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百報
“背簍”三兄弟
文/家百報
“對母親好就像我們的五臟六腑,必不可少。你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對母親都不好,你們還敢請我看病嗎?”
一
向明軍,湖北宜昌夷陵區(qū)鄧村鄉(xiāng)黃金河村衛(wèi)生室村醫(yī),向家的第三個兒子。他的大哥遠在外地,二哥已經離開人世,自己是目前在母親身邊最大的一個,下面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向明遷、向明進。向家在當地是知名的中醫(yī)世家,已故的父親向文熬是從鄉(xiāng)衛(wèi)生院退休的老中醫(yī),叔父向文耀也是衛(wèi)生院退休的老醫(yī)生,向明軍是幾兄弟中唯一繼承了祖業(yè)的人。
向明軍的母親黃先秀出生于1927年,如今已是88歲高齡,老伴兒10多年前就已去世。隨著年齡漸增,老人的身體日漸羸弱。2000年,一次突然發(fā)作的高血壓使得老人行動艱難,吃飯掉碗,穿衣困難,言語混亂……這一切考驗著兒子和媳婦們的仁心、孝心和耐心。怎樣照顧老人才是最好的方法呢?在農村,由一個兒子和媳婦照顧老人,另外的拿撫養(yǎng)費是常見的做法。但兒子和媳婦們都覺得,母親最需要的就是服侍和關愛,錢解決不了母親的問題。另外,老人待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必然影響她的身心健康,要是大家輪流照顧,她可以時常換個環(huán)境放松心情,兒女們也方便和她聯(lián)絡感情。三個兒子和媳婦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商定了這樣的方案:一是只要母親在世一天,就要盡心盡力照顧一天;二是所有的兒子和媳婦都要輪流照顧,輪流接母親到自己家,以一個月為周期輪換。
二
在照顧母親的10多年里,向家三兄弟沒怎么出過遠門,種茶葉、種天麻、在附近做小生意,成了他們創(chuàng)收的方式。小兒子向明進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經歷。有一次有朋友約他出去打工,工資很高??紤]到兒子還在上大學,急需用錢,他就跟著朋友出去了。上班不到一個月,家里來了電話,說母親情況緊急,他沒顧得上給老板打招呼就回了家。母親并無大礙,但他返回打工的地方后,被老板罵得狗血淋頭,3000多元的工資一分都沒拿到。向明進心里有點遺憾,但沒有埋怨任何人。
在向明遷家,每到冬天就會擺著兩個火垅,一個放在廚房后面,這是茶鄉(xiāng)一般農家都會有的布置;而另一個放在堂屋,向明遷解釋,這樣沒有潮氣,對母親的腿疼有緩解作用。鄧村的冬天比宜昌城區(qū)氣溫要低,為了讓母親溫暖地度過,三兄弟要格外地多弄些柴火存在家里。兒媳們每天起床后,都是先給火垅里添一把柴火,給母親穿好衣服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天冷,老人的手腳也更加不靈便,穿衣、洗澡都不能自理?!邦櫜涣四敲炊嗔耍彤斒亲约旱暮⒆?,其實比孩子難伺候,只要她稍微舒服點就好。”向明軍也記不清楚自己和愛人多少次幫母親洗大小便失禁后的褲子,“看到就吐,吐了再拿去洗,洗的時候還要吐,吐得我眼冒金星?!毕蛎鬈娬f這段話的時候,自己又掉下了眼淚。四兒媳謝德芬說:“看著她下半身一片濕冷,腿上大片大片都是,我們怎么忍心讓她遭這樣的罪?再臟我們也得忍受??!”
三
鄰居們介紹,黃先秀老人雖然身體狀況并不太好,平時不常出門,但她特別喜歡陽光,除了夏天以外,只要是晴天,都喜歡去曬曬太陽。她的兒子們雖然都已是年過半百之人,卻都盡量滿足母親這小小的喜好。
在黃金河村,背簍基本已被摩托車替代,但向家三兄弟仍用背簍背著母親曬太陽和走親訪友。春節(jié)期間,是黃先秀老人坐背簍最頻繁的時候?!皫讉€兒子都蠻孝順。一過年,他們都爭著接我去過年,搶著接我去吃飯,我去哪一家,哪個兒子就拿背簍來背我?!闭f這話時,黃先秀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三個兒子住得不遠,走路也就十幾分鐘的事,但背著母親就要走一個多小時。起初,他們嘗試過用摩托車載母親出去走親戚,覺得不放心,又嘗試著抱,可黃金河村山路崎嶇,山路上歇腳非常困難,最后才決定用背簍背?!半m然家里都有摩托車,但母親年齡大了,經不起顛簸,還是背簍穩(wěn)妥些?!毕蛎鬟M解釋。
2014年大年初一,天氣晴好,氣溫很高,三兄弟按照節(jié)前的商量,在老四向明遷家里過年。向明軍習慣性地用背簍背起母親,踏上了去老四家的路。從鄰居家的稻場經過的時候,有村民拿起手機拍下了這一幕,而這一幕,距離向明軍三兄弟輪流照顧母親已經15年,距離第一次用背簍背母親也已經6年。
作為醫(yī)生,不管母親在哪個兒子家,向明軍每周必做的事情就是幫母親檢查,包括心跳和血壓,從不會忘記,也沒有一次落下。他說:“只要我一去,搬個凳子往媽面前一放,她就知道是我要給她做檢查了,她自己就開始挽袖子,很配合?!泵看螜z查完,要是沒問題,向明軍就會微微一笑,表示不錯;而當血壓不正?;蛴衅渌惓r,向明軍就會告訴妻子或弟媳怎么調節(jié)飲食,或馬上回到衛(wèi)生室給她送藥過來。周圍人笑稱黃先秀有專職健康顧問,還有伙食團,待遇很高。
四
小時候,向家兄弟的父親在外行醫(yī),很少回來。母親每天放工的時候,背后背一個,面前還抱一個,路上走幾個。母親將從野外采來的蒿子、芭蕉梗、魚腥草和在玉米面里,供一家人充饑。父親回來給他們捎點糖、粉、面條之類的,大家就像過節(jié)一樣。三兄弟覺得,父母當時照顧一大家子都挺過來了,現在一大家子服侍一個老人,理所當然。他們認為,孝道是知恩圖報應有的本分,是一切善行的起點。
如今,向明軍家里珍藏著祖輩留下來的上百部中醫(yī)學著作的手抄本,《藥性》《傷寒經》等向明軍學過不少,講起來如數家珍。他還清晰地記得,不管是在診斷間隙與眾人的聊天,還是日常對子女的言教,祖父、父親講得最多的話就是:“講道理,做善事?!闭f到這里,向明軍又拿中醫(yī)打比方:“中醫(yī)將身體作為一個整體來辯證地看問題,合理處理問題,所以效果最根本、最持久。這就叫講道理,講的是人在自然中遵守天地人倫的大道理。正因為講大道理,就更要求從醫(yī)者具備非常仁慈的善心。醫(yī)生心里有一點小小的雜念,就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做事情要恰到好處,要符合人倫天理,人才會健康,家庭才會幸福。”很多人在看病時會問向明軍:“你們?yōu)槭裁磳δ赣H那么好?”向明軍都會回答:“對母親好就像我們的五臟六腑,必不可少。你們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對母親都不好,你們還敢請我看病嗎?”
一個竹筐,兩根肩帶,組成一副背簍,凝聚仁孝精華。一箱墨跡,民族瑰寶,濃縮六字家訓,吸收傳統(tǒng)精髓。向家的孝道,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感人淚下,卻可以打動每一顆尚善之心,可以影響每一戶尋常百姓家庭。
(司徒煙摘自《家庭百科報》201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