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葉揚
改進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欄目主持:葉揚
我們仿效BBC的廣播節(jié)目“60秒改進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進建筑60秒”欄目,每期將在世界范圍內(nèi)采訪兩位人物,請他們就建筑、城市、景觀、技術等相關問題在60秒的時間里講出一個或兩個有啟發(fā)性、批判性甚至有爭議性的觀點。本欄目如實記錄了他們的話,采訪所拍攝的視頻將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相關網(wǎng)頁上。所述觀點只代表嘉賓本人,與本雜志立場無關?!?/p>
米凱利·莫雷
奈邁希與合伙人建筑事務所總監(jiān)及創(chuàng)始人
Michele Molè
Director and Founder, Nemesi & Partners
陸軼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Link-Arc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LU Yi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Principal, Studio Link-Arc
We believe that the architecture right now, has to discover, another time, the human improvement, the quality of our human space, we have to discover another time the space for the humanity, for the people, not only the space for cars. So we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elaborate a new kind of city, a new kind of humanism, in which we don't design only buildings, but we design also the city, and the void inside the city – streets, square – the place in which the people can meet. From the other side, we have to imagine a new kind of architecture, an osmotic architecture, an architecture that don't consume the landscape and the environment, don't produce pollution, but the architecture that have a dialogue, an osmotic rel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 architecture that don't create pollution, but in the opposite way, is able to clean the air. Our Italian Pavilion in Expo 2015 in Milano, have this kind of concept, a sort of a new architecture like trees, that take the energy from the ground, but give the energy to the environment, creating this dialogue, this osmotic way to put the building and the new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of a new idea of sustainability. □
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方式,經(jīng)常是建筑師等著業(yè)主拿任務書和方案過來。這樣的話,建筑師其實更多的是一個顧問的角色——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幫助業(yè)主解決建筑問題。在市場化提高開發(fā)商力量和決策者的權利增強的情況下,建筑師的職責和建筑設計的范圍被限定在(narrow down)一個顧問或類似的輔助角色中。我們經(jīng)常在想,是否有一種更加主動的方式或者更積極的模式來進行建筑設計。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旅行和觀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設計項目以及設計點,一年做20或30個這樣的方案(proposals),用這些方案去尋找市場和業(yè)主。這樣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強建筑師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讓我們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另外也是為市場,以及為社會急需的設計資源提供一種積極的可能性。在這個時代,我們相信令人振奮、充滿魅力、更有意義的建筑依然可以被實現(xiàn),只是需要用一種新的遞交方式來實現(xiàn)?!?/p>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作者:柳宗悅
譯者:戴偉杰 、張華英、陳令嫻
出版:大藝出版,2013
大約在兩年前,通過與一位青年建筑師朋友共同教學的契機,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當時看的還是臺灣翻譯出版的繁體字版。后來欣慰得知國內(nèi)也出了簡體字版,便一直推薦給身邊朋友、業(yè)主和事務所的同事們看。1920年代,日本學者柳宗悅看到了當時的日本社會,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沖擊下,傳統(tǒng)民間技藝逐漸凋零,手工制作被機械制作所替代,樸實、個性化的工藝產(chǎn)品被商業(yè)、標準化的批量產(chǎn)品所淹沒。他通過十多年的田野調(diào)查,走訪了許多傳統(tǒng)工匠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間工藝品,然后寫下了如下的感言:“關于工藝,諸問題仍有如前人未踏的處女地尚待解決?!豢伤甲h的是,甚至連工藝的意義尚無人能論述其深刻的智慧與正確的認識,幾乎都是一些片段的,無法歸納成體系的?!睘榇?,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民藝——民間的工藝。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于傳統(tǒng)工藝的書,不如把它看為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之中,告訴后代人該如何重新理解“美”,又該如何去探求“信仰和信心”的一本拙樸的宣言。柳宗悅認為,工藝之美與“民眾,實用,大量,廉價,尋?!钡钠椒彩澜纾兄懿豢煞值年P系,正是這樣的性質(zhì)構成了工藝之美的基礎。他看到了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普通匠人,通過長時間的投入于日常器具和物品的制作和改善,為了追求“正確的工藝”,而表現(xiàn)出近乎宗教的虔誠態(tài)度。而恰恰是這種虔誠,使得人與物、用與美,都帶著服務的本質(zhì)、神性的關聯(lián)和高尚的意義。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在近乎一個世紀之前寫下的這本字數(shù)不多但很有份量的小書,個人認為對當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建筑工藝的本體探索和農(nóng)村城鎮(zhèn)的未來發(fā)展,有極大的實用價值和深遠的精神含義?!酰ㄗ模簞⒂顡P,劉宇揚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城市、建筑中的感性設計工學
都市·建築の感性デザイン工學
編者:日本建筑學會
出版:朝倉書店,2008
在論及該書之前,須介紹“感性工學”的概念,即:通過發(fā)現(xiàn)和活用感性的價值,使之能夠貢獻社會的學科領域(摘自日本感性工學會官網(wǎng))。書名中的“感性設計工學”,是指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法,捕捉用戶的主觀感性需求,進而將其轉(zhuǎn)化為在設計工作中可加以利用的量化指標,并最終生成設計作品的設計方法。1996年,感性設計工學正式成為了日本大學中的學科方向,目前有些學校的建筑設計專業(yè)甚至被置于其下。
《城市、建筑中的感性設計工學》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感性設計工學在城市、建筑等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方法與成果,對于建筑師與在校師生而言都是一本具有學術參考價值的力作。該書以“感性”與“設計”為經(jīng)線,以各學術專業(yè)領域為緯線,力圖將人類的感性與其生存的空間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加以探討與總結。只需翻看目錄,即可一瞥該書的雄心:其涉及的學科專業(yè)領域除了城市、建筑、環(huán)境之外,還包括了哲學、腦科學、作曲等相關的專業(yè),執(zhí)筆作者多達29位之多。正如編者宗本順三教授所言:“如期冀設計出更加美好的城市與建筑,就必須去理解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感性?!痹诙嘣O置于工科院校之下的傳統(tǒng)建筑學領域,習慣于將感性作為使用者的個別主觀問題加以對待,將之視作系統(tǒng)化知識與理論的對立面。然而,正是感性左右著使用者的行為模式,激發(fā)著設計師的靈感,扮演著設計的原動力。由此,編者指出,“感性是如同空間或其他具體設計問題一樣重要的課題?!诋斀袷澜缭O計競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將感性融入設計的方法是提高設計質(zhì)量不可或缺的途徑。”
書中介紹的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感性的設計方法,以及對于“感性設計工學”類研究的了解與借鑒,將對讀者未來的設計與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撰文:韓孟臻,清華大學副教授)
技術元素
The Technium
作者:[美] 凱文·凱利
譯者:張行舟、余倩、周峰等
出版: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
凱文·凱利(Kevin Kelly,KK)在一個建筑師似乎不了解的領域是神一般的存在,在國內(nèi)一些媒體推動下,他一步步被推向了神壇。一般人都熟悉他的《失控》,這里要介紹他的一本新書《技術元素》(Technium)?!都夹g元素》是一本不拘一格的書,是作者把他很多零散的思考匯編到一起形成的。這本書沒有一個清晰嚴格的主線,探討所有人類智慧的創(chuàng)造——包括文化、 法律、社會機構等等所有和具體的汽車、計算機等技術一起,從人類的意識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切要素——如何自覺成為社會動力的問題。作者把這些所有的創(chuàng)造,稱為“Technium”。這本書很有趣而且深刻,比如在《阿米什黑客》(Amish Hackers)一章中,作者描寫了美國的一個獨特族群阿米什人如何看待技術和使用技術,由此折射出技術在不同文化和宗教定義里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系統(tǒng)描繪了一個建筑師不熟悉的關于人工智能的未來社會圖景,就好像未來主義那些建筑師一樣,作者更像一個來自未來的觀察者。KK是一位倡導開源的作家,他的文字可以直接從他的網(wǎng)站www.kk.org上讀到?!酰ㄋ蝿?,華南理工大學講師、豎梁社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作者:[美] 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
譯者:王曉毅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斯科特在本書中試圖梳理出20世紀烏托邦式的大型社會工程失敗背后所隱藏的邏輯。作者詳細地闡述了第三世界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充斥的各種大型農(nóng)業(yè)項目(蘇維埃集體化農(nóng)場、坦桑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的強制農(nóng)村化等)和城市建設(巴西利亞、昌迪加爾)的失敗案例與國家對社會的粗劣干預。在這里,樹種單一的商業(yè)化森林、依靠基因工程與機械化的單一品種農(nóng)業(yè)與集體農(nóng)莊和人為規(guī)劃的城市都是現(xiàn)代國家機器對于社會秩序簡單化、清晰化和操縱(manipulation)的鐵證。作者把這些人類歷史上的烏托邦災難歸因于社會精英階級宗教般的極端現(xiàn)代主義信仰。這一信念隨著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成就逐漸成為官僚知識分子(包括建筑師)的典型意識形態(tài)。其合法性來自對于科學技術合法性的無條件信任,對于將科技進步應用于人類活動各領域堅定而固執(zhí)的樂觀。作者認為這些國家工程的巨大災難是4個因素的結合,社會的清晰性和管理的簡單化提供了大規(guī)模社會工程的可行性和對社會認知的單一圖解,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其愿望,獨裁政治為實現(xiàn)這一愿望提供行動能力,而軟弱的公民社會則是其實現(xiàn)的基礎。這樣的結論并不單指社會主義陣營而為自由市場背書,作者在導言中強調(diào)大規(guī)模的資本主義同國家一樣,也是均值化、一致化、簡單化的推動者。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將質(zhì)的差異簡化為量的差異,并推動標準化,因而今天的全球資本主義可能是推動同質(zhì)化最強有力的力量。雖然結尾處作者提出的米提斯(本土技術知識、民間智慧、實踐技能)式的反抗與應對顯示出另一種簡單化的傾向,但斯科特對于國家官僚系統(tǒng)與認知論上的深刻洞察,無疑對正在經(jīng)歷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默F(xiàn)代化運動和城市化進程的中國建筑界從業(yè)者有強烈的歷史共鳴和現(xiàn)實意義?!酰ㄗ模和踝痈本╇娪皩W院講師)
詹姆斯·比貝爾
James Biber
B.1953,紐約,美國
康奈爾大學學士
比貝爾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B.1953, New York, USA
BArch., Cornell University Principal, Biber Architects
胡安·布斯蓋茲
Joan Busquets
B.1946,巴塞羅那,西班牙
巴塞羅那大學博士
哈佛大學教授
BAU建筑與規(guī)劃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
B.1946, Barcelona, Spain
PHD.,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另一種是在AP上啟用802.1x準入認證,認證信息經(jīng)AP和AC的控制通道,傳送至AC,再有AC向Radius Server發(fā)起802.1x的校驗認證工作,認證成功后,用戶將獲得相應的IP地址,AC控制AP允許該用戶訪問校園網(wǎng)。對于Windows系統(tǒng)、IOS系統(tǒng)、安卓系統(tǒng)自帶的802.1x的supplicant,即可完成無線局域網(wǎng)的802.1x認證過程。
Professor, Harvard University
Founder, BAU - Barcelona. Arquitectura i Urbanisme
沃爾夫?qū)ぐ吞厮?/p>
Wolfgang Buttress
B.1965
畢業(yè)于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藝術家
B.1965
Fine Art Ba(hons), Nottingham Trent Polytechnic Artist
亞瑟·卡薩斯
Arthur Casas
畢業(yè)于麥肯齊大學
亞瑟·卡薩斯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及建筑師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Mackenzie
University
Founder and Architect, Studio Arthur Casas
馬爾科·布拉約維奇
Marko Brajovic
B.1973,波德戈里察,黑山
龐培法布拉大學碩士
加泰羅尼亞國際大學碩士
馬爾科·布拉約維奇工作室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B.1973, Podgorica, Montenegro
Master, Institut Audiovisual Pompeu Fabra
Master, Universitat Internacional de Catalunya Creative Director, Atelier Marko Brajovic
卡梅拉·羅恰
Carmela Rocha
阿雷格里港,巴西
瓦萊杜斯錫努斯大學碩士
馬爾科·布拉約維奇工作室項目總監(jiān)
Porto Alegre, Brazil
Master, Universidade Vale dos Sinos
Project Director, Atelier Marko Brajovic
陳浩如
CHEN Haoru
B.1972,杭州,中國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山上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B.1972, Hangzhou, China
PHD. Candidate,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Academy of Art
Principal, Citiarc Office
范路
FAN Lu
B.1978,江西, 中國
清華大學博士
清華大學講師
B.1978, Jiangxi,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Lecturer, Tsinghua University
雅克·赫爾佐格
Jacques Herzog
B.1950
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
B.1950
Graduated from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ing Partner, Herzog & de Meuron
皮埃爾·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
B.1950
畢業(yè)于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
B.1950
Graduated from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ing Partner, Herzog & de Meuron
安尼·霍爾特洛普
Anne Holtrop
B.1977,荷蘭
阿姆斯特丹建筑學院碩士
安尼·霍爾特洛普工作室建筑師及總監(jiān)
B.1977, Netherlands
MArch.,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Amsterdam Architect and Director, Studio Anne Holtrop
侯正華
HOU Zhenghua
B.1975,北京,中國
清華大學博士
萬科集團商業(yè)發(fā)展部助理總經(jīng)理
B.1975, Beijing,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Dept.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China Vanke Co., Ltd
奧特·卡達里克
Ott Kadarik
B.1976
愛沙尼亞藝術學院碩士
KTA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B.1976
MArch., Estonian Academy of Arts Principal, Kadarik Tüür Arhitektid
米克爾·圖爾
Mihkel Tüür
B.1976
愛沙尼亞藝術學院碩士
KTA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B.1976
MArch., Estonian Academy of Arts Principal, Kadarik Tüür Arhitektid
李翔寧
LI Xiangning
B.1973,南京,中國
同濟大學博士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院長、教授
B.1973, Nanjing, China
PHD., Tongji Univeristy
Vice Dean, 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isty
丹尼爾·里伯斯金
Daniel Libeskind
B.1946, 羅茲,波蘭
畢業(yè)于埃塞克斯大學
里伯斯金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及主持建筑師
B.1946, Lodz, Poland
Graduated from Essex University
Founder and Principal Architect, Studio Libeskind
劉晨
LIU Chen
B.1975,山東,中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清華大學講師
B.1975, Shandong, China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Lecturer, Tsinghua University
劉曉都
LIU Xiaodu
B.1961,北京,中國
邁阿密大學碩士
URBANUS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
B.1961, Beijing, China
MArch., Miami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URBANUS
克勞斯·雷恩哈特
Klaus K. Loenhart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碩士
格拉茨技術大學建筑及景觀學院院長
terrain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及景觀建筑師
MLA, MDesS, Harvard GSD
Head,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rchitec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 terrain: studio for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DA
陸軼辰
LU Yichen
B.1976,上海,中國
耶魯大學碩士
清華大學副教授
Link-Arc建筑師事務所主持建筑師
B.1976, Shanghai, China
MArch., Yale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Principal, Studio Link-Arc
羅晶
LUO Jing
B.1986,安徽,中國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B.1986, Anhui, China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單軍
SHAN Jun
B.1966,北京,中國
清華大學博士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單軍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B.1966, Beijing,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Dea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hief Architect, Shan Jun Atelier
阿努克·勒讓德爾
Anouk Legendre
B.1961,奧雷揚,法國
畢業(yè)于巴黎拉維萊特建筑學院
XTU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及創(chuàng)始人
B.1961, Aureilhan, France
Graduated from French National Architecture School, Paris La Villette
Architect and Founder, XTU Architects
尼古拉斯·德馬聚爾
Nicolas Desmazières
B.1962,梅克內(nèi)斯,摩洛哥
畢業(yè)于巴黎拉維萊特建筑學院
XTU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及創(chuàng)始人
B.1962, Meknes, Morocco
Graduated from French National Architecture School, Paris La Villette
Architect and Founder, XTU Architects
米凱利·莫雷
Michele Molè
B. 1964,羅馬,意大利
畢業(yè)于羅馬大學
奈邁希及合伙人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及總監(jiān)
B. 1964, Rome, Italy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f Rome
Founder and Director, Nemesi & Partners Srl
蘇珊娜·特雷德高
Susanna Tradati
B. 1974,布雷西亞,意大利
畢業(yè)于米蘭理工大學
奈邁希及合伙人建筑事務所合伙人及項目經(jīng)理
B. 1974, Brescia, Italy
Graduated from Politecnico di Milano
Partner Associate and Project Manager, Nemesi & Partners Srl
盧卡·莫利納里
Luca Molinari
B.1966
畢業(yè)于米蘭理工大學
米蘭那不勒斯第二大學副教授
B.1966
Graduated from Polytechnic of Milan
Associate Professor, Vanvitelli Architecture Faculty in Naples
齊奕
QI Yi
B.1984,阜新,中國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博士研究生
B.1984, Fuxin, China
PHD. Candidat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張姍姍
ZHANG Shanshan
B.1959,哈爾濱,中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博士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
B.1959, Harbin,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蘇丹
SU Dan
B.1967,安徽,中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B.1967, Anhui, China
Vice Dean, Professor,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謝爾蓋·卓班
Sergei Tchoban
B.1962,圣彼得堡,俄羅斯
畢業(yè)于帝國藝術學院
nps tchoban voss及SPEECH建筑事務所執(zhí)行合伙人及建筑師
B.1962, Saint Petersburg, Russia
Graduated from Imperial Academy of Arts Architect BDA, Managing partner,
nps tchoban voss
SPEECH architectural office
朱利奧·維蒂尼
Giulio Verdini
B.1977,安科納,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博士
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
B.1977, Ancona, Italy
PHD., University of Ferrara
Associate Professor, Xi’an Jiaotong – Liverpool University
于春水
YU Chunshui
B. 1977,山西,中國
清華大學碩士
北京佰嘉置業(yè)集團設計總監(jiān)
B. 1977, Shanxi, China
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Design Director, Beijing Century Property Group
張璐
ZHANG Lu
B.1973,北京,中國
清華大學學士
北京墨臣建筑設計事務所副總建筑師,A1建筑設計室主任
B.1973, Beijig, China
B.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Chief Architect, Mochen Architects & Engineers
Director, A1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
張昕
ZHANG Xin
B.1978,齊齊哈爾,中國清華大學博士
清華大學副教授
B.1978, Qiqihar,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