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
這是屬于三奧雪山的片區(qū),從山下的德石窩村出發(fā),我們身處傳統(tǒng)登山路線的北側。對于首次嘗試使用山地車進入這片區(qū)域的我們來說,新奇的引力還在于那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我們去往的奧太基衛(wèi)峰巴谷多,有著求子圣靈的美譽,而其東山脊下是阿日崗高山草甸,就是我們此行重點要騎行的地方。
午夜時分我從帳篷里探出頭來,深吸一口凜冽的空氣,不知道那是因為白天七個小時推車徒步上山的疲憊還是晚餐的麻辣烤腸引發(fā)的干渴令我難以入眠,帳篷兩米外,一頭壯碩的牦牛在舔著山地車把上殘留的汗水的鹽分,一流明月光,讓營地帳篷與鼾聲清晰可辨,“五天前我在上海工作,三天前我在臺灣比賽,今天晚上居然在零度的營地跟你討論高海拔越野騎行的著裝法則,而早些時候,我們剛剛在川西深秋的層林盡染下進山。”我回想起臺灣車手蔡季伶幾小時前說的話,是啊,這他媽才是人生。
西北方,巴谷多的登頂路線在清冷的月光下清晰可見。
事實上受《戶外探險》雜志金犀牛獎最佳攝影師原野的邀請,我已經三次參加了他們的高海拔越野騎行活動,而且受到了諸如Osprey、Five Ten、Specialized等頂級國際品牌的關注,包括品牌在內所有的參與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并不友好又無法揣測的環(huán)境中,甚至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空氣稀薄處,我的裝備和我的山地車還能做些什么? 我們得忘了信手拈來的茶杯和微信朋友圈,以及熟悉的節(jié)奏和秩序,那些證明個人社會屬性的節(jié)奏和秩序—病態(tài)與偏執(zhí),被高山一一糾正,只得信賴腳上的鞋子、肩上的背包和胯下的山地車,只有借助它們獲得“對抗”的力量—既不能對人造事物過度信賴,卻又是對所有這些包括人體自身忍耐力和適應力的評估,這些矛盾的深奧誘發(fā)所有的謙遜的態(tài)度。鼾聲持續(xù),很慶幸沒有人高反,強大的后援團隊保證了晚餐后干凈的鍋具沒有被牦牛群舔舐,祥和中的背景詞是,誰也不知道星光隱匿時會發(fā)生什么。
三奧雪山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才被完攀,如同藏傳佛教的傳統(tǒng),三奧雪山同樣被賦予為百姓解除苦難的傳說。最高峰奧太基在當?shù)夭孛窨谥杏兄畲蟮幕罘鸷妥畲蟮睦锏纳耢`,是神山之首,我們去往的衛(wèi)峰巴谷多,則有著求子圣靈的美譽,而其東山脊下是阿日崗高山草甸,就是我們此行重點要騎行的地方。對于首次嘗試使用山地車進入這片區(qū)域的我們來說,新奇的引力還在于那種與眾不同的方式,讓車輪摩擦在上百萬年的石塊與泥土的表面,無論向上還是向下,如果有一線陽光更好,這就好像歷史時光的斷接與延續(xù),作為一個概念,蔓延到簡潔的界地中。
一股巨大的震顫透過避震器傳上來,后輪抱死偏擺差點和牦牛追尾,一條布滿潮濕泥土的小徑消失在山脊下方濃霧深處,持續(xù)不斷的毛毛小雨讓風鏡上掛滿水滴,車速越來越快,我傾盡所能不讓自己翻車滾下山坡,甚至都忘了呼吸。
云海與水霧
19世紀英國思想家Leslie Stephen爵士在狂熱地開始其阿爾卑斯攀登時曾說:“當我們把高山看做是耗時千年的鬼斧神工的紀念物時,我們對高山的想像可能就充滿敬畏?!睂τ谄胀ㄈ藖碚f,包括我們在內的絕大部分高山體驗,每一步都是嶄新的。這就從一個側面解釋了,從圖片中獲取信息,靠想像激發(fā)向往,再在真實中得到震撼的敬畏的來源。
登頂那天清晨,能見度是極差的,霧氣從營地下方的河谷中涌上來,瞬間便籠罩四周,車把與車燈上還凝結著夜幕留下來的冰霜,輪胎濕潤、避震晦澀。我戴上護膝,把Impact VXI 鞋帶又再次束緊,那感覺似乎是第一次參加重大比賽的雛兒,我甚至能夠感覺到指尖血液的流速都加快了,抄起車,與大伙消失在營地的西北方。在更高處,高山草甸依然覆滿整個山脊,越是向上,山脊兩側的坡度越是向山體聚攏,它在近處看上去依然平坦緩和,遠方則模糊在一片灰白中,形成一種極具迷惑性的存在。在攀登時,我從不愿過多地去考慮什么,脈動的頭顱和效率低下的雙腿已經足令人疲于應付,何況還要推行拖拽著十多公斤的山地車。但這一切隨著海拔再攀升400米后變得完全不同,籠罩在頭頂?shù)拇笳肿颖幌崎_了,我們就像“升上”了云海,穹頂之下掠過的兩只隼也幾乎與我們保持平行,云海慢鏡頭般地聚攏升騰又拍下,空氣清冷又靜謐得令人難以回魂。在南邊,奧太美、奧太娜和奧太基近在咫尺,條條山脊間的溝谷被鋪滿白雪,偶爾有一陣強氣流掠過峰頂卷起殘雪泡沫,更多時候,它們在用裸露著的灰黑色巖石宣讀著冷峻的無情,天空是惟一的背景。
對于初上高海拔的山地車手宇航與蔡季伶來說,這種對沖往往會更加強烈,有別于熟悉的人工賽道和競技中的全力以赴。這里就像是懸浮隔絕于人類社會的上方,把所有對低處浮華的眷戀都拋在或者說不得不拋在腦后。當我們接近云朵般輕飄的區(qū)域時,靈魂從永恒的純凈中吸收了一些東西,想像一下這些大家眼中共有的景象:所有人都驚訝于這多樣化而又壯麗的景色,見到徹底新鮮的事物—近身而過的猛禽,低矮而無名的植物,令人戰(zhàn)栗的陡峭就在腳邊,牛喘著觀察某種意義上存在于另一個自然中的事物,自己完全融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些種種被孤立在地球高處的部分,簡單地說,在對高海拔山峰的展望中,有一種超自然的魅力,把感覺和思想都誘惑進了對自身和世界上一切的遺忘。
最先被遺忘的是恐懼,特別是在峰頂?shù)呐栂?。作為奧太基的衛(wèi)峰,巴谷多的“脾氣”顯然溫柔許多,甚至有一個寬敞的平臺讓我們盡情騎行一會兒,而那段幾乎垂直的300米攀升仿佛成了別人的故事。山脊已收攏的像個刀刃,在最后一段,我才敢向下望去,一種毫不夸張的被毀滅的感覺,如果重心位移,我都不知道自己將滾落向何方,或許是五六百米下方河谷的深處,被某個巨大巖石震碎內臟。所有這些感覺在我心中混合出另外一種奇怪的意識,恐懼中帶有快感,喜悅中帶有惶恐,這又是令人享受的,為之傾慕。是的,我不得不借助于矛盾的描述,來訴說辯證又統(tǒng)一的情感。鑒于強度與風險,我們最終只背了一輛車到峰頂,非常正確。
被許可的放肆
除自然環(huán)境中的越野騎行特別是在高海拔處,空白點極多。我們就像早期的拓荒者,從已知的歷史來看,巴谷多是非常理想的目的地,從山下的德石窩村到營地再到峰頂?shù)恼w線路并不長,但推車爬升的強度相當大,推行、牛喘、咒罵,再推行、再牛喘、再咒罵,我甚至用手臂抽筋的代價才換取了下山的“門票”,高山賦予我們一種叫做堅毅的標簽,合格者才能享受疾速盛宴。與扎尕那相比,路上沒有陰森森盯著車胎的巨大巖石;與雅拉相比,也不會節(jié)奏舒緩得像小夜曲。難度已沒有峰頂下撤時那般不近人情,信心則是梯次建立的—高山與你相互適應,你也更清楚自己的控車極限在哪。即便如此,那些從山脊側面直下的之字形馬道還是讓我覺得瘋狂無比,很多時候我覺得車輪是切在一個斜面上,所有的安慰都建立在沒有打滑的大顆粒輪胎的邊緣,架起手臂壓住車把,車速卻遠遠比想像中快,那些上山途中被記憶的難以通過的點,都在聲聲“去XX的”怒喝中碾過。巴谷多給予山地車手們的快感還在于,樹林與草甸在線路上間隔分布,在逼仄的林道后瞬間又豁然開朗,接著又忙于躲避樹枝抽臉,或下一個轉角被一排碎石顛得心驚肉跳。正是由于我們見識了高山的冷峻與艱難帶來的惶恐,才會懂得在哪里可以“放肆”,有時候我覺得胯下170mm的避震簡直讓我無所不能,無論再陡的亂石坡還是連續(xù)的急彎。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推行爬坡的付出與登頂恐懼的艱辛之后,才會明白,哪些,是高山允許你做的。
最重要的,高山加劇了我們的新奇感,這種略帶惶恐的新奇把我們牽引進了高山的群峰里,無論是危機四伏的陡峭山脊,還是延伸向未知的樹林中的轉角,這些連續(xù)不斷的惶恐卻總匯聚成享受的源泉,這種蓄意而發(fā)的刺激形成的吸引力就像是一定要完成的契約。
然而,在高山中越野騎行,我們得到的恩賜并不是一種挑戰(zhàn)或一場競賽,更不會去輕言征服或支配,高山帶給我們的,是某種更溫和且強有力的事物—自然的本源,是一種被現(xiàn)代社會中繁雜事物過濾掉的最基本的美好—呼吸著水霧給喉嚨帶來的沁涼,聽巖石崩裂與溪流潺潺,觸摸風與泥土帶來的最純粹的質感,以及目力所及處,豁達與直擊心靈的感動。我們在城市的喧囂中會感到寂寞,卻在山峰間悠然獨處,無處不在的景與境,讓不受城市約束的自由感既能得到滿足又能得到鼓勵,而高山把這些都歸還了我們。
到高山上豁車去。
宇航:
這是我第一次在高海拔越野騎行,也是第一次戶外露營,一切對于我來說都是未知的。經過九小時的推車,大家都顯得很疲憊,但也有太多驚喜,我們發(fā)現(xiàn)在去往營地的這一路地形多變,有天然S形彎墻,有高速下坡,有亂石,只差纜車就成了“三奧單車公園”。晚上月光將雪山照亮,大伙圍著火堆聊起了一路上的歡樂,想想下山時的爽快,享受著高原的夜生活。營地的水源是前幾天剛從雪山上引過來的,據說以前從營地到水源取水往返需要步行半小時,我們是如此的幸運。山脊上的這一段小路騎起來很有挑戰(zhàn),左右都是懸崖,腳下是亂石,要把多年練習的攀爬車控車要點全部運用上,稍有走神都會摔倒,在通過Z字路線時我放慢了車速,小心翼翼過彎后輪擺尾,真的是心驚膽戰(zhàn),卻又非常過癮,到了寬闊路段我們三人你追我趕,飛馳在高原上,呼吸著最純凈的空氣,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痛并快樂著,這次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每一步都是新的高度,每一步都期待我們去探索。
蔡季伶:
連續(xù)兩年,看著家桐在甘南川西的高山里自由地騎行,美麗的風景也引發(fā)了我想要參與的念頭。今年很開心可以和原野老師、家桐及后山車隊的伙伴們一同前往四川巴谷多峰探險。對于少有高海拔戶外運動經驗的我,出發(fā)前其實有些擔心自己能否適應這樣的運動強度,但想到有這么多堅強的伙伴作為后盾,心情也輕松許多。時空置換,到達黑水縣三奧雪山的登山線路上,感覺就像是走在一幅精美的油畫中,才驚覺這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美景存在,我們悠游其中,眼睛看到的是美景,但身體是痛苦的,因為海拔越高氧氣就越稀薄,頭會感到痛,心會很想放棄,這個時候有了隊友的鼓勵,我們還是一步一步地攀登至巴谷多的頂峰,著實不容易,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這趟旅程最開心的部分莫過于騎車下山,在下山的路途中,我們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好玩路線,三個車手互相追逐,享受山地車帶給我們的樂趣。開始于結束,我們不再是原來的自己,帶著富足的心靈,回歸原來的生活。
家桐:
第三次征戰(zhàn)高原的我,內心漸漸少了以前那種莫名的向往和激動。另外兩名車手都是第一次參加,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直到登頂這天,穿越大霧,當我回望雪山云海,那種澎湃感再次回歸,我決定背車通過最險要的山脊登頂。這段山脊的攀登,讓我今生難忘,一邊是垂直的懸崖峭壁,另一邊是陡峭的山坡,前半段路程需要手腳并用向上攀登,同時還要留意山地車前后輪會不會撞在巖石塊上面,如果不夠專注,等待我的除了滾下山坡那就是掉下懸崖了。費盡力氣攀登之后,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后半段的路程恐怖得讓我現(xiàn)在回想都會后怕。這段路相對比較平緩,可是非常窄,看著路也就是看著懸崖,背著車走在上面就像在過獨木橋,風越過我們行走的這段山脊,總感覺自己像燭火般搖擺。直到頂峰下一塊空地,整個人才算解脫,直接躺在地上享受天然的草甸大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貌,讓我真正意識到,高原騎行不能因為既往的經驗而掉以輕心,每一次都是一次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