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就是這樣
張永和
Yung Ho Chang
1956年出生
1978年入學南京工學院建筑系(77級,學士)
1981年入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碩士)
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
2002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
現(xiàn)任同濟大學“千人計劃”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
普利茲克獎評委
1996年美國“進步建筑”表彰獎
200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推動獎
2004年WA中國建筑獎優(yōu)勝獎
2004年中國建筑藝術年鑒學術獎
2006年美國藝術與文學院建筑學院獎
1978年秋季,在東南大學(當時稱南京工學院)一年級下學期設計課上,我試圖把小郵局渲染圖中的磚墻從一側(cè)向另一側(cè)虛過去,即靠前一側(cè)的磚是按照某種砌筑方式一塊塊畫清楚的,往縱深去就省略了。我看到其他同學這樣畫,有空氣感創(chuàng)造出的氛圍,想學。但我沒掌握這種淡出的技巧,磚畫得停不下來,結(jié)果整面墻上的磚都畫出來了。于是我很沮喪,并把我的苦惱告訴了指導老師孫鐘陽先生。他對我說:“建筑就是這樣?!?/p>
建筑就是怎樣?我當時并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他認為磚墻就應該一塊塊畫出來。后來不斷地琢磨孫老師的這句話。今天,我對這6個字是這樣理解的:畫磚是一個建筑/建造問題,而不是制圖或繪畫問題。建筑圖是設計的手段,準確性是它最重要的價值,但表現(xiàn)的概念常常模糊了建筑與繪畫的界線,建筑圖變成純粹的審美對象。我得出的孫老師話的第一層含義是:制圖是紙上的建造。
引申出去,建造就該是建筑的基本定義之一。這是我演繹的孫老師話的第二層含義。從未和孫老師交流過,不知與他的建筑思想是否吻合。如果我問孫老師:建筑是什么?我猜他會樸素地回答:建筑就是蓋房子。
當然,建造只是建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與材料、結(jié)構有關。正因為在南京工學院的學習,我接受如下的觀點:
建造及材料與結(jié)構,空間及使用與感受,建筑與基地、城市及地域的關系3方面構成了建筑學的核心知識,也即“建筑是什么”的相對完整的答案。
或者,以關注以上3個問題為主的建筑學可以稱為:本體建筑學。
近幾十年來,從國內(nèi)到國際很多建筑院校都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甚至偏離了本體建筑學,學生過多或過早地去涉獵宏觀和抽象的問題,導致了學生對一個實作性的學科產(chǎn)生了種種虛無的認識。社會、環(huán)境等與建筑都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但決定以建筑師為職業(yè)的學生應首先掌握建筑學的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筑也是文化性的,但它是一種物質(zhì)的文化。
一個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制圖,而不是繪畫。繪畫構成的更是建筑師美學修養(yǎng)的一部分。學習建筑知識的方式也有其特殊的一面:如學習建造的最好途徑是直觀的、感性的,即去工地參觀,甚至直接動手參與建造,而不是依賴老師的講述或書籍與圖片。在南京工學院求學期間,老師經(jīng)常帶學生去處于不同施工階段的工地,避免了我們對建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我將本文的題目定為本體建筑學可能過于輕率了。本體建筑學需要一個更系統(tǒng)的定義和闡述。但我希望表明一個鮮明的態(tài)度:即本體建筑學對于建筑教育以及建筑實踐的重要性。我也以為母校東南大學稱得上是中國堅持本體建筑學的一面旗幟。
我的實踐——非常建筑——目前正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建筑問題的基礎上,包括材料、結(jié)構、空間關系等等。即使是進行如家具、產(chǎn)品等其他領域的設計,我們也是以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的。
我似乎每天都聽到孫老師在對我說:建筑就是這樣。
我希望我能夠總是像做大一下學期作業(yè)那樣去完成每一項設計工作。
1 葫蘆餐具系列
2 北京水關長城腳下的公社“二分宅”
3《繪本非常建筑》
4 河北教育出版社辦公樓
5 上海垂直玻璃宅
6 成都十年大事記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