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23太陽活動周期太陽風參數(shù)及地磁指數(shù)的統(tǒng)計分析

2015-12-12 07:10沈曉飛倪彬彬顧旭東周晨劉勇項正趙正予
地球物理學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磁暴太陽風動壓

沈曉飛,倪彬彬,顧旭東,周晨,劉勇,項正,趙正予

1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武漢 430072

2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空間物理系,武漢 430072

3中國科學院空間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0

1 引言

太陽風是由源于太陽的等離子體流以及隨著等離子體流一起流動的行星際磁場構成的.太陽風經(jīng)過地球時,地磁場阻擋太陽風,并形成地球弓激波、磁鞘和磁層頂.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耦合導致在后者區(qū)域產(chǎn)生電流、電場,并驅動磁層中大尺度對流,造成磁層頂位形變化,驅使著地球磁層的內(nèi)部變化,產(chǎn)生磁暴或者亞暴;也影響著磁層內(nèi)部各電流體系及各區(qū)域空間的分布狀況,如環(huán)電流、輻射帶等(苑順周,2011).

地磁活動是受太陽風影響很大的空間天氣中的一種重要現(xiàn)象.地磁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特別是巨大磁暴期間,電離層、高層大氣和高能粒子環(huán)境都會出現(xiàn)強烈的響應,空間環(huán)境變得非常惡劣,會對各種航天器以及宇航員安全構成極大威脅.日冕物質拋射(CME)和共轉相互作用區(qū)(CIR)是影響地磁活動的主要因素(Heber et al.,1999;Cane and Richardson,2003;Zhang et al.,2008).其中CME事件是大尺度的太陽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太陽活動極大期,持續(xù)時間較短,但經(jīng)常伴有磁暴急始,且強度很大;與此相反的是,CIR事件往往較溫和,主要發(fā)生在太陽活動極小期,持續(xù)時間較長,很少出現(xiàn)磁暴急始,且強度較小,很少出現(xiàn)Dst值小于-100nT的情況.地磁暴的產(chǎn)生與CME和CIR事件有著密切關系(Turner et al.,2009);而地磁暴的產(chǎn)生又能對地球磁層的粒子動力學過程以及等離子體波擾動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Reeves et al.,2003),并隨著時間的長短表現(xiàn)出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征.因此,深入、細致地了解太陽風以及地磁活動的時變特性對全面、系統(tǒng)地認知地球磁層對太陽活動的響應特性以及太陽風-磁層的粒子、能量耦合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

本文通過對第23太陽活動周期(1996—2008)太陽風參數(shù)以及地磁指數(shù)的詳細分析,構造可靠的CME事件、CIR事件以及地球磁暴的數(shù)據(jù)庫,進而細致、定量地研究多個重要的太陽風參數(shù)與地磁水平指數(shù)的統(tǒng)計與平均特性.

2 數(shù)據(jù)與分析方法

2.1 數(shù)據(jù)說明

本文用于研究的太陽風及地磁活動的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美國NASA的 OMNIWeb公開數(shù)據(jù)(http://omniweb.gsfc.nasa.gov/).主要分析的參量與指數(shù)包括行星際磁場Bz分量(IMFBz)、太陽風質子密度(Nsw)、太陽風速度(Vsw)、太陽風動壓(Pdyn=2×)、地磁Dst、AE以及Kp指數(shù).采用數(shù)據(jù)的時間分辨率為1h.

2.2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事例分析法和時間序列疊加法詳細分析1996—2008年的三類重要事件:日冕物質拋射、共轉相互作用區(qū)以及孤立地磁暴.

基于事例分析法,對第23太陽活動周期所有CME事件、CIR事件和孤立地磁暴事件進行判別,確定各個事件的起始與結束時間,建立CME、CIR以及磁暴事件的完整列表,繪制每個事件重要太陽風與地磁參數(shù)的時間變化圖,并分析具體事例參數(shù)間的潛在聯(lián)系.

時間序列疊加方法則對某一類事件按照相同標準選擇時間零點,晚于時間零點記為正,早于時間零點記為負.例如,將發(fā)生于2002年5月23日10時16分選為時間零點,則2002年5月24日10時16分記為+1天,2002年5月22日10時16分記為-1天,以此類推.然后將待分析的參量數(shù)據(jù)依據(jù)相同的時間序列描述,在感興趣的代表性時間序列長度內(nèi)對各個參數(shù)的變化特征及平均特性進行詳細的量化分析,以求獲取一般性的時變規(guī)律.

本文在分析CME及CIR事件時選取事件的起始時間為時間零點,CME及CIR事件的起始時間依據(jù)行星際激波的到達時間或行星際磁場南向開始時間進行選取,結束時間依據(jù)太陽風參數(shù)及地磁指數(shù)恢復平靜的時間進行選?。–hen et al.,2012).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獲取CME及CIR事件隨時間變化的一般性規(guī)律,為研究和辨識CME及CIR事件提供依據(jù).在分析地磁暴時選取Dst指數(shù)達到最小值的時刻為時間零點,其優(yōu)勢在于便于對地磁暴進行分類,獲取不同類型地磁暴的發(fā)生規(guī)律,也便于研究地磁暴期間Dst指數(shù)與其他地磁指數(shù)的關系.

3 分析結果

3.1 CME與CIR事件舉例及其磁暴

圖1 CME與CIR事件舉例及與其對應的磁暴Fig.1 Examples of CME and CIR events and associated geomagnetic storms

圖1中左圖給出一個CME事件及其對應的磁暴現(xiàn)象.CME事件如圖中兩條豎虛線所示,其起始時間為1998年第267天(9月24日)2321UT,結束時間為1998年第269天(9月26日)1142UT,持續(xù)時間約為1.5天.而磁暴發(fā)生的時間更長,其結束時間一般選擇為Dst指數(shù)基本恢復到暴前水平的時刻.在這期間,太陽風參數(shù)與地磁指數(shù)有以下的變化:(1)初始有一個較大的南向IMFBz分量,約為-17.7nT,發(fā)生在第268天0200UT.對應著IMFBy的增大、持續(xù)為正及IMFBz的南向偏轉,在5小時內(nèi),太陽風速度從433km·s-1增加到809km·s-1,太陽風質子密度從 7.6cm-3上升到 12.0 cm-3,太陽風動壓從2.67nPa上升到8.06nPa.隨后,IMFBz北向偏轉,幅度最高達到7.5nT.IMFBz最終在0nT附近小幅度變化.太陽風速度降低緩慢,太陽風質子密度與動壓降低速度相對更快,說明這是一個密度增強主導的動壓脈沖事件;(2)對應著南向IMFBz,地磁暴初相有一個最大幅度為-4 nT的磁暴急始.地磁Dst指數(shù)最小值為-207nT,這是一個劇烈磁暴,發(fā)生在第268天0900UT,對應著較小南向IMFBz;AE指數(shù)最大值可達1616nT,發(fā)生在第268天1200UT;Kp指數(shù)最大可達8.3,發(fā)生在第268天0600UT.磁暴恢復相持續(xù)大約1天半的時間;AE峰值后出現(xiàn)較多極值幅度為幾百nT的振蕩,表明亞暴的持續(xù)發(fā)生;Kp則在1天的時間內(nèi)降低到3.磁暴急始的出現(xiàn)和Kp指數(shù)迅速恢復平靜都是CME激發(fā)磁暴的典型特征(Borovsky and Denton,2006;Chen et al.,2012).

圖1右圖給出一個CIR事件及其對應的磁暴現(xiàn)象.如圖中兩條豎虛線所示,其起始時間為1996年第80天(即3月20日)0000UT,結束時間為1996年第84天(即3月24日)0000UT,持續(xù)時間約達4天.在這期間,太陽風參數(shù)與地磁指數(shù)表現(xiàn)出以下的變化:(1)南向IMFBz值更小,僅為-5.8nT,發(fā)生在第80天0700UT,但是By與Bz分量均表現(xiàn)出更頻繁的振蕩.太陽風速度從397km·s-1增加到653km·s-1,于第81天2300UT達到最大值,隨后緩慢降低.太陽風質子密度與動壓變化也非常緩慢,最大質子密度為15.5cm-3,而太陽風動壓不超過6nPa;(2)Dst指數(shù)最小值僅為-66nT,發(fā)生在第81天2200UT,屬于一個中等磁暴,而且沒有磁暴急始現(xiàn)象.AE指數(shù)最大值為844nT,同樣發(fā)生在第80天1900UT;AE指數(shù)振蕩比較明顯,說明亞暴事件比較頻繁.Kp指數(shù)峰值僅為5.7,并在Kp=3附近保持很長時間,對應著持續(xù)一天多的磁暴恢復相.引發(fā)地磁暴強度較弱和Kp指數(shù)恢復平靜時間較長都是CIR事件激發(fā)磁暴的典型特征(Borovsky and Denton,2006;Chen et al.,2012).

3.2 CME與CIR事件完整列表

基于3.1節(jié)展示的對CME與CIR事件的判斷,同時依據(jù)Borovsky等總結出的CME與CIR事件特征的主要差別(Borovsky and Denton,2006),本文分析了1996—2008年太陽風參數(shù)以及地磁指數(shù)的OMNIWeb數(shù)據(jù)庫,共判定269個CME事件和456個CIR事件及其起始與結束時間.下面對這些CME與CIR事件進行分析.

3.3 CME與CIR事件的太陽風參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3.3.1 時間序列疊加法分析

本文采用時間序列疊加方法對269個CME事件和456個CIR事件(少數(shù)CME事件及CIR事件因跨越年份或數(shù)據(jù)缺失嚴重等原因未納入分析)對應的IMFBz、太陽風速度(Vsw)、太陽風質子密度(Nsw)、太陽風動壓(Pdyn)、Dst指數(shù)、AE指數(shù)及Kp指數(shù)7個參量進行分析.選取CME或CIR事件的起始時間為時間零點,對于CME事件,時間范圍選取為起始時間前一天及后兩天,共三天數(shù)據(jù);對于CIR事件,時間范圍選取為起始時間前一天及后四天,共五天數(shù)據(jù).

圖2左右兩列圖分別是1996—2008年所有CME事件和CIR事件的太陽風參數(shù)(IMFBz分量、太陽風速度、太陽風質子密度、太陽風動壓)采用時間序列疊加分析得到的統(tǒng)計結果.其中黑色“+”號表示每個CME或CIR事件的數(shù)據(jù)點,紅線表示采用時間序列疊加分析后得到的算術平均時變曲線.從統(tǒng)計意義上講,CME事件比CIR事件表現(xiàn)出跨越度更大的IMFBz、太陽風速度與太陽風動壓數(shù)值區(qū)間,而CIR事件對應的太陽風質子密度數(shù)值區(qū)間更大.比如,有的CME事件對應著>1000km·s-1太陽風速度,而CIR事件的太陽風速度普遍<1000km·s-1;另外,太陽風動壓峰值大于30nPa的CME事件甚多于相應的CIR事件.CME事件的太陽風質子密度均不超過60cm-3,而CIR事件的質子密度峰值可達100cm-3.時間序列疊加后的平均結果顯示,CME與CIR事件對應的IMFBz分量相差不大.雖然CME與CIR事件對應的平均太陽風速度在時間零點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增大,但前者的變化更迅速,且在零點后幾個小時內(nèi)隨時間明顯降低,后者的變化相對平緩,且在零點后1~2天時間內(nèi)緩慢增大.另外,CME事件對應的平均動壓變化比CIR事件明顯,但CIR事件對應的平均質子密度比CME事件略強.

圖3左右兩列圖則給出1996—2008年所有CME事件和CIR事件的Dst指數(shù)、AE指數(shù)和Kp指數(shù)采用時間序列疊加分析得到的結果.很明顯,CME事件導致的強磁暴更多,在時間零點前的地磁擾動更明顯,磁暴急始發(fā)生的概率更高.相對而言,CIR事件也能觸發(fā)少數(shù)的Dstmin可達-350nT以下的巨大磁暴,AE指數(shù)最高也能達到1500nT以上,Kp指數(shù)最高也能達到9左右,但AE與Kp指數(shù)在時間零點以后的變化沒有CME事件明顯.

表1給出了IMFBz、太陽風速度、太陽風質子密度、太陽風動壓、Dst指數(shù)、AE指數(shù)及Kp指數(shù)的平均最大(或小)值及該值相較于時間零點的時間間隔.其中負值表示早于時間零點達到最值,正值表示晚于時間零點達到最值.

表1 1996—2008年所有CME及CIR事件對應的各參數(shù)平均最值及相較于時間零點的時間間隔Table 1 Min or max of average valu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corresponding to all CME and CIR events of 1996—2008 and associated time distances to zero epoch time

對于CME事件,起始時間后各參數(shù)均很快達到最值;而CIR事件,各參數(shù)達到最值的時間往往較長.結合表1,可以獲知,從平均意義上講,CME事件有更大的南向IMFBz分量、太陽風動壓Pdyn、AE指數(shù)、Kp指數(shù)與更小的Dstmin,說明CME事件往往比CIR事件更加劇烈,激發(fā)的磁暴與亞暴也更強(Denton et al.,2006);而 CIR事件的太陽風速度和太陽風質子密度值更大,則是因為CIR事件常與太陽風質子高速流有關.

3.3.2Nsw/Pdyn斜率的線性擬合

圖2 1996—2008年所有CME及CIR事件對應的四個主要太陽風參數(shù)(IMF Bz,Vsw,Nsw,Pdyn)的時間序列疊加分析結果Fig.2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results of four important solar wind parameters(IMF Bz,Vsw,Nsw,Pdyn)corresponding to all CME and CIR events of 1996—2008

圖3 1996—2008年所有CME及CIR事件對應的三個主要地磁活動指數(shù)(Dst,AE,Kp)的時間序列疊加分析結果Fig.3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results of three major geomagnetic indices(Dst,AE,Kp)corresponding to all CME and CIR events of 1996—2008

基于圖2給出的時間序列疊加分析結果,本文對1996—2008年所有CME及CIR事件的Nsw與Pdyn參數(shù)進行了相關分析:用Nsw除以Pdyn,并對該曲線隨時間的變化趨勢進行線性擬合獲取直線斜率,擬合區(qū)域為時間零點后整個CME或CIR事件的持續(xù)時間.圖4給出第23太陽活動周期所有CME和CIR事件Nsw/Pdyn線性擬合斜率的分布,其中紅色“+”號代表CME事件,藍色“*”代表CIR事件.

分析發(fā)現(xiàn),CME事件和CIR事件發(fā)生期間的Nsw/Pdyn曲線線性擬合斜率正負相反,89.6%的CME事件對應的線性斜率k值為正,99.8%的CIR事件對應k<0.由于Nsw/Pdyn=5×(http://omniweb.gsfc.nasa.gov/html/ow_data.html 3),其中Pdyn、Nsw、Vsw單位分別為nPa、cm-3、km·s-1,CME與CIR事件期間Nsw/Pdyn曲線線性擬合斜率的顯著差異體現(xiàn)了CME、CIR發(fā)生期間太陽風速度不同的變化特征.CME期間,太陽風速度先在較短時間內(nèi)大幅上升,然后緩慢下降,下降持續(xù)時間比上升時間長,對應到Nsw/Pdyn曲線表現(xiàn)為:曲線先急劇下降再緩慢上升,因此總體的Nsw/Pdyn擬合曲線斜率為正.CIR期間,由于高速質子流的影響,太陽風速度持續(xù)增強并維持較長時間,使得Nsw/Pdyn曲線擬合斜率為負.圖4結果表明,太陽風速度的整體變化趨勢是辨別CME和CIR事件的有效、合理參量.

3.4 地磁暴的地磁指數(shù)統(tǒng)計分析

確定地磁暴的發(fā)生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1)具有較大的地磁擾動強度,即Dst指數(shù)最小值小于-30nT;(2)有明顯的起始相、主相和恢復相.其中,孤立地磁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著重于研究孤立地磁暴事件,其判斷標準是:(1)Dst指數(shù)下降和上升過程中擾動較小,Dst時變曲線比較平滑或可用平滑曲線擬合;(2)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對應的Dst值接近于磁靜狀態(tài).通過對1996—2008年的Dst指數(shù)曲線圖逐一進行目測分析,最終確定355個孤立地磁暴事件,平均每年約27個.

地磁暴強度分類標準有很多種,本文采用Loewe等給出的利用Dstmin的分類標準(Loewe and Pr?lss,1997),如表2所示,同時也給出按此標準分類得到的1996—2008年各類強度的孤立磁暴總數(shù).

選取Dst指數(shù)最小值(對應于磁暴主相峰點)為時間零點,向前取兩天,向后取五天,共七天數(shù)據(jù),對不同強度地磁暴事件對應的主要太陽風參量與地磁水平指數(shù)進行時間序列疊加分析,其平均結果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地磁暴主相期間Dst指數(shù)衰減很快.隨著地磁暴強度的增強,Dst衰減的速度變快,并且恢復相的持續(xù)時間變長.但總體而言,對于不同強度的地磁暴,Dst指數(shù)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對于其他六個參數(shù),也有類似結果.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巨大磁暴樣本非常少,疊加平均后仍有較大波動.

圖4 1996—2008年所有CME及CIR事件Nsw/Pdyn線性擬合斜率(k)分布圖Fig.4 Scatter plot of the linear fitting slope of Nsw/Pdyncorresponding to all CME and CIR events of 1996—2008

表2 地磁暴強度分類及1996—2008年各類孤立磁暴總數(shù)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geomagnetic storm intensity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geomagnetic storms of 1996—2008

圖5 1996—2008年所有孤立地磁暴事件的時間序列疊加分析結果Fig.5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results of all isolated geomagnetic storms of 1996—2008

4 總結與討論

CME事件和CIR事件是造成日地空間行星際擾動和地磁擾動的兩個主要原因,提供了地球磁暴的主要驅動力,進而顯著影響了地球空間環(huán)境.在深入研究1996—2008年(第23太陽活動周期)太陽風活動及受其影響的地磁活動的時間分布特征后,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第23太陽活動周期共發(fā)生269個CME事件與456個CIR事件.從統(tǒng)計意義上講,CME事件比CIR事件表現(xiàn)出跨越范圍更大的IMFBz、太陽風速度與太陽風動壓數(shù)值區(qū)間,而CIR事件對應的太陽風質子密度數(shù)值區(qū)間更大.

(2)從平均意義上講,CME事件有更大的南向IMFBz分量、太陽風動壓Pdyn、AE指數(shù)、Kp指數(shù)與更小的Dstmin.CME事件往往比CIR事件更加劇烈,激發(fā)的磁暴也更強.

(3)89.6%的 CME事件對應的Nsw/Pdyn曲線線性擬合斜率k值為正,99.8%的CIR事件對應的Nsw/Pdyn曲線線性擬合斜率k值為負,體現(xiàn)了CME、CIR發(fā)生期間太陽風速度不同的變化特征,因此太陽風速度的整體變化趨勢是辨別CME與CIR事件的有效、合理參量.

(4)1996—2008年共有355個孤立地磁暴.隨著地磁暴強度的增強,Dst衰減的速度變快,并且恢復相的持續(xù)時間變長.但總體而言,對于不同強度的地磁暴,Dst指數(shù)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的研究專注于第23太陽活動周期,對第24太陽活動周期的研究將在后續(xù)的工作中展開.本文工作集中統(tǒng)計分析了期間的CME事件、CIR事件及孤立地磁暴事件特征,對于太陽風參數(shù)及地磁指數(shù)表現(xiàn)出來的統(tǒng)計性特征或差異性并未深入探討.下一步的工作也將包括通過AE-Dst雙指數(shù)間的比較考察磁層亞暴與磁暴之間的關聯(lián)性,定量分析驅動不同強度磁暴的太陽風條件及參數(shù)特征,以及將CME事件和CIR事件引起的磁暴分立開分別進行更細致、更本質的分析.另外,把太陽風以及地磁活動的詳細分析與地球磁層的粒子動力學過程以及波場時空分布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地結合起來,將大大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地球磁層包括等離子體片、環(huán)電流、輻射帶對太陽活動的時變響應特性,從而更有效、合理地建立太陽風-磁層-電離層的全球耦合模型.

致謝感謝UCLA大學的Tung-Shin Tsu博士以及NASA的Lan Jian博士給予的幫助與討論.

Borovsky J E,Denton M H.2006.Differences between CME-driven storms and CIR-driven storms.Journalof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Physics,111(A7),doi:10.1029/2005JA011447.

Cane H V,Richardson I G.2003.Interplanetary coronal mass ejections in the near-Earth solar wind during 1996—2002.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pacePhysics,108(A4),doi:10.1029/2002JA009817.

Chen G M,Xu J Y,Wang W B,et al.2012.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IR-and CME-induced geomagnetic activity on thermospheric densities and spacecraft orbits:Case studie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pacePhysics,117(A8),doi:10.1029/2012JA017782.

Denton M H,Borovsky J E,Skoug R M,et al.2006.Geomagnetic storms driven by ICME-and CIR-dominated solar wind.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pacePhysics,111(A7),doi:10.1029/2005JA011436.

Heber B,Sanderson T R,Zhang M.1999.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s.AdvancesinSpaceResearch,23(3):567-579.

Loewe C A,Pr?lss G W.1997.Classification and mean behavior of magnetic storm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pace Physics,102(A7):14209-14213.

Reeves G D,McAdams K L,F(xiàn)riedel R H W,et al.2003.Acceleration and loss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s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s.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30(10):1529-1533.

Turner N E,Cramer W D,Earles S K,et al.2009.Geoefficiency and energy partitioning in CIR-driven and CME-driven storms.JournalofAtmosphericandSolar-TerrestrialPhysics,71(10-11):1023-1031.

Yuan S Z.2011.The study on several problem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Master thesis].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Y,Sun W,F(xiàn)eng X S,et al.2008.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s and their geoeffectiveness during solar cycle 23.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pacePhysics,113(A8),doi:10.1029/2008JA013095.

附中文參考文獻

苑順周.2011.地磁活動相關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猜你喜歡
磁暴太陽風動壓
《從太陽風暴到行星磁暴》專刊(Ⅲ)寄語
國內(nèi)首個現(xiàn)代箔片氣體動壓軸承技術培訓班在長沙成功舉辦
冕洞特征參數(shù)與地磁暴強度及發(fā)生時間統(tǒng)計
多種觀測數(shù)據(jù)驅動的三維行星際太陽風MHD模擬
磁暴期間中國中低緯電離層不規(guī)則體與擾動分析
基于ACE飛船觀測的銀河宇宙線與太陽風變化的統(tǒng)計研究
磁暴恢復相后期超低頻波觀測分析
強烈動壓巷道支護技術探討
在太空聽聲音
戈爾的夢想飛船啟航:美國發(fā)射首顆位于L1點的太陽風監(jiān)測衛(wèi)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