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梅
摘 要: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教師就必須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nèi)容,讓知識以契合他們認識和發(fā)展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結合教學案例對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堂設置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生為本;喚起需求;生成;互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小學生的認知成長也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知識呈現(xiàn)一定要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活學生探索和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對怎樣設置契合小學生認知的語文課堂進行如下分析:
一、喚起需求
小學生正是貪玩的時候,如果不能喚起他們的認知需求,就無法激活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摒除抽象的理論說教,讓知識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如此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欲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比如,蘇教版一年級的《北風和小魚》《烏鴉喝水》,二年級的《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選用教材的時候也注重生動、活潑、趣味的特點。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首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通過生動的故事學習,潛移默化中掌握字詞句的識記與表達技巧。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發(fā)掘語文知識本身的趣味特點,以靈動的方式闡述知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學習《烏鴉喝水》,許多學生分不清“喝”和“渴”,我們就可以說“渴了需要水,喝水需要嘴(口)”,這樣靈活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語文的趣味性,也便于讓學生以靈活的方式理解語文知識,強化學生記憶。
二、生成體驗
實踐體驗是生成能力的途徑,知識由其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如果將知識強加給學生,肯定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和理解。這就需要我們設置教學方案,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知識生成過程,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比如,我們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美麗的南沙群島》這篇寫景文時,就可以巧借此文指導學生體驗描物狀景的技巧:(1)仔細閱讀課文,作者以怎樣的順序進行景物描寫的?(2)哪些具體表現(xiàn)南沙群島的島嶼多?(3)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南沙群島是“巨大的藍色寶庫”?(4)最后讓學生經(jīng)過分析與總結,并結合實際經(jīng)歷,模仿作者對南沙群島的寫作技巧,完成一段景物描寫。
這樣通過體驗,然后生成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形象的藍本范例,便于他們理解、歸納和總結。這樣才能有效指導學生體驗知識生成,思考實踐運用,從而充分拓展語文教學的內(nèi)涵和外延,體現(xiàn)語文知識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交流互動
不同的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語文是開放的學科,許多知識點需要學生經(jīng)過交流、互動才能完成知識拓展。
這里還以《美麗的南沙群島》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我們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然后讓學生互動交流,分析出句子的修辭手法,學習描物狀景技巧。學生經(jīng)過討論,總結出許多成果:(1)文章第一句把南沙群島比喻成一串串珍珠,以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形象、逼真,似乎想象到俯瞰群島的狀態(tài);(2)第二段先總寫“南沙群島是巨大的藍色寶庫”接著分別介紹都有哪些礦產(chǎn)和能源等,屬于“總結—分述”的寫作方式;(3)第三段,從天到海面,再到海里,參用比喻和擬人等手法描寫南沙群島怎樣迷人……學生經(jīng)過閱讀和互動探索,對文章的寫作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為以后進行景物描寫奠定基礎。
總之,語文教學要能抓住學生這個學習主體,以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為核心整合教學內(nèi)容,設置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喚起學生的認知需求,才能驅(qū)動他們通過交流、互動完成知識遷移。
參考文獻:
薛玉蘭.以生為本,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J].教育學文摘,2014(0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