能力、替代或修補原始圖像數據的缺陷等[10]。

4)突出含Fe礦物特征的ETM+mineral處理。利用巖礦的特征光譜曲線,基于ERDAS IMGINE軟件平臺,運用鐵礦指數計算模型(Ferrousminerals),首先用ETM+B5/B4強化鐵染蝕變信息,然后以ETM+(B5/B7)(R)(B5/B4)(G)(B3/B1)(B)組合進行假彩色合成,增強蝕變信息。

3 色調異常提取

礦區(qū)內與成礦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和孔雀石化。由于研究區(qū)內的坡積物普遍較厚,由圍巖蝕變引起的色調異常顯示不如基巖裸露地區(qū)清晰。但經過對多光譜圖像的增強處理,仍可獲得一些能夠較好顯示色調異常信息的圖像(例如ETM+B7(R)B4(G)(B3/B1)(B)假彩色合成圖像和 ETM+mineral圖像)。如按納格地區(qū),在ETM+B7(R)B4(G)(B3/B1)(B)假彩色合成圖像中的黃綠色-橙紅色異常圖斑(圖2(a)左),在ETM+mineral圖像中顯示為醬紫色的圖斑(圖2(a)中),而在QuickBird圖像中該區(qū)則可看到大面積的基巖裸露區(qū),說明這一地段的抗風化能力強,且?guī)r層中Fe含量較高(圖2(a)右)。又如阿斯哈地區(qū),在ETM+mineral圖像中,大面積出露的侵入巖體常顯示為淺藍-藍色圖斑,而黃綠-橙紅色的小圖斑形成異常環(huán)帶,圍繞在淺藍-藍色區(qū)域(侵入巖體)的周圍(圖2(b)中)。通過對 ETM+B7(R)B4(G)(B3/B1)(B)假彩色合成圖像、ETM+mineral圖像和QuickBird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所提取的色調異常區(qū)域與研究區(qū)的Au,As,Cu化探異常有較高的吻合度(圖2)。

圖2 按納格與阿斯哈地區(qū)遙感色調異常與化探異常Fig.2 Remote sensing tone anomaly and geo- chem ical anomaly in Annage and Asha areas

4 線-環(huán)構造解譯

4.1 環(huán)形構造解譯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位于阿斯哈環(huán)形構造內。阿斯哈環(huán)直徑約20 km,局部有侵入巖體出露,環(huán)內發(fā)育大量醬紫色的含Fe色調異常圖斑。阿斯哈環(huán)內部次級環(huán)形構造發(fā)育,在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發(fā)育3個直徑約8 km的次級環(huán)形構造,相互交疊形成環(huán)群(圖3)。

圖3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環(huán)形構造及蝕變色調異常Fig.3 Ring structures and alteration tonal anomalies in area from Asiha to Annage

其中,北部的R1環(huán)形構造內主要出露閃長花崗巖體,西南邊緣出露金水口(巖)群白沙河組(Pt1b)變質巖地層,阿斯哈礦體就發(fā)育在其中;南部R2和R3環(huán)構造內主要出露白沙河組(Pt1b)變質巖地層,按納格礦體就發(fā)育在R3環(huán)形構造內,但R3環(huán)形構造內目前尚未發(fā)現新的礦體。環(huán)形構造群被線性構造帶切割,特別是R1和R3環(huán)形構造被沿河谷發(fā)育的NW向線性構造帶切割(圖4)。

R1環(huán)形構造為一個多環(huán)層的等軸狀復式環(huán)體,其中心位置是溝里河谷與一條支流交匯處,地表被一個小型的洪積扇覆蓋。同時,NW,NNW,近EW和NE向等多條規(guī)模較大的線性構造在此相互交切,目前在阿斯哈礦區(qū)揭露的礦體群也在該中心的附近。環(huán)形構造內部次級環(huán)形構造和線性構造極為發(fā)育(圖5)(底圖為ASTER B6(R)B1(G)B5(B)假彩色合成圖像(左)+QuickBird圖像(右))。

圖4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3個環(huán)形構造與地質圖Fig.4 Three ring structures and geologic map of area from Asiha to Annage

圖5 阿斯哈礦區(qū)R1環(huán)體線-環(huán)結構Fig.5 Line-ring structure of R1 in Asiha m ining area

4.2 線性構造解譯

圖6示出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的線性構造。

圖6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性構造圖Fig.6 Line structure in area from Asiha to Annage

在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性構造帶主要有4類:

1)近EW向線性構造帶(F1)。昆中斷裂帶延伸至阿斯哈一帶后,由較寬大的單條斷裂帶分為南、北2支斷裂。單條較寬大的斷裂帶實際上是由數條平行延伸的斷裂所組成,排布密集,相互交錯,呈麻花狀圖案,具有韌性剪切帶的特點;分為2支斷裂之后,線性特征變?yōu)槠街钡闹本€狀溝谷,刻痕清晰,顯示了脆性構造的特點。F1為昆中斷裂帶南部分支斷裂在阿斯哈地區(qū)的一部分,呈舒緩波狀,西起加魯河以西,沿NE向延伸至瓦勒尕地區(qū)后轉為EW走向,總延伸長度約37 km,在那各當一帶尖滅。該構造帶在地面有多處斷層出露。此外,在F1南側約5 km地區(qū)發(fā)育1條EW向線性構造帶(F7),該帶分為南北2支,帶總寬約1 km,延伸約15 km。

2)NWW向線性構造帶(F2)。該帶呈舒緩波狀展布,東起圓以以東地區(qū),向西延伸約35 km,與F1在加魯河以西相交,二者形成楔狀結構。沿該帶僅在局部有斷層出露,但在該帶的西南側發(fā)育一條斷層與之平行延伸,二者間距2.5 km。

3)NW向次級線性構造帶(F4)。在阿斯哈—按納格一帶發(fā)育著密集的N70°W方向線性構造帶,帶寬5 km,延伸約13 km。在帶內有斷續(xù)、沿著斷裂帶分布的色調異常斑塊,特別是在西部三岔村以南一帶的花崗巖體邊緣,有1個較大的色調異常區(qū)域。在F4帶西南的加魯河2側發(fā)育1條NW向線性構造(F8),其西北端與F1和F2相交匯,向南延伸15 km至F4帶尖滅。而在F4帶內部有1條與F8平行發(fā)育的NW向線性構造(F9),長約10 km;在F4帶東北外側發(fā)育1條類似的線性構造(F10),長約10 km。F8,F9和F10三者以4~5 km的間距等距離發(fā)育。

4)NE向線性構造帶(F5和F6)。該方位的線性構造帶較為簡單,呈直線狀溝谷延伸,線性特征最為清晰,并常將上述3種走向的線性構造帶切斷。主要有F5和F6這2條線性構造帶,延伸約20 km,相距約5 km。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的近EW向線性構造F1與NWW向線性構造帶F2及其旁側的次級線性構造帶組合形成了多個“入”字型構造,并與該區(qū)中不同規(guī)模的環(huán)形構造相互交切。

5 找礦有利部位圈定

根據線-環(huán)構造及礦床學理論,結合遙感礦化色調異常圖斑的分布,在與化探異常對比和野外驗證基礎上,建立遙感找礦模型,在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篩選出20個找礦有利部位(圖7和圖8)。

圖7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環(huán)結構找礦有利部位(1)Fig.7 Favorablem ineral prospecting parts of line-ring structures in area from Asiha to Annage(1)

圖8 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環(huán)結構找礦有利部位(2)(底圖為簡化地質圖)Fig.8 Favorablem ineral prospecting parts of line-ring structures in area from Asiha to Annage(2)

對篩選出的20個有利找礦部位簡述如下:

1)A1—A6區(qū)。沿著F1線性構造帶從西向東依次排列。A1區(qū)位于F1與F2交切的“入”字型頂端,同時另有一條NW向線性構造帶在此交疊,也是阿斯哈環(huán)體的邊緣地帶。在地表有1條EW向斷層貫穿全區(qū),中部地表出露為白沙河組變質巖系地層,兩側則為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巖和花崗巖。因A1區(qū)已在研究區(qū)范圍之外,故前期遙感蝕變異常提取工作沒有涉及該區(qū)。A2區(qū)位于F1與F2交切的“入”字型結構形成的狹窄楔形部位,同時另有一條NW向線性構造帶在此交疊。在地表有1條EW向斷層貫穿全區(qū),地面主要出露華力西期花崗巖,東北角出露白沙河組變質巖系地層和一個較小花崗巖體,在此區(qū)有較強的蝕變色調異常。A3區(qū)位于阿斯哈環(huán)群北部的R1環(huán)形構造內一個次級環(huán)形構造的中心。這個小環(huán)體直徑約4 km,環(huán)體內出露一個小型石英花崗閃長巖體,其周圍為花崗閃長巖體。穿過A1和A2區(qū)的EW向斷層和F1線性構造帶轉為NWW向,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二者不再完全重疊。該區(qū)東南角存在較強的蝕變色調異常,南部有Au的化探異常。A4區(qū)位于阿斯哈環(huán)群北部的R1環(huán)形構造中心,同時也是F1和1條NNW向線性構造帶、1條NNE向線性構造帶相互交切的區(qū)域,形成似放射狀結構。該區(qū)內大部分為河谷區(qū),被第四系沖積物覆蓋。在該區(qū)西北和東南地區(qū)即為已揭露的阿斯哈礦體群分布的地段。A5區(qū)位于A4區(qū)向東4.5 km,F1線性構造帶分為2個次級帶并與1個次級環(huán)形構造相交疊的位置。地表出露花崗閃長巖體,沒有斷層出露。A6區(qū)位于F1與NE向線性構造帶F5交切、并與1個次級環(huán)體相交疊的位置。地表中部出露花崗巖體,外側為花崗閃長巖體,北側和中部有EW向斷層出露。在其南部發(fā)育蝕變色調異常。

2)B1—B11區(qū)。受NW向次線性構造帶F4控制,色調異常信息豐富的區(qū)域,區(qū)內地層為白沙河組變質巖系地層。B1區(qū)位于F2及其北東側的平行發(fā)育的次級NW向線性構造帶與密集的F4次級線性構造帶相交疊的部位,區(qū)內的3個蝕變色調異常斑塊也呈NW向雁列展布。前期已在該區(qū)開展原生暈地球化學工作,發(fā)現該區(qū)具有較高的Au,Ag等化探異常。B2—B5區(qū)這4個區(qū)域沿著阿斯哈環(huán)群南部的R3環(huán)體西部邊緣展布,同時也是NW向次線性構造帶F4與1個近SN向色調異常色斑相交疊的區(qū)域。在B5區(qū)外圍的東部1 km為按納格的露天采場。B5區(qū)內南部有較好的次生暈Au異常。2012年7月選取B5區(qū)內一個次級環(huán)形構造進行野外檢查,在環(huán)體邊緣處發(fā)現1條礦化蝕變帶,采集2塊樣品,分析結果為含金0.5 g/t,具有找礦的指示意義。B6—B7區(qū)是F4與阿斯哈環(huán)群南部的R3環(huán)體南部環(huán)緣交疊的地段,具有較好的色調異常,在B6區(qū)域的內已有礦體揭露,在其外圍南側發(fā)現近EW向破碎蝕變帶。B8區(qū)位于瓦勒尕褐鐵礦礦化點的南側,是NW,NNW,近EW和NE向線性構造帶交匯的部位,區(qū)內的西部和東南部有較好的色調異常。B9—B11區(qū)是R3環(huán)體內部次級環(huán)體與F4線性構造帶相互交疊的地段,其中B9區(qū)和B10區(qū)內已有礦體揭露,B11區(qū)內尚未見礦化現象,但其位于多組線性構造交匯地區(qū)且具有較好的色調異?,F象。

3)C1—C2區(qū)。是EW向線性構造帶F7與R3環(huán)體北部邊緣交切的地區(qū),區(qū)內均具有較好的色調異常信息。

4)D1區(qū)。是阿斯哈北部R1環(huán)體與其他多個環(huán)形構造邊緣相切且與NE向線性構造帶交切的地段。

在上述 20 個找礦有利部位中,A3,A4,B1,B5,B9,B10和D1區(qū)是找礦的較有利地區(qū),并已得到野外的初步證實,可為該區(qū)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線索。

6 結論

1)在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的環(huán)形構造解譯中,阿斯哈環(huán)形構造內部更次級的環(huán)形構造和線性構造都比較發(fā)育,但在地表僅局部有侵入巖體出露。遙感礦化色調異常區(qū)的分布也存在類似特點,經過旨在突出含鐵Fe礦物信息的圖像處理的ETM mineral圖像,在阿斯哈環(huán)形構造內部存在大量的黃綠色-橙紅色的色調異常斑塊,是找礦預測的重要信息。

2)在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的線性構造解譯中,與近EW向構造帶(F1)的類型相似的線性構造帶在溝里地區(qū)成組發(fā)育,在F1的南北兩側均發(fā)育1條類似的線性構造帶,北部的線性構造帶與F1平距約8 km,是昆中斷裂帶的另一個分支斷裂,在該帶已發(fā)現哈拉森磁鐵礦點,沿線性構造帶地表已有斷層出露;南部的線性構造帶(F3)距F1約15 km,沿線性構造帶地表已有斷層出露并且控制了礦體的發(fā)育。沿F1帶目前尚未發(fā)現較大的礦體,但其南北兩側的2條線性構造帶與其性質相似,存在找礦前景。

3)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金礦床礦體產于花崗閃長巖-閃長巖體的構造破碎帶中,受昆中斷裂及礦區(qū)內NNE向及NNW-NW向斷裂帶控制。在ETM遙感圖像解譯基礎上,進行空間分辨率為15 m的ASTER遙感圖像和0.61 m的QuickBird遙感圖像融合處理和解譯,厘定阿斯哈—按納格地區(qū)線性構造、環(huán)形構造及其相互關系,確定已知礦床的影像色調異常特征;初步確定該區(qū)處于1個大型環(huán)形構造之中,存在熱暈體,線性構造交接與發(fā)育較好地區(qū)的遙感色調異常明顯,且色調異常與已知礦化體重疊較好,可作為找礦的重要線索,找礦潛力較大。

4)在本文篩選出的20個有利找礦部位中,A3,A4,B1,B5,B9,B10 和 D1 區(qū)是找礦的較有利地區(qū),并已得到野外的初步證實,可為該地區(qū)的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線索。

[1] 劉文蘭,張 微.遙感構造蝕變異常信息提取及找礦預測——以老撾為例[J].國土資源遙感,2012,24(2):68-74.doi:10.6046/gtzyyg.2012.02.13.Liu W L,Zhang W.Remote sensing structural alteratio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ore prognosis:A case study of Laos[J].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2,24(2):68- 74.doi:10.6046/gtzyyg.2012.02.13.

[2] 王鋒德,趙志芳,毛雨景,等.云南綠春地區(qū)遙感地質特征與找礦遠景綜合分析[J].國土資源遙感,2012,24(2):98-104.doi:10.6046/gtzyyg.2012.02.18.Wang F D,Zhao Z F,Mao Y J,et al.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prospecting perspective of Luchun area,Yunnan Province[J].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2,24(2):98-104.doi:10.6046/gtzyyg.2012.02.18.

[3] 錢建平,張 淵,趙小星,等.內蒙古東烏旗遙感構造和蝕變信息提取與找礦預測[J].國土資源遙感2013,25(3):109-117.doi:10.6046/gtzyyg.2013.03.19.Qian JP,Zhang Y,Zhao X X,et al.Extraction of linear structure and alteration inform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 and oreprospecting prognosis for Dongwu Banner,Inner Mongolia[J].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3,25(3):109-117.doi:10.6046/gtzyyg.2013.03.19.

[4] 朱亮璞.遙感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Zhu L P.Remote Sensing Geology[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 House,1994.

[5] 鐘江文,彭 翼.小秦嶺地區(qū)遙感線性構造密集帶與金礦關系分析及找礦預測[J].國土資源遙感,2014,26(2):148-153.doi:10.6046/gtzyyg.2014.02.24.Zhong JW,Peng Y.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ts of concentrated remote sensing linear structures and gold deposits aswell as prospecting prognosis in Xiaoqinling region[J].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4,26(2):148- 153.doi:10.6046/gtzyyg.2014.02.24.

[6] 楊麗萍,陳發(fā)虎,頡耀文.國內多源遙感影像信息融合技術的新進展[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7,22(1):116-122.Yang L P,Chen F H,Xie Y W.Advances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image fusion techniques in China[J].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07,22(1):116-122.

[7] 楊世瑜,王瑞雪.礦床遙感地質問題[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Yang SY,Wang R X.Remote Sensing of Deposit Geological Problems[M].Kunming:Yunnan University Press,2003.

[8] 張激悟.青海東昆侖溝里地區(qū)阿斯哈金礦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Zhang JW.The Study of Deposit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in East Kunlun Ditch Gold Metallogenic District[D].Kunm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9] 袁金國.遙感圖像數字處理[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6.Yuan JG.Remote Sen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10] 黨安榮,王曉棟,陳曉峰,等.ERDAS IMAGINE遙感圖像處理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Dang A R,Wang X D,Chen X F,et al.ERDAS IMAGINE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Methods[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猜你喜歡
色調波段分辨率
春日暖陽
湖光水色調
EM算法的參數分辨率
色調會說話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6
分離色調與色調曲線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視聽的“分辨率”概念
基于深度特征學習的圖像超分辨率重建
自動化學報(2017年5期)2017-05-14 06:20:52
一種改進的基于邊緣加強超分辨率算法
M87的多波段輻射過程及其能譜擬合
In Spring!春之色調
Coco薇(2016年4期)2016-04-06 02:00:19
苏尼特右旗| 石棉县| 苗栗县| 安阳市| 盘山县| 仁怀市| 宁国市| 合阳县| 定南县| 庆阳市| 浦江县| 方城县| 乐至县| 民勤县| 婺源县| 太康县| 贺州市| 阳东县| 会同县| 桑植县| 乡城县| 张家界市| 濮阳县| 安吉县| 峨边| 石屏县| 梁山县| 时尚| 出国| 清远市| 德令哈市| 玉林市| 关岭| 武川县| 即墨市| 信宜市| 景泰县| 平阳县| 海门市| 勃利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