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視聽欄目主持/羅婧奇
文/淺 姿
文/清 宇
文/黃瑋潔
植物生長,植物發(fā)光
真視聽欄目主持/羅婧奇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美]丹尼爾·查莫維茨 著劉夙 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文/淺 姿
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普知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丹尼爾·查莫維茨博士能夠費心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轉化成一本看起來沒那么辛苦的小書頗為難得,正如他在致謝里說的,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都做出了積極的影響,也是他的動力。
縱使全書通篇都是擬人化描述植物的行為,但博士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植物的感覺體驗和人類有質(zhì)的區(qū)別,植物無腦,沒有快樂和痛苦的感受,雖然使用了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詞語表達,但實際上,植物的這些感覺對應的意義和人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視覺,從達爾文所做的金絲雀虉草幼苗向光的實驗切入,苗梢見光便能感知到光,傳遞信息后植物向著光的那側彎曲生長。植物察覺到光,靠藍光知道生長方向,靠紅光測量夜晚長度,光敏色素接受光的提示,決定開花時機。說是視覺,其實就是對光的動態(tài)特性的感知,譬如方向、強度、長度、顏色等。
再說植物的記憶,其實就是儲存和提取生理信息,不論是捕蠅草對碰觸到它的一根毛的小蟲做的信息編碼形成的短時記憶,還是鬼針草對弄傷其一側嫩芽的長時間的創(chuàng)傷記憶,還是模擬一個春化(冷處理,模擬冬季已過的環(huán)境)階段令植物開花,都是植物的經(jīng)驗記憶,記憶依賴于對外部刺激的感知。
整本書把植物的特性和人類的感覺一一對應進行比較分析和敘述,跳過那些陌生的植物生物學研究領域的人物和歷史,還是比較好懂和易于掌握其觀點的。
其實,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是因為植物總是扎根一處,固定一處,它們需要積極地適應環(huán)境以延續(xù)生命。不論是向光,根向下生長,葉片張合等等,都是植物依據(jù)受到的刺激在做出不同類型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是在調(diào)節(jié)發(fā)育,追求生命。
我對植物知之甚少,叫不出來幾種植物的名字,但是喜歡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許在植物安靜的姿態(tài)下,對光照、水土甚至偶爾飛過的蚊蟲,植物都在緩慢地感知環(huán)境、改變自己,畫著生命的軌跡。特別喜歡本書結語里所直言的觀點,從廣泛的層次來說,某些能夠聯(lián)系在一塊兒的相同的生理特征使我們應該尊重植物,畢竟人成為較高級的生物也有遠古時代演化的路線的偶然性。但敬畏共同的早期遺傳史的同時,也應該清楚億萬年來的分離演化更為重要。人類有大腦,有智識,有愛的能力。所以作者可以寫出這么一本幫助人理解植物的科普書,而知識得以被習得和傳播。這種進化真是再好不過了。
《京都山居生活》[英]維尼夏·斯坦利-史密斯 著/繪[日]梶山正 攝果露怡 譯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文/清 宇
找一個空閑的下午,溜進書店,左瞧右看終于覓得這本早就想讀的《京都山居生活》。在旁邊的沙發(fā)坐下,把書攤在印著淡粉色薔薇花的水洗牛仔裙子上。膝上這本書,是手繪的青山桑田封套,抹茶綠帶金黃色花紋的封一封四,清新淡雅。
作者維尼夏出身于英國貴族家庭,少時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她記憶最深莫過于日日與保姆為伴,每天下午茶時盛裝打扮,用規(guī)矩、禮貌,甚至是生分的方式前去向母親請安,每天也僅有這一次見到母親的機會。一成不變、冷冰冰的程序式生活當是多么無趣啊。她要逃離,逃離這束腰帶一樣緊身的貴族生活,穿越小半個地球,一路向東行,在印度修性,穿破海浪,最后定居日本,嫁一位攝影師,養(yǎng)花種草,培植一座繁盛的庭院。
雖說故事發(fā)生在京都,但維尼夏并未用許多筆墨描繪這座古老城市,而更像是在和老友飲茶談天般絮絮傾聊用雙手和自然共創(chuàng)的與植物為伴的生活。
種薰衣草、迷迭香,制成各式各樣天然綠色的香料,添在食物里,或是做成香薰;養(yǎng)上一大片指甲花,提煉染料,把頭發(fā)染成紅紅的顏色;制手工肥皂,如此,自然的氣息便沁進了發(fā)膚里。
不打理花花草草的時候,就坐下來寫一寫隨筆,把茂盛的被植物擁抱的庭院畫進小畫里。不經(jīng)意出現(xiàn)的小兔子,山花,涓涓溪流,田埂旁一畦菜田,也都紛紛入夢來。
偶爾從茂然的翠綠色里,露出橘紅色長頭發(fā)下燦爛的笑臉,被丈夫咔嚓咔嚓記錄在取景框的畫面里。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坐看山嵐初起,靜聽日落蟲鳴。跟自然的精靈作伴,多美好。
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日本老太,年過七旬,仍舊氣色絕佳,面色白皙紅潤,甚至可說吹彈可破。有愛美的姑娘請求秘方,什么樣的化妝品使老太保養(yǎng)至如此呢。老太笑而不語,眼睛瞇成兩條彎彎的月牙。老太向姑娘招招手,轉身推開后院的木門,指指門外。姑娘只見小院里,水靈靈綠肉肉的蘆薈盆栽一排排坐滿木頭架。原來,老太的秘方就是她們。
我想,天然美妝蘆薈定是有著大大的功勞,不僅因為她們是絕無人工化學添加劑的護膚良品,更因為她們是老太傾心的精靈,帶著幾分恬適寧靜,還有傾注了愛的情懷。內(nèi)爾向外,把生活過得再慢一點,把生活當作一份溫柔情調(diào)的甜酒。
恍然記起外祖父心愛的小院:親手栽種的葡萄藤在夏秋漾蕩森森綠綠的葉子和紫亮剔透的果實;秋來柿子由青綠轉成橙黃橙黃軟軟的燈籠;石榴綻開,月季妖嬈,絲瓜藤蔓上了竹子架;五角錢一只買來的小黃鴨,長成一群英俊的大鴨,毛色都漸漸變淺……
《幸福九植物》[美]瑪格·博文 著陳四百 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文/黃瑋潔
如果想要探討地球的起源和地球上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毫無疑問,植物一定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永恒主題。它不僅僅簡單地為我們提供食物,裝飾我們的生活空間,就連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都離不開植物的存在。每時每刻,植物都能以不同身份、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地球還有一個可愛的名稱——“植物星球”(Plant Planet)。
我被各種形態(tài)的植物深深吸引著。翻開《幸福九植物》看到的第一句話:“我一不小心愛上了熱帶植物?!蓖蝗蛔屛一貞浧鹦r候養(yǎng)了很多年的一顆仙人球,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想起每年夏天它開出白色大花的模樣。就這樣,我把《幸福九植物》帶回了家。
就像書里的莉拉開始獨自生活一樣,大學畢業(yè)來到現(xiàn)在生活的城市,剛租好房子開始一個人生活的時候,總覺得房間里少了什么,回家探親看到媽媽種的一大排蘆薈時,我才知道答案——一顆植物。那時的我也像莉拉一樣,是個植物新手,雖然終于把蘆薈搬到我生活的城市,但是媽媽卻忘記告訴我怎么照顧它。這顆蘆薈在我的房間里勉強活過一年,因為我澆水太多,而且擺放的位置又離窗戶太遠,它不聲不響悄悄離去了。
北方的冬天太漫長。冬日里,光禿禿的樹杈任憑大風猛烈地吹打,萬物都呈現(xiàn)出灰蒙蒙的景象,一點綠色都看不到。等我換了大一點的房子,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沿街叫賣的賣花人一出現(xiàn)在街頭,立刻被圍住了。那個時候,花被我一盆一盆抱回家,本來空著的陽臺立刻有了生機,甚至還有幾次,我在陽臺上碰到很久都沒有見過、停留在植物身上的蝴蝶和七星瓢蟲。
再次搬家,我的陽臺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ㄅ璐蟠笮⌒资畟€,里面種植著各種植物,香草、非洲堇(就是書里提到的大巖桐的一種)、多肉、蝴蝶蘭、吊蘭、空氣鳳梨、草花。有的是買來的成株植物,有的是朋友送的,還有的是從種子開始種的。因為植物,我還認識了很多朋友。有的周末,花好幾個小時從城市的一頭跑到另外一頭,就是為了在特定的季節(jié)里看某種植物開花。
養(yǎng)的植物多起來,才知道養(yǎng)花也是一門功課,遇到不熟悉的植物,必須要先查找相關資料,還要問一問有過養(yǎng)殖經(jīng)驗的人。植物很神奇,它喜歡你的時候,自然會留下,怎么都能活下來,哪怕留一片葉子,然后來年再長成一大株(比如非洲堇和多肉植物);不喜歡你的時候,或者時間未到的時候,怎么都留不住它。它們脆弱又敏感,堅強又容易成活,有泡在水里的,生活在空氣里的,長在泥土中的。
家里的熱帶植物很少,只有一顆波斯頓蕨和幾顆空氣鳳梨,不知道非洲紫羅蘭和豬籠草算不算,不過因為太干燥了,所以豬籠草生長得非常艱難,卻也還堅強地活著。就連波斯頓蕨也曾經(jīng)因為一種奇怪的力量幾近死亡,卻也因為留下的最后一片葉子而慢慢活了過來。而空氣鳳梨更是堅強得可怕,這種植物完全不需要土壤,把它扔來扔去毫無損傷,反正就這么裸著,隨便擺著吧,最大的一顆已經(jīng)三年多了,其間摔過一次破了相,然后又慢慢恢復,幾乎完美。
莉拉決定放棄城市的一切,去亞馬遜雨林尋找神奇的九種植物的時候,也開啟了自己尋找幸福的旅行。在這趟旅行中,植物療愈了她因為感情、工作所帶來的失意和迷惑,讓她看到生活的多種可能性,讓她更勇敢地面對自己,在這趟旅行中她也獲得了新的感情。如此完美的設定,這的確是一本小說,但是植物的療愈像魔法一般,真的存在。國外盛行的“園藝療法”就是其一,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通過進行親身體驗園藝活動,能夠減緩心跳速度,改善情緒,減輕疼痛,對某些疾病的病人恢復健康有著明顯的效果。
我都能想象作者瑪格·博文的家中一定擺滿了植物,書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她對植物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正是這種奇特的迷戀,才促使她寫下一本關于植物的小說。任何熱愛植物的人都能講出關于植物的一大籮筐故事,因為植物的確能帶來幸福,而且這種幸福是其他事物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