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鳴,顏芳林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新疆烏魯木齊8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41003)
新疆瓦吉里塔格碳酸巖型稀土礦礦石稀土元素特征
李鳳鳴*1,顏芳林2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新疆烏魯木齊83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41003)
瓦吉里塔格(瓦北)碳酸巖型稀土礦礦石稀土元素組成與其產出的超基性—堿性雜巖體主要巖石的有明顯的相似性,均為總體分異較弱的輕稀土富集型,并具有同源巖漿演化的特點。
碳酸巖型礦石;稀土元素;特征;瓦吉里塔格
新疆瓦吉里塔稀土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產出于著名的超基性—堿性雜巖體內。該雜巖體既有較大規(guī)模的釩鈦磁鐵礦化,也發(fā)育有似金伯利巖巖筒,以及大量富含稀土的碳酸巖脈,并在其北部富集成礦。近幾年,新疆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又開展該(瓦北)稀土礦的勘查,主要礦脈向深部延伸較大,礦床規(guī)模明顯擴大,并獲得了一些稀土元素分析數(shù)據,為進一步研究稀土礦石與雜巖體主要巖石的分異演化提供了新依據。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塔里木陸塊區(qū)塔里木盆地(中央地塊)西北部的巴楚斷隆中,北側緊鄰柯坪塔格前陸盆地。塔里木地塊由太古宙—元古宙的古老變質巖系構成,形成時代不同的“雙層結構”,下層中深變質基底由太古宙角閃巖相—麻粒巖相變質巖系組成,上層中淺變質基底由元古宙低角閃巖相—綠片巖相變質巖系組成。在新元古代約800Ma左右整體固結后一直處于穩(wěn)定的克拉通狀態(tài)。盆地內大面積分布有中新生代覆蓋層,局部零星出露有古生代地層[1]。
礦區(qū)出露的超基性—堿性雜巖體侵入于由下中泥盆統(tǒng)依木干他烏組(D1-2y)和上泥盆統(tǒng)克孜勒塔格組(D3k)組成的穹窿中,巖體呈南北長約5km,東西寬約1.5~3km的不規(guī)則狀。早期(早二疊末)形成橄欖巖—橄欖輝石巖—輝石巖(含鐵)—堿性輝長巖(281~284Ma)、堿性角閃正長巖及方鈉霓霞正長巖組成的雜巖體,后期(晚二疊世—早三疊世)有碳酸巖脈、似金伯利巖(金伯利質煌斑巖)巖筒(252.7Ma)及煌斑巖脈(231.3Ma)貫入。巖體與地層為不協(xié)調的侵入接觸,局部呈港灣狀穿切圍巖,有的圍巖呈“巖被”狀殘留于巖體之上[2]。巖石屬于SiO2不飽和的弱堿性—堿性低鈣超鎂鐵質巖,m/f值在0.5~2.0之間,為富鐵質超基性巖和鐵質基性巖類;Fe2O3/FeO大于0.4,屬堿性橄欖玄武巖漿分異的超鎂鐵質—鎂鐵質巖石。礦區(qū)南部輝石巖是瓦吉里塔格釩鈦磁鐵礦的主要含礦巖石,具有中粗粒自形粒狀、海綿隕鐵結構和局部的“層狀”構造。巖石主要由普通輝石和含鈦磁鐵礦組成,平均含量TFe為20%左右,局部達25%以上,TiO2為8.5%, V2O5為0.25%。
雜巖體主要巖石稀土含量及特征值見表1。橄輝巖、輝石巖、堿性輝長巖的稀土組成特征很相近,反映為輕稀土適度富集,稀土分餾系數(shù)(La/Yb)N一般為9.28~14.22;輕稀土分餾系數(shù)(La/Sm)N值一般為1.86~2.64;重稀土分餾系數(shù)(Gd/Yb)N值一般為3.24~3.74,反映重稀土分餾程度較輕稀土的略高。(Sm/Nd)N值較低,一般為0.62~0.73,也反映為輕稀土適度富集型。δEu值一般為0.97~1.05,較為相近,虧損富集不明顯,幾乎不具δEu異常,反映巖漿分異作用很低。堿性的霞石正長巖除(Sm/Nd)N值偏低、δEu值相近外,上述各特征值均高于超基性—基性巖石,反映巖漿分異作用有所增強,稀土元素也有明顯富集。從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型式圖(圖1)上看出,輕稀土與重稀土的元素配分曲線斜率基本一致,但堿性巖的曲線斜率大于超基性—基性巖,并均略顯示出輕稀土元素配分曲線普遍向右陡傾,而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線相對較緩??傮w反映出,雜巖體形成于早二疊世晚期,巖漿源于塔里木板塊上地幔[3],不同于造山帶玄武巖,有從富鎂向富鐵和富鈉的大致演化趨勢。
礦區(qū)含稀土碳酸巖脈(礦脈)分布于雜巖體北端內接觸帶內,形成一個碳酸巖脈集中區(qū)帶,帶東西長約3km,南北寬200~1000m,總體呈近東西走向,略向北凸的半弧形,東段轉成近南北向。以近東西向脈組規(guī)模較大,產狀以161°~203°∠70°~85°為主,脈長60~800m,厚0.77~11.26m。圈出礦體12條,盲礦體12條。其中L3、L12、L13為主要礦體。礦體一般長200~1100m,厚度0.73~6.36m,走向近東西向。礦體稀土品位為0.51%~1.61%。另外,圈出盲鈮礦體17條,見于深部鉆孔中,礦脈厚2~13m,Nb2O5品位為0.0521%~0.3256%。鈮礦脈與稀土礦脈關系密切,共生產出。礦脈頂?shù)装鍑鷰r主要為輝石巖、含長輝石巖、(堿性)輝長巖等,礦體與圍巖分界明顯,局部的碳酸巖脈側圍巖因強碳酸巖化也具稀土礦化。其中,(堿性)輝長巖主要由普通輝石和拉長石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閃石、磁鐵礦和方解石,副礦物主要為鋯石和磷灰石。
表1 雜巖體主要巖石與碳酸巖型礦石稀土含量表(10-6)
礦石自然類型劃分為碳酸巖型和花崗巖型2大類,以前者最主要。碳酸巖型按方解石和白云石礦物含量的多少,可進一步劃分為方解石碳酸巖型、白云方解碳酸巖型、方解白云碳酸巖型和白云碳酸巖型。主要礦石類型特征如下:
方解石碳酸巖型:主要為細粒結構,隱晶質結構次之;條帶狀構造為主,塊狀構造較少。礦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占巖石成分的80%~95%,粒度為0.16~0.50mm,個別較小或略大。白云石和鐵白云石含量7%~10%,具脫白云石化,磷灰石含量不等,一般為4%~10%,粒度為0.10~0.20mm,多分布于晶體間隙中。另見磁鐵礦、綠簾石、綠泥石、黃鐵礦,有時出現(xiàn)輝石、角閃石、黑云母,微量重晶石、獨居石、氟碳鈰礦等。
白云碳酸巖型:主要為他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斑雜狀和花斑狀次之或較少。礦物成分絕大多數(shù)為白云石85%~95%或更多,粒度大小不等,多為0.30~10mm,較少達15mm或小至0.05mm,晶體較大者完好,有的形成連晶,大晶體間有部分細粒的白云石分布,細小者一般產于晶粒間,部分圍繞大晶體形成細小的白云石邊。磷灰石含量變化較大,一般為5%~7%,個別高達20%,呈細小的散粒(0.05~0.3mm)分布于細粒白云石間,有的則集中形成4~7.5mm的集合體。此外,含少量的方解石、石英、黃鐵礦、褐鐵礦及微量重晶石、獨居石等?;◢弾r型:淺灰色、肉灰色,半自形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霓輝石、霞石、棕云母。
按有用元素組合,礦石工業(yè)類型劃分為3類:①RRE型碳酸巖礦石:鐵白云石碳酸巖多屬此類。稀土含量較高,品位為1.21%~9.61%,平均為4.09%;磷和鈮含量較低,P2O50.12%~1.25%,Nb2O50.0033%~0.0066%,以東區(qū)L11礦體為代表;②RRE-P型碳酸巖礦石:方解石碳酸巖和方解白云碳酸巖多屬此類,稀土品位一般為0.22%~1.99%,平均為1.38%;P2O5平均品位2%左右,一般為0.18%~3.99%,以西區(qū)L3礦體為代表;③RRE-Nb-P型碳酸巖礦石:即稀土—鈮—磷綜合型礦石,部分方解白云碳酸巖屬此類。稀土品位一般為0.32%~2.50%,平均為1.64%;Nb2O5一般為0.0007%~0.0217%,P2O5平均品位為4.00%左右,一般為0.72%~13.79%,以稀土西區(qū)L12礦體為代表。
各礦體多由2~3種礦石類型組成,組合形式多樣。條帶狀礦石與斑雜狀礦石組合中,條帶狀礦石多分布在礦體中部,少量在邊部;脈寬部位的中部多為斑雜狀,脈細則全為條帶狀。有時,淺肉紅色條帶狀礦石和灰綠色條帶狀礦石間呈漸變過渡關系,與塊狀、斑雜狀類型接觸時界限較明顯。粗粒塊狀礦石,多處在交代殘余處的斑雜狀礦石之中,極少構成單獨礦體。斑雜狀細?!至L妓釒r礦石,原巖由粗粒白云石組成,白云石呈變斑晶狀和絮斑狀,內部有殘余白云石晶體。野外觀察,粗粒塊狀白云石碳酸巖,常處于細—隱晶方解白云碳酸巖之中,前者為后者的殘余物,其界限參差不齊。
碳酸巖型礦石組合樣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值見表1。從表中數(shù)據分析具如下特征:①礦石中稀土總量∑REE為(4691.15~14297.33)×10-6,平均為7444.95×10-6,其中輕稀土總量∑LREE為(4450.57~13837.63)×10-6,平均為6229.15×10-6;重稀土總量∑HREE為(730.52~483.66)×10-6,平均為534.93×10-6,屬輕稀土型礦石。礦石中La、Ce、Nd明顯富集。(La/Yb)N值一般在61.00~258.18之間,平均為119.74,反映輕稀土富集程度較高。(La/Sm)N值一般在2.88~10.13之間,平均為4.8;(Gd/Yb)N值一般在11.67~16.46之間,平均為13.32,反映輕稀土內部的富集程度要低于重稀土內部的富集。(Sm/Nd)N值較低,一般在0.37~0.47之間,平均為0.44,也反映為輕稀土富集型;δEu值一般在0.80~0.90,平均為0.87,較為相近,略有虧損,為弱負δEu異常,反映巖漿有一定分異作用,但程度相對較低。②從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型式圖(圖1)上看出,輕稀土元素與重稀土元素的配分曲線斜率基本一致,非常相近,輕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向右陡傾。反映碳酸巖型礦石輕稀土元素適度富集,重稀土相對虧損。礦石Ce略有負異常,說明礦石形成于相對氧化的條件。礦石稀土配分曲線形態(tài)與內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礦床的相近[2]。
圖1 雜巖體主要巖石與碳酸巖型礦石稀土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圖
(2)礦石稀土含量明顯高于巖石的,在稀土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圖中各自聚集為上下2個線簇,反映礦石稀土經歷了后期長期分異和強烈富集。礦石線簇相對集中,巖石線簇相對分散,說明礦石含礦巖性的相似性較高,這與礦石主要為碳酸鹽礦物組成是一致的;而雜巖體主要巖石的差異則是明顯。
(3)稀土特征值表現(xiàn)出,礦石和巖中的輕稀土中的(La/Sm)N值均低于重稀土的(Gd/Yb)N值,其一致性說明兩者是處于同一個環(huán)境條件下分異的,但礦石的分異程度明顯要高。
(4)礦石的δEu值明顯低于1,巖石的δEu值在1上下變化。其特征值進一步說明礦石分異程度強于礦石,同時還反映出雜巖體主要巖石幾乎未分異或分異很弱的特征。
[1] 李昌年,路鳳香,陳華美.巴楚瓦吉里塔格火成雜巖體巖石學研究[J].新疆地質,2001(1):38-42.
[2]鄒天人,李慶昌.中國新疆稀有及稀土金屬礦床[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195-237.
[3]姜常義,張蓬勃,盧登榮,等.新疆塔里木板塊西部瓦吉里塔格地區(qū)二疊紀超鎂鐵巖的巖石成因與巖漿源區(qū)[J].巖石學報, 2004(6):1433-1445.
P666.51
A
1004-5716(2015)04-0112-04
2015-02-09
李鳳鳴(1966-),男(漢族),四川岳池人,高級工程師,現(xiàn)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及礦產評價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