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曉星
5月的長白山,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安裝于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人工巢箱里,11 只中華秋沙鴨幼鴨破殼而出。兩天后,它們跟隨著媽媽的腳步,依次從十幾米高的巢箱走出,用“咚、咚、咚”的落地聲宣告這個瀕危種群新生命的到來和其頑強的生命力。
在近150年的時間里,曾經(jīng)生存了一千多萬年的中華秋沙鴨,其種群數(shù)量銳減,棲息地范圍不斷縮小。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和棲息地恢復措施,這一物種可能在未來5~10年內(nèi)從地球上消失,而長白山是中華秋沙鴨在中國境內(nèi)的重要繁殖地。
WWF 候鳥項目經(jīng)理劉培琦等人曾在《國際鳥類保護》期刊發(fā)表論文指出,中華秋沙鴨在全球可能僅存2200個繁殖對,其中大約有200~400個繁殖對在中國長白山山脈繁育后代。
因為種群狀態(tài)瀕危,中華秋沙鴨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只要經(jīng)過簡單的計算,就能明白中華秋沙鴨種群所處的境地有多么危險。WWF 候鳥項目經(jīng)理劉培琦說,每年大概有2200 對中華秋沙鴨進行繁殖,其中保守估計至少有550 對繁殖成功,以每窩新出生8 只鴨寶寶來算,全球每年新生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數(shù)量應該在4400 只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繁殖地、遷徙路線及越冬地都沒有問題,那么每年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shù)量應該增加一倍,而實際情況是,其種群數(shù)量只減不增?!霸谶w徙途中和越冬地,我們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幾千只鴨子消失了?!眲⑴噻f。
針對中華秋沙鴨的繁殖地種群繁殖成功率較低的問題,北京林業(yè)大學自然保護學院院長雷光春認為,主要原因是原始森林面積銳減,天然繁殖巢洞減少。
在雷光春看來,提高中華秋沙鴨的繁殖率必須保護原始森林,尤其是繁殖地河流兩岸的原始森林;同時,增加人工巢箱,并設置天敵防控設施。
既然沒有合適的樹木能夠供中華秋沙鴨筑巢,那么能不能通過人工巢箱吸引中華秋沙鴨筑巢并返回曾經(jīng)的繁殖地呢?
2014年10月,通過全球候鳥保護平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qū)伙伴關系協(xié)調員迪亞娜·索洛維瓦博士的努力,通用汽車公司利用廢舊電瓶外殼改造的10個人工巢箱被捐贈給WWF的中華秋沙鴨項目。今年2月,劉培琦和同事將10個人工巢箱安裝在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3個月后,六號巢箱誕生了11 只鴨寶寶。
通用汽車公司負責人工巢箱項目的工作人員約翰·布拉德伯恩說:“我從小就很喜歡水禽,并養(yǎng)成了為水禽建造各種合適人工巢箱的習慣。當我第一次看到通用汽車公司的廢舊電瓶殼時,就覺得可以用它做一個巢箱?!?/p>
“為了驗證我的想法,我首先在兩周時間內(nèi)建造了一個巢箱作為原型;然后安置在棲息地后,一只鏡冠秋沙鴨母鴨使用了這個巢箱,試驗獲得成功?!敝两?,約翰和他的同事已經(jīng)建造了750多個人工巢箱,其中大多數(shù)都安裝在北美洲的水禽棲息地。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如果想恢復中華秋沙鴨種群,最難的部分并不只是對繁殖棲息地的恢復和安裝人工巢箱,更大的問題出在中華秋沙鴨種群越冬地和其遷徙路線上。
中華秋沙鴨屬于候鳥,每年春天,它們會來到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qū)和吉林省的長白山山區(qū)進行繁殖。在長白山迎來第一場雪之前,中華秋沙鴨和當年出生的鴨寶寶會沿著海岸線飛到中國江西、廣東等地,甚至更遙遠的東南亞國家,也就是中華秋沙鴨的越冬地。
因此,在中華秋沙鴨越冬地開展砂場整治、水體污染治理以及禁止過度捕魚應該成為中華秋沙鴨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雷光春看來,必須加強天然河道的保護,嚴格控制河道采砂,大壩運行管理過程中要考慮生態(tài)影響和水位調控,未進行水電梯級開發(fā)的河道應嚴控大壩密度,確保每一級大壩間有至少10 公里長的天然河道存在,并開展魚類資源保護等。
目前,國內(nèi)能夠確認的中華秋沙鴨繁殖地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吉林長白山林區(qū),另一處是小興安嶺林區(qū)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qū)。中華秋沙鴨的棲息繁殖地已呈孤島狀,破碎化嚴重。這種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中華秋沙鴨將無法擺脫種群滅絕的命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針對中華秋沙鴨的保護措施主要是當?shù)匾吧鷦又参锉Wo管理部門定期開展巡護,但是針對中華秋沙鴨繁殖地和棲息地保護的自然保護區(qū)很少。
業(yè)內(nèi)專家表示,在其繁殖地和棲息地建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qū),消除威脅因素,對于這一物種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由于保護力量和科研力量有限,中華秋沙鴨的越冬地范圍、遷徙路徑都有哪些地區(qū)、越冬地所面臨的威脅都有哪些,很多決定其種群數(shù)量的因素,我們?nèi)匀灰粺o所知。
雷光春表示,應該在中華秋沙鴨分布最為密集的區(qū)域內(nèi),選擇中華秋沙鴨經(jīng)常活動的水域岸邊搭建中華秋沙鴨觀測站,在不打擾其繁殖棲息的前提下,開展中華秋沙鴨數(shù)量與棲息地范圍調查,對其遷徙、繁殖、生活習性及生存環(huán)境進行跟蹤研究,為中華秋沙鴨的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作為海鴨類的一員,中華秋沙鴨一直保持著利用天然樹洞筑巢的習慣,而且挑剔地選擇樹齡在50年以上的樹木的天然樹洞。大面積的天然森林被砍伐,導致大范圍的中華秋沙鴨繁殖棲息地被破壞,能夠被中華秋沙鴨用于繁殖的天然樹洞資源嚴重缺乏,進而導致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
興建電站砍伐了大量天然林,蓄水又淹沒了大片林地,導致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銳減;蓄水后的庫區(qū),水體加深,水流平緩,魚類資源發(fā)生巨大變化,影響了中華秋沙鴨的食物來源,導致其棲息地銳減。
“一段天然的河流變成水庫后,水體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魚類群落結構的變化,如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四大家魚等大型盾鱗魚類會成為水庫內(nèi)的優(yōu)勢物種,中華秋沙鴨對于這些體型較大的盾鱗魚的捕食存在困難。”WWF 候鳥項目經(jīng)理劉培琦介紹說,鳥類的捕食都有一定成本,如果捕食太難,中華秋沙鴨就會選擇別的棲息地,大水庫不是中華秋沙鴨的最佳生境。
在中華秋沙鴨的主要繁殖棲息地長白山區(qū),絕大部分開發(fā)漂流的河道都是中華秋沙鴨繁殖棲息地,游客絡繹不絕,中華秋沙鴨棲息和繁殖受到嚴重干擾。
采砂活動頻繁、水質污染嚴重以及人類捕魚活動,會降低生境內(nèi)中華秋沙鴨食物資源的豐富度和可獲得性。尤其是在一些地區(qū)仍有候鳥盜獵活動,導致一些處于繁殖期的中華秋沙鴨變成了獵奇食客的盤中餐。
此外,農(nóng)田中使用的殺蟲劑會隨著地表徑流最終進入河流,這些殺蟲劑對河流中的生物群落結構具有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中華秋沙鴨的食物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