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瑤
文化視域下的“星二代”傳播反思
◎方玉瑤
近年來,隨著媒體造星運動的風起云涌,“星二代”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了媒體的熱門話題之一。然而,毀譽參半的媒介呈現(xiàn)使“星二代”仿佛天生就被籠罩于光環(huán)魅影中。本文試從文化社會學、亞文化理論及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星二代”的生存現(xiàn)狀,以文化之名為“星二代”祛魅,并對“星二代”的傳播進行反思。
星二代 布爾迪厄 符號 亞文化 原型
盤點剛剛過去的2014年,從某種意義上說,“星二代”的集體登場已成為該年度中國媒介景觀的重要表征。年初,《爸爸去哪兒》中五萌娃的天真爛漫引人翹首,而年中,房祖名、張默的鋃鐺入獄卻令人側(cè)目。時而光鮮、靚麗,時而敗金、坑爹,毀譽參半的媒介呈現(xiàn)使“星二代”仿佛天生就被籠罩于光環(huán)魅影中。在當今喧囂的文化場域里,明星后代面臨怎樣的現(xiàn)實語境?其諸多越軌行徑因何使然?與媒體又有何關聯(lián)?這些問題引人深思。筆者試運用西方文化理論,以文化之名為“星二代”祛魅,并對“星二代”的傳播進行反思。
勿庸諱言,媒體在公眾形成對“星二代”看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引導者角色。張默毆打女友、李天一輪奸、房祖名吸毒……一樁樁新聞報道轟動一時,借此,媒體成功地給“星二代”貼上“炫富、拼爹、吸毒、打人、強奸”等標簽。這些駭人字眼早已沉淀為公眾心中的刻板印象,歷久彌新。然而,將個體行為放大為群體共性,這無疑是一個話語誤區(qū)。平心而論,“星二代”群體中有更多為家族榮譽增光添彩的成功人士。如上陣父子兵陳強、陳佩斯,葛存壯、葛優(yōu),熱心公益的濮存昕之女濮方,闖出一片天地的謝霆鋒等,不勝枚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媒體的污名化運動致使眾多“星二代”無辜受累。
然而,新聞媒體為何偏愛 “星二代”中的“害群之馬”呢?與其說是給越軌行為施以文化壓力,毋寧說這是媒體迎合受眾欲望的生存策略。我們知道,生長在特定文化境域中的人們將延承特定的文化情結,是為集體無意識。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nèi)容是原型。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穩(wěn)定的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方式和角度。像人的生理特點可以遺傳一樣,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沉淀在種族心靈深處,也被一代代地繼承下來。[1]比如,“星二代”新聞報道中的“紈绔子弟”原型。
如果說發(fā)憤苦讀、金榜題名的貧寒子弟形象中洋溢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喜劇精神的話,那么與之相反,錦衣玉食、追歡買笑的紈绔子弟形象則寄寓著國人“一代不如一代”的悲劇意識?!白怨庞⑿鄱嗄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凹w绔子弟”情結經(jīng)歷曠日持久的沉淀,已進駐人們的集體無意識,一旦受到“外力”催化便會釋放出無限能量,引發(fā)國人諸多的興亡之感和叛逆之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無意識層面的情結正在被現(xiàn)代媒體發(fā)掘并巧妙利用。比如,對李天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從當事人被捕到兩度審判,從律師爆料到夢鴿上訪,從兒子年齡質(zhì)疑到父母花邊情史,這場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起的新聞事件堪比一部年度大戲。最終,不肖子弟獲刑入獄,成為警世恒言之典范。該事件在報道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極高的 “關注率”。究其因果,與其說是媒體創(chuàng)造了斑駁陸離的視覺影像,不如說是它讓受眾的“紈绔”情結獲得驗證性滿足。在此,報道內(nèi)容成為對人們欲望的隱秘呼應。這類報道引起的轟動效應反復驗證了榮格的法則:情結在控制人。由此可見,新聞話語中沉淀的原型注定將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使新聞話語更為貼近受眾,釋放沉淀在受眾心底的情感以引導輿論,同時,也可能成為新聞話語中固定成見、刻板印象的堡壘。
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對 “星二代”的污名化與欲望消費并非媒體單方面的原因,其本身的“越軌”行徑亦是重要原因。從張默到李天一再到房祖名,這列耀眼的新聞人物頻頻以“越軌”方式張揚個性,上演一出出辛辣的諷刺劇。事實上,他們早已將自己匯入到越軌亞文化當中。
英國伯明翰學派認為,“亞文化是與身處的階級語境相聯(lián)系的,青年亞文化產(chǎn)生于社會結構和文化之間的一個特別緊張點。它們可能反對或抵制主導的價值和文化?!盵2]比如吸毒。繼明星寧財神、張元、李代沫、張繼揚、高虎等吸毒被捕后,2014年年中,房祖名、柯震東及張默等又將這出監(jiān)獄風云戲推向高潮。事件更因房、張二人的 “星二代”身份迅速成為熱門談資。那么,毒品為何如此受娛樂明星尤其是“星二代”青睞呢?
學者威利斯曾將列維―斯特勞斯的“異質(zhì)同構”的概念移入亞文化分析中,研究興奮劑在嬉皮士文化中的地位。他指出,興奮劑不是由于自身的藥理作用成為嬉皮士文化的中心,興奮劑只是提供了一種途徑,使得嬉皮士超越現(xiàn)實的障礙,進入“彼岸世界”,在那里享受思想和精神的自由。也就是說,興奮劑所提供的潛在意義和嬉皮士所要達到的理想是一致的,使嬉皮士內(nèi)在意義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即興奮劑與嬉皮士的文化理想之間存在著一種“異質(zhì)同構”。[3]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異質(zhì)同構”同樣存在于星二代吸毒行為中。
毫無疑問,優(yōu)厚的經(jīng)濟條件使星二代能輕松支付高昂的毒品費用。然而,他們對毒品的消費遠不止于使用價值,更在于毒品的文化/符號價值。事實上,為表現(xiàn)生活優(yōu)越感,星二代把毒品當成一種彰顯身份和地位的方式,從而將自身與其他社會成員區(qū)隔開來。對他們而言,吸毒是一種巔峰的體驗,更是一種身份的炫耀,一種時尚的生活。在這個層面上,毒品與其他奢侈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如此,星二代的青春叛逆加之“前衛(wèi)、挑戰(zhàn)、刺激、個性、快感”等心理也與毒品被宣揚的意義一拍即合。換言之,毒品與星二代反叛現(xiàn)實與尋求本我的文化心態(tài)構成“異質(zhì)同構”。因此,當癮君子們飄飄欲仙時,毒品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它使吸毒者快意于“文化享樂”中。除此之外,吸毒還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標志。經(jīng)媒體報道,娛樂圈明星吸毒事件俯拾皆是,這不啻是建構了某種現(xiàn)實語境。于是,星二代吸毒行為也不啻是在向圈內(nèi)人士宣稱:“我”能融入這個圈子!借此贏得圈內(nèi)伙伴的認同,獲得歸屬感。
無論是身份炫耀還是身份認同,不可否認的是,以吸毒為代表的亞文化越軌行為都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并對主流文化構成儀式性反抗。因此,它必將遭遇主流社會的懲罰,而媒體正是實施社會懲戒的前沿陣地。
就本質(zhì)而言,有關“星二代”的新聞報道與傳播不僅與越軌亞文化密切相關,更是娛樂圈這一場域內(nèi)資本運作的結果。在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眼里,渾然一體的社會世界被分化為一個個相對獨立、各自為政的小世界——場域。比如,娛樂圈就是一個場域。場域不是一般的結構,而是充滿沖突和爭奪的空間。場中行動者為爭奪有價值的支配性資源展開角逐,各種資源構成不同形式的資本。布爾迪厄?qū)ⅰ百Y本”大致分為四類:經(jīng)濟資本(財富、產(chǎn)權)、文化資本(學識、文憑)、社會資本(社會關系、人脈)和符號資本(榮譽、聲望)。[4]顯而易見,明星父母作為“星一代”在業(yè)內(nèi)場中積累了大量資本,其資本優(yōu)勢經(jīng)由血緣關系直接傳輸給“星二代”。于是,在家族資本或隱或彰地支持下,明星后代不折不扣地贏在人生起跑線上。他們身世顯赫、生活優(yōu)越、人脈廣泛,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各種機會奪取成功。如王詩齡、謝霆鋒、竇靖童、曾寶儀、劉愷威……一串串搶眼的名字早已成為星二代的經(jīng)典索引。無疑,此乃“星二代”之幸,令人望塵莫及。
然而,有其得亦有其失,“星二代”與生俱來的資本積累也反之成為自己的負累。首先,自我缺失。作為在父母光環(huán)下成長的一代,“星二代”常被呼之為“XX子女”。這個耐人尋味的稱呼混淆了星二代的自我認同。在世人眼中,他們更像一個被淘空內(nèi)涵的符號,所指只有一個——明星父母的附屬,如房祖名。觀眾不遺余力地拿他與巨星父親比較,期望子承父業(yè)并發(fā)揚光大。但這個外表文靜的大男孩有著自己的音樂追求,父親“功夫皇帝”的交椅讓他望而生畏,遑論超越。但無可奈何的是,作為演藝圈新人,房祖名的自我價值不得不在“成龍”這個符號系統(tǒng)的霸權下才能轉(zhuǎn)化為交換價值。《家庭》雜志曾報道,某音樂公司以促進發(fā)行為由,要求成龍父子共同參與MV制作,才能推出房祖名原創(chuàng)歌曲專輯。這對于正值青春期的房祖名而言,無異于當頭棒喝。布爾迪厄認為,“權力或者資本都可以變成符號性的,并且發(fā)揮某種特殊的支配性影響,這就是符號權力或符號暴力。符號暴力是一種參加者意識不到的共謀?!盵5]于是,從進入娛樂圈第一天開始,房祖名就在為兩個符號較勁:龍?zhí)覲K房祖名。只有當后者激進突圍時,他才能徹底擺脫前者的符號霸權。再者,話語沖突。成龍曾公開表示對 “房先生”的不滿,父子兩輩不同的生活訴求激烈沖突。作為掌握話語權的意見領袖,父親的表態(tài)將“龍?zhí)印蓖葡蝻L口浪尖,接受輿論審判,這無異于另一層面的符號暴力。顯然,這是“星二代”之不幸,令人唏噓感慨。
綜上所述,作為“圈中人”的“星二代”身處特定場域,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本優(yōu)勢,同時,也會將娛樂場內(nèi)文化內(nèi)化為自身習慣?;蛳不虮?,亦幸亦哀。審視近年來有關報道,媒體借用原型敘事隱蔽而有效地進行了充滿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建構,有力地聲討了某些星二代的“罪與罰”。然而更值得我們思索的是,當個體成長離不開場域他律時,我們該為星二代的健康成長探索哪些有益途徑,如何讓“星二代”的傳播遠離刻板,走向新常態(tài)。
注釋:
[1][瑞士]榮格:《榮格文集》,馮川、蘇克譯,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5-83頁
[2][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頁
[3]黃曉武:《文化與抵抗——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外國文學》2003年第2期
[4][法]布爾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頁
[5]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121頁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