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芝
(云南省曲靖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
中醫(yī)護理干預在肛腸病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
邱云芝
(云南省曲靖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目的 觀察中醫(yī)護理干預在肛腸病術后尿潴留中的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2014年7月—12月在本科收治的296例肛腸病手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出現(xiàn)尿潴留時采取傳統(tǒng)的誘導排尿方法;干預組在傳統(tǒng)誘導排尿方法的基礎上,在患者手術前、后給于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中醫(yī)護理干預,觀察2組患者自行排尿的效果。結果 對照組148例患者自行排尿120例,28例患者行導尿術,總有效率為81.1%,干預組148例患者自行排尿143例,5例患者行導尿術,總有效率為9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預防與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
肛腸病手術;尿潴留;中醫(yī)護理
尿液潴留在膀胱內,有尿意誘導30 min后仍不能自行排尿,膀胱處于充盈狀態(tài)稱尿潴留[1],尿潴留是肛腸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留置尿管是解決尿潴留最有效的方法,但它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增加院內感染的機率。本科在2014年7月—12月通過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中醫(yī)護理干預,在尿潴留的預防與治療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藥特色治療的優(yōu)勢,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4年7月—12月本科收治的296例肛腸病患者,其中男163例,女133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5.3歲;行混合痔手術166例,肛癰手術62例,肛漏手術49例,肛裂19例。手術過程順利,手術前無泌尿系感染及尿道梗阻性疾病,將患者按入院時間先后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干預組各148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麻醉方式、手術方式等方面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誘導排尿方法。手術前囑患者排空膀胱,術后交待患者控制飲水量,盡早排尿,同時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排尿環(huán)境,舒適的排尿體位,當患者出現(xiàn)尿潴留時給熱敷、按摩下腹部,聽流水聲等誘導排尿,無效后給導尿。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手術前囑患者排空膀胱,按中醫(yī)護理技術操作給予耳穴壓豆,選穴:神門、心、膀胱、尿道,先用探棒尋找敏感點,耳廓常規(guī)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貼壓在所選穴位上,邊貼邊按壓,直至患者出現(xiàn)脹痛或灼熱感,在術畢、術后2 h及4 h再各按壓1次,每次按壓至患者酸痛、發(fā)熱為度。術后給予穴位貼敷,取穴:關元、氣海,準確選穴后用75%的酒精消毒,將醫(yī)生開具調好的具有通經活絡中藥貼敷在穴位上并按壓,4~6 h后取下。當患者自覺下腹部脹,小便欲解不能,叩診膀胱內有尿液時,在誘導排尿的同時雙側三陰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分別用5 mL注射器、七號針頭抽吸新斯的明注射液0.5 mg 2管,患者取平臥位,在小腿前內側面的下部,內踝上緣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繃緊皮膚垂直進針,上下提插得氣后抽吸無回血即注射新斯的明0.5 mg,拔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片刻,同法注射對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尿潴留的判定:患者自覺下腹部脹痛,小便欲解不能。體格檢查顯示:膀胱區(qū)充盈明顯,恥骨聯(lián)合上方捫及圓形體膨隆,叩診呈濁音。療效判斷標準:患者能自行通暢排尿上述癥狀消失為顯效;患者能自行排尿,但排尿時費力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為有效;患者不能自行排尿,須經導尿術解決尿潴留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數據使用SPSS17.0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治療結果比較 見表1。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尿潴留屬中醫(yī)“癃閉”范疇,主要病位在膀胱。中醫(yī)認為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原因為手術創(chuàng)傷致筋脈瘀滯,阻塞膀胱水道導致氣化不利,故小便不通、腹脹疼痛而成癃閉,亦可影響三焦、肺、脾、腎、肝諸臟腑協(xié)調功能。肺為水之上源,若肺氣不能肅降,津液運輸失常,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故小便不利;或因腎氣受損,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膀胱氣化無力,溺而不出,或腎陰不足,無陰則陽無以化,津液耗損,便生癃閉;又肝主疏泄,肝氣郁結,致三焦水液運化失常,水道通調受阻,形成癃閉[2]。
新斯的明為膽堿酯酶抑制劑,能直接作用于骨骼肌N2受體,對膀胱平滑肌有較強的興奮作用[3],使膀胱平滑肌收縮促進排尿,三陰交穴為足太陰脾經穴,又是三陰經之交會穴,足太陰脾經主運化,足厥陰肝經主疏泄,循少腹,繞陰器。足少陰腎經主水液代謝,與膀胱經互為表里,刺激該穴能達到行氣通絡,補益脾腎,調節(jié)腎氣之開闔,三條經脈,精氣舒道,直達病處,使膀胱氣化功能得以恢復,再注入新斯的明循經迅速傳遞于膀胱,反射性興奮盆神經,使膀胱逼尿肌收縮,膀胱內括約肌松弛,使氣機疏通,水道得治,中西醫(yī)結合,使尿液排出[4]。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口問》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為百脈、氣血匯集之處,與經絡及臟腑密切相關。刺激耳穴膀胱、尿道可疏通經絡,通調水道達到利尿的作用,刺激神門、心、直腸下段則有寧心、安神、止痛的作用,從而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減輕患者的疼痛達到促進患者排尿。并且耳穴壓豆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不會引起感染,患者可根據需要隨時按壓,能起到持續(xù)刺激和治療作用。關元穴是任脈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fā)處,聯(lián)系命門真陽,為陰中陽穴,其功能作用是募集小腸精、氣、血,傳導任脈水濕,可補攝下焦元氣治排尿不暢[5]。氣海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要腧穴之一,此穴有助于行氣活血、解除疼痛引起的筋脈瘀滯,尿道攣縮,促進尿液排出,明顯改善自感有尿且小腹脹滿,但排尿不暢,或不能自行排尿等癥狀[6]。
綜上所述,在肛腸病術前、術后給于耳穴壓豆、術后給予中藥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中醫(yī)護理干預,對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預防與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使患者術后能夠盡早順利排尿,避免患者導尿的痛苦和泌尿系感染,促進術后康復,增加患者的滿意度。且操作簡單,經濟實用,患者易于接受。
[1]王素平.120例艾灸盒溫灸治療腹部手術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13,11:118.
[2]毛協(xié)良.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6):215.
[3]樊德厚,王永利.中國藥物大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46.
[4]徐家英.三陰交注射新斯的明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1,9(3):773.
[5]黃文紅,黃雙英.關元穴穴位按摩聯(lián)合中藥貼敷預防肛腸科術后尿潴留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3):492.
[6]閔瑜.中藥穴位貼敷預防肛腸病術后尿潴留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22:94.
邱云芝(1977.2-),女,宣威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護理,慢性傷口造口。
R266
B
1007-2349(2015)09-0077-02
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