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巧,袁冬梅,陳堅,王瑋珍
(1.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上海 200020;2.上海市金山區(qū)園林管理所,上海 200540)
2013年5月,上海市金山區(qū)的前京大道綠地內(nèi)發(fā)現(xiàn)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色葉樹上有新蚧蟲嚴重危害,造成寄主葉片發(fā)黃、枝梢枯萎、樹勢衰退,且誘發(fā)煤污病,極大程度影響了景觀面貌。新蚧蟲樣本由北京林業(yè)大學武三安教授鑒定為櫻桃球堅蚧Eulecanium cerasorum(Cockerell,1900)。該蚧又名櫻球蠟蚧,屬蚧科Coccidae球堅蚧屬Eulecanium[1];國外主要分布在日本、東南亞地區(qū)和美國,國內(nèi)見于山西、山東、河北;寄主范圍廣泛,包括薔薇科的蘋果屬Malus、李屬Prunus,金縷梅科的楓香屬Liquidambar,無患子科的欒樹屬Koelreuteria和槭樹科的槭屬Acer等[2-3]。野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櫻桃球堅蚧雌成蟲個體大,孕卵率高,繁殖能力強,具有快速擴散和蔓延的趨勢。上??茖W技術(shù)研究情報所對櫻桃球堅蚧的查新結(jié)果顯示,該蚧蟲在上海屬首次發(fā)現(xiàn)。因此及時開展櫻桃球堅蚧的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找出最佳防治期,篩選出有效控制櫻桃球堅蚧發(fā)生的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性藥劑,對園林植物的健康生長有著重大意義。
1.1 試驗地概況金山區(qū)前京大道綠地位于上海市金山大道和衛(wèi)清西路交匯處,占地面積17.5 hm2,地理坐標為N30°41'~30°42',E121°24'~121°25'。該地區(qū)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C,年平均降水量1227 mm。
1.2 生物學特性觀察每隔7 d在前京大道綠地內(nèi)觀察記錄欒樹、三角楓、無患子、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和楓香上櫻桃球堅蚧種群發(fā)育進度和生長發(fā)育、取食危害、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特性。同時,選取長約10 cm的細(直徑2~8 mm)、中(直徑12~18 mm)、粗(直徑22~28 mm)3根有櫻桃球堅蚧危害的枝條進行室內(nèi)飼養(yǎng)。觀察并記錄卵、若蟲、成蟲的形態(tài)特征變化以及天敵情況。結(jié)合林間調(diào)查,確定生活史。
1.3 藥劑防治供試藥劑分別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杭州泰豐化工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省常熟市義農(nóng)農(nóng)化有限公司)和5%啶蟲脒乳油(青島泰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在櫻桃球堅蚧若蟲孵化盛期,選擇栽培方式相同、長勢旺盛且樹體大小基本一致的三角楓作為實驗苗木進行接種處理。待1齡若蟲刺吸三角楓嫩葉固定危害后,隨機選取每株三角楓的上、中、下3層各3片危害情況相近的葉片進行定點標記。根據(jù)3種藥劑的殺蟲效果及商品的推薦濃度,分別設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5%啶蟲脒乳油1000,2000,3000倍液進行噴霧處理。設清水處理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用微型手持噴霧器(ZY-002型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正業(yè)塑料廠)均勻噴灑藥液,以三角楓葉片濕潤、藥液不下流為度(施藥當日天氣晴好,2~3級風,相對濕度74%)。
在施藥后第3,7,10,14天調(diào)查各處理組死亡蟲口數(shù)。以試蟲蟲體皺縮干癟、體色變黃或枯竭為死亡依據(jù)。蟲量調(diào)查的同時觀察有無藥害發(fā)生(以是否產(chǎn)生黃葉、灼傷、枯斑等為準)。按下列公式計算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利用SPSS 18.0軟件對測定的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分別比較不同觀察時間下各處理的死亡差異顯著水平[4]。
2.1 生活史及習性櫻桃球堅蚧在上海地區(qū)1 a發(fā)生1代,以2齡若蟲在枝條上越冬,外覆有蠟被。翌年4月上旬始見雄成蟲,終見于5月上旬,4月下旬為雄成蟲羽化高峰期。3月上旬始見分化的雌蟲,3月下旬至5月下旬分化的雌蟲體背交配孔處分泌黏液,與羽化的雄成蟲交配后迅速膨大,形成半球形或近球形介殼。受精雌成蟲孕卵數(shù)為2970~11 160粒/雌,平均6323粒/雌。4月中旬開始產(chǎn)卵,卵持續(xù)期為45 d。5月中旬卵開始孵化,5月下旬為孵化盛期;初孵若蟲從雌介殼中爬出后分散至嫩枝、葉背、皮裂處及新梢基部群集危害。6月中旬若蟲蛻皮進入2齡期后開始雌雄分化,此過程蟲體發(fā)育緩慢,在寄主落葉前轉(zhuǎn)移至枝條上,10月上旬進入越冬狀態(tài)。各蟲態(tài)見圖1。
圖1 櫻桃球堅蚧各蟲態(tài)
2.2 天敵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櫻桃球堅蚧卵孵化期有寄生性天敵——1種跳小蜂(圖2),始見于5月上旬,終見于6月上旬,5月下旬達到羽化高峰期。統(tǒng)計跳小蜂數(shù)量發(fā)現(xiàn),單個雌介殼內(nèi)可寄生1~21頭跳小蜂,平均3.4頭,野外自然寄生率27.97%。鑒定跳小蜂到種等相關工作正在開展中。
圖2 櫻桃球堅蚧天敵
2.3 藥劑防治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和5%啶蟲脒乳油對櫻桃球堅蚧1齡若蟲防效明顯,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效果較差。其中,10%吡蟲啉1000倍液在施藥后3 d校正死亡率為66.51%,顯著高于相同稀釋倍數(shù)的吡蚜酮和啶蟲脒,表現(xiàn)出速效性;施藥后10 d,該藥劑的3組不同處理校正死亡率均在91%以上,藥后14 d試蟲基本死亡,防治效果明顯。5%啶蟲脒乳油的防效次之,2000倍液在施藥7 d后校正死亡率76.74%,比施藥3 d后的死亡率高了52%,增幅較顯著,說明該藥劑在施藥后7 d時已逐漸顯示出較好的殺蟲效果,在藥后14 d各組校正死亡率均升至90%以上。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在施藥14 d后的最高校正死亡率僅為35.16%(表1),效果最差,不建議使用。
表1 3種藥劑防治櫻桃球堅蚧幼蟲校正死亡率 %
昆蟲不同發(fā)育齡期對藥劑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異,幼期尤為敏感。由櫻桃球堅蚧的生活史觀察結(jié)果可知,5月中下旬是卵孵化盛期,此時蟲體分泌物少,著藥迅速且易于藥劑滲透[5]。而無公害藥劑吡蟲啉屬于煙堿類殺蟲劑,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特點,不易產(chǎn)生抗性,對人、畜、植物和天敵安全。當害蟲接觸藥劑后中樞神經(jīng)正常傳導會受阻,最后麻痹死亡。因此結(jié)合藥劑篩選結(jié)果,建議在5月中下旬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防治櫻桃球堅蚧。另外,6月中旬是櫻桃球堅蚧1齡若蟲的蛻皮期,剛完成蛻皮的2齡若蟲蟲體增大,陸續(xù)轉(zhuǎn)移到大枝上尋找越冬場所,因此也可選擇6月中旬對櫻桃球堅蚧主要寄生部位進行集中噴藥,以提高藥效。
受試驗時間制約,本研究僅比較了吡蟲啉、吡蚜酮、啶蟲脒3種無公害藥劑對櫻桃球堅蚧若蟲的不同防治效果,今后仍需嘗試更多藥劑,深入探討不同藥劑對該蟲的毒力及藥效評價情況。
寄生蜂、寄生蠅在昆蟲天敵中占絕對優(yōu)勢[6],而寄生率的高低受到多個條件因子的影響,如寄主昆蟲的密度、寄主習性、環(huán)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周圍植被以及其他天敵的生物學特性等[7-8]。盡管櫻桃球堅蚧有寄生性天敵跳小蜂,但它在雌介殼上的平均寄生數(shù)較少,僅有3.4頭,野外自然寄生率27.97%,而櫻桃球堅蚧繁殖能力極強,每個受精雌成蟲平均能孕卵6323粒,因此在數(shù)量上無法達到很好的自然控制效果。如何借助環(huán)境因素,有效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提高天敵的自然控制力,還有待今后的不斷探索[9-10]。
志謝:上海市金山區(qū)園林管理所黃曉萍、沈通,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周劍迅、陳東旭、丁志平參與了本研究的部分試驗工作,在此深表感謝!
[1] 王子清.常見介殼蟲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74-81.
[2] 王子清.中國動物志:昆蟲綱 同翅目 蚧總科 第2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76-377.
[3] 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果樹昆蟲學:下冊[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404-406
[4] 陳年春.農(nóng)藥生物測定技術(shù)[M].北京: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1991:117-120.
[5] 李惠萍,謝映平,申愛英,等.沿海榆氈蚧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J].昆蟲學報,2006,43(5):715-717.
[6] 徐學農(nóng),王恩東.國外昆蟲天敵商品化現(xiàn)狀及分析[J].中國生物防治,2007,23(4):373-382.
[7] Omelyuta V P,Nadvomaya L S.Parasites of the beet webworm Pyrausta sticicalis L.(Lepidoptera,Pyraustidae)in the Ukraine[J].Vestnik Zoologii,1980,2:89-90.
[8] 康愛國,樊榮賢,張玉慧,等.草地螟第三個暴發(fā)周期的發(fā)生特點、成因及防治對策[J].昆蟲知識,2003,40(1):75-79.
[9] 陸慶光.論生物防治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意義[J].生物多樣性,1997,5(3):224-230.
[10] 徐延熙,孫緒艮,韓瑞東,等.我國馬尾松毛蟲寄生性天敵的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2006,43(6):76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